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国家跳台滑雪中心设计建设用了什么新技术?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国家跳台滑雪中心设计建设用了什么新技术?

来源:科技日报2021-01-21 09:24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距北京2022年冬奥会还有一年多,20日,记者从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获悉,张家口赛区国家跳台滑雪中心等场馆已全部完工,目前正进行调试工作。

  国家跳台滑雪中心设计建设如何体现“绿色冬奥”理念?用了什么新技术?有哪些创新?

  国家跳台滑雪中心是我国建设的首个跳台滑雪场地,也是全球首个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滑雪中心,首个在顶部出发区设置大型建筑物的跳台滑雪场地。

  “项目由主体建筑、训练跳台以及综合区组成,占地约62公顷。主体建筑由山上顶峰俱乐部、山下体育场以及二者之间的竞赛区组成。其中顶峰俱乐部设置三个主要楼层即标准跳台出发层、大跳台出发层、观光及会议功能楼层,采用异型钢框架结构,顶部圆环直径80米,计算总用钢量约1800吨。”中铁建工集团项目总工程师张裕介绍说。

  中国建筑设计院设计人员告诉记者,国家跳台滑雪中心设计灵感源于中国的传统吉祥饰物“如意”。从跳台环形顶端,再到剖面线形和底部看台,与中国传统吉祥物“如意”的S形曲线完美融合,被称为“雪如意”,在体现体育建筑动感造型的基础上,又凸显了中国元素。

  设计人员表示,以往的雪道在山脊上,堆土成型。而“雪如意”是架在山谷之间的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使用136根桩柱架起混凝土滑道。两侧有高山遮蔽,形成天然挡风屏障,让运动员在飞翔时避风,感受更好的比赛环境和更舒适的体验。

  依山设计的“雪如意”给施工带来了极大难题。

  “滑道所处山体,地势起伏大、基岩风化界面程度不一。”中铁建工集团项目经理姜秀鹏说,高达110米的山体边坡施工,相邻桩顶标高最大相差11米,土方量庞大、支护范围广、作业面狭小、安全风险大。

  项目技术团队多次召开专家论证会,从开辟施工道路、临时支护配合永久支护,自上而下的施工顺序,机械开挖配合爆破作业等方面入手,制定出高大山体支护安全专项施工方案,解决支撑大跨度、大荷载混凝土构件承载力需求。

  “冬奥场馆施工过程中,场地的取土弃土、边坡爆破都会导致大量次生裸地的出现。”张裕说,关于赛道周边山体切削后的边坡稳定及支护影响山间生态问题,国际经验也无从借鉴。

  作为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冬奥”重点专项相关课题参与方,中铁建工集团项目部承担了“针对生态再造格宾支护体系及生态环保方面考虑不足的现状”课题研究,技术团队联合北京工业大学等院所进行攻关,创立“局部山体切削面的生态再造格宾支护体系”,首次将格宾再造技术用于山体支护和生态恢复。

  “格宾再造技术,是指对切削后的碎石和土壤进行筛选,并合理组合填充到格宾网箱中,形成支护体系,再种植适应当地气候的植被,以实现生态恢复的目标。”姜秀鹏说,通过在500米典型滑雪赛道进行示范,验证了支护体系的技术可靠性与耐久性。

  冬奥会赛事80%的服务用房多为临时建筑,需要快速搭建且能够予以回收利用。

  “对典型冬季冰雪运动设施体系建筑,如比赛起点区、裁判塔和转播台,及附属临时设施等,项目面临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瓶颈问题。”张裕说。

  通过调查研究、理论计算、试验比对及工程应用等手段,中铁建工集团项目部对在典型冬奥低温场下装配式结构体系的力学性能、抗震性能等进行研究,形成了具有冬奥赛事特色的“装配式建筑物的模块化结构及建筑体系”。

  国家跳台滑雪中心建设还应用了复合地基、雨水、地表水、融雪水收集系统等多项新技术以及应用高性能混凝土中空玻璃幕墙等施工材料新工艺。(矫 阳)

[ 责编:蔡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大唐盛礼迎宾 中外嘉宾感受西安文化

  • 第135届广交会开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作为一种新兴的林业信息化科技创新手段,智慧林业需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指导与管理。回顾智慧林业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智能化革新已经成为现代林业发展的重要标志。
2024-04-16 10:1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同时强调“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从内涵及本质要求来看,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
2024-04-16 10:14
在15日举行的2024春季核能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上,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廷克介绍,截至目前,我国商运核电机组共55台,总装机容量5703万千瓦,仅次于美国、法国,位居全球第三;在建及已核准核电机组38台,总装机容量4480万千瓦。
2024-04-16 09:50
最近几年,每隔一段时间,在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的张冲就会发一个朋友圈。出于对新发现的严谨,团队决定与突变印记领域资深学者、杜克-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教授Steven G. Rozen联系,进一步扩大合作。
2024-04-16 09:50
这是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我国深海探测将以“梦想”号为重要平台,构建深海地质地球物理探测和钻探技术装备体系,为人类认识、保护、开发海洋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024-04-16 09:47
创造一个超大深冷“冰箱”,提供20K(开尔文,20K即零下253摄氏度)以下甚至2K(零下271摄氏度)的超低温环境,并保证百瓦级到万瓦级连续稳定工作——大型低温制冷装备凭借这一能力,被称作“超级低温工厂”。
2024-04-15 14:25
本工作中,研究团队在前期光热电探测器相关工作的基础上,在具有长波红外吸收能力的柔性聚酰亚胺衬底上构建了碲基热电异质结薄膜,制备出可集成、柔性、可穿戴长波红外光热电探测器。
2024-04-15 09:31
4月13日至14日,第十三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颁奖典礼暨2023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年会在苏州举行,展示了我国人工智能的发展前沿。
2024-04-15 10:23
中国工程院院士、鹏城实验室主任高文凭借在图像处理、模式识别、多媒体、虚拟现实、计算机视觉、大规模人工智能系统等领域的贡献,荣获吴文俊人工智能最高成就奖。
2024-04-15 09:25
不只是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上海光源、高能同步辐射光源等大科学装置的运转也离不开大型低温制冷装备。
2024-04-15 09:24
随着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建成并投入商运,我国高温气冷堆产业链已初步形成,具备产业化推广条件。
2024-04-15 09:23
4月13日至14日,第十三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颁奖典礼暨2023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年会在苏州举行,展示了我国人工智能的发展前沿。
2024-04-15 02:25
4月12日,由该院自主研制的130吨级可重复使用液氧煤油发动机圆满完成两次起动地面点火试验。至此,这台发动机已完成15次重复试验和30次点火起动,累计试验时长突破3900秒,重复试验次数突破我国液体火箭主发动机试验次数纪录,为后续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首飞奠定基础。
2024-04-15 02:05
目前发现的最早实物是战国中晚期的楚简,其后的秦汉魏晋简牍均有大量出土。1993年出土于湖北荆门的郭店楚简被誉为“改写中国思想史的典籍”,它的问世曾在国内外掀起了一股郭店楚简的研究热潮。
2024-04-12 10:36
冯养坚说,为了让新款手电筒的照明性能达到最优,他们专门组建了产品研发小组,专攻电路结构设计中的难点,“不做到最好誓不罢休”。
2024-04-12 07:14
红火蚁,原分布于南美洲巴拉那河流域,是全球公认的百种最具危险入侵物种之一。
2024-04-12 07:06
很多人都知道,广东深圳是创新之城。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深圳还有一块金字招牌——我国首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设计之都”。
2024-04-12 04:35
3月11日,大连石墨谷碳材料产业新城项目开工活动在辽宁省大连市金普新区松木岛化工产业开发区举行,奏响金普新区的“春日奋进曲”;3月28日,金普新区举办一季度招商项目集中签约仪式,
2024-04-12 04:35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陈建徽教授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海南大学的研究人员成功构建了中国湖泊营养水平历史数据集,时间跨度为1850年至今,由此揭示了我国湖泊营养演变历史,
2024-04-12 04:35
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既遵循生产力发展的一般规律,又契合我国新发展阶段的新特征和新要求,不仅意味着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更体现了未来我国产业发展的方向和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与当代中国发展实践相结合的时代特征。
2024-04-12 04:3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