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白手起家连克难关,“巨浪之父”开拓固体导弹新纪元
首页> 科技频道> 科普中国军事科技前沿> 短视频 > 正文

白手起家连克难关,“巨浪之父”开拓固体导弹新纪元

来源:科普中国-军事科技前沿2021-06-15 11:41

  编者按:

  “天下至德,莫大乎忠”。“航天四老”之一黄纬禄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导弹事业的开拓者之一,开创了我国固体战略导弹的先河,为我国导弹技术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在没有仪器、缺少资料的艰苦条件下,黄老总和他的研制团队如何白手起家,攻克难关?本期《了不起的军工人》,让我们一起走进黄纬禄的传奇人生。

  黄纬禄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导弹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与任新民、屠守锷、梁守槃并称为“航天四老”。黄纬禄开创了我国固体战略导弹的先河,为我国导弹技术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为航天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白手起家连克难关,“巨浪之父”开拓固体导弹新纪元

  永定路是中国航天发祥地之一,距离八宝山不到5公里。黄老总曾经这样立下誓言:“生在永定路,死在八宝山。”立志把终身献给航天事业。没有仪器,他们就自己制造仪器;缺少资料,他们刻苦钻研,那个时候研究院科研楼经常是通夜灯火辉煌。

  导弹必须有高精度,好比天上的雄鹰,俯冲捕捉猎物的时候,要有一双极其敏锐的眼睛。怎样让导弹的眼睛更加敏锐、精度更高?这就全靠导弹的控制和制导系统。黄纬禄总师是我国第一个仿制型号控制系统设计组的组长,承担了导弹控制系统的研制任务。

  1966年10月27日,从罗布泊传来了一条振奋人心的消息:中国首次由导弹运载发射的原子弹在核试验预定地点成功爆炸。寂静的大漠顿时变成了欢快的海洋。正是黄纬禄和他的团队,赋予了导弹一双敏锐的眼睛。

白手起家连克难关,“巨浪之父”开拓固体导弹新纪元

  两弹结合,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但是液体导弹发射准备时间较长,且机动隐蔽性较差。为了满足我国国防的需要,实现毛主席“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的铿锵誓言,提高我国战略武器的攻击力和生存能力,就需要研制机动性和生存能力都优于液体导弹的固体导弹。

  1970年,黄老总54岁,他和他的研制团队承担了我国第一型固体战略导弹——巨浪一号研制任务。

  在国内,我们虽然成功发射了东风一号和二号导弹,但均以液体做发动机燃料,对固体发动机借鉴意义十分有限。因此,“巨浪一号”团队只能选择自力更生、从头起步。零基础起步非但没有击垮科研人员的信心,反而激励大家鼓足干劲,完成了一项项艰难的技术攻关。

  1970年7月的一天,刚落成不久的南京长江大桥迎来一位特殊的“过路人”。一个直径1米多,长10米多,重量超过10吨的庞然大物,这也就是“巨浪一号”等比例钢壳模型弹,要在大桥进行投放试验。

  故障弹和模型弹砸艇是潜地导弹设计和试验的一个最关键的问题,需要一个逼真的外部试验环境。对于当时的“巨浪一号”来讲,要进行投放测试,需要一个水深30多米、高度达40多米的试验场所。

  南京是我国著名的火炉之一。特别是7月的南京,正是温度最高、湿度最大的季节。据当年参加试验的技术人员回忆:常常头顶是炙热的太阳,周围是烫手的金属器材,模型弹壳体内温度达到50摄氏度,必须光着膀子弯着腰蹲在壳体内操作。5分钟就可能让全身汗如雨下,10分钟一到就必须立即换人。每一天在这样高强度的工作状态,几个壮小伙子累得筋疲力尽。

  黄老总已年过半百,是其中年纪最长的一位,他和普通技术人员一样,同吃、同住,同样挥汗如雨。经过大家坚持不懈的努力,完成了多次不同投放姿态的入水试验,解决了落水不会对艇造成危险的问题。

白手起家连克难关,“巨浪之父”开拓固体导弹新纪元

  就这样,在那个“一穷二白”的年代,黄纬禄及广大科研人员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完成了固体导弹的论证和研制工作,开拓了我国发展固体导弹事业的新纪元。

  监  制:金 彤 战 钊

  导  演:路婷婷

  编  导:金 赫 赵宇豪

  联合出品:

  中国科学技术学会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四研究院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四研究院第四总体设计部

  光明网传媒有限公司

[ 责编:张蕃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