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中国老科协举办老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报告会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中国老科协举办老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报告会

来源:光明网2023-05-31 14:04

  光明网讯 5月30日,中国老科协举办“高擎精神火炬 助力自立自强”老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报告会。报告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全国广大老科技工作者和各地老科协组织参加报告会。中国老科协会长李学勇,常务副会长齐让,党委书记、副会长王延祜,中国工程院院士、宁夏老科协名誉会长何季麟,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老科技工作者总会会长尹伟伦,中国老科协副会长李健、孙建国、赵崇德,科技部科技人才与科学普及司司长刘育新,中国老科协奖评审委员会委员李志刚,中国老科协监事长王江宏,中国科协机关离退办副主任、党委书记杨利军,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党委书记吴善超,青年科技工作者代表余旭东、张芳等参加北京主会场活动。会议由李健主持。

  会上,孙建国宣读了2023年度中国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奖的奖励决定。会议授予王辉等10名同志中国老科协奖“突出贡献奖”;授予万忠等175名同志中国老科协奖;授予北京老科技工作者总会等32个集体中国老科协奖“先进集体奖”。

中国老科协举办老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报告会

  会上,何季麟、尹伟伦、郭进考(河北省老科协辛集市马兰老专家工作站站长)、冯子明(辽宁沈飞公司老科协常务副会长)、韩临晓(广东东莞市老科协会长)等5位荣获中国老科协奖的老科技工作者代表作了报告,讲述自己老有所为,积极作为的先进事迹,分享无私奉献,奋战新征程感受体会。他们勇立潮头、探索前沿、潜心研究,在科技发展事业中不断取得新的成绩;他们老骥伏枥、壮心不已,深厚的家国情怀使参加报告会的每一个人都深受感动和教育。

中国老科协举办老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报告会

  会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副教授余旭东,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长聘副教授张芳代表青年科技工作者发言,畅谈聆听报告会的感受。他们向长期以来坚持推动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老科技工作者们表达钦佩与敬意,表示要继承和发扬老科技工作者胸怀祖国、勇攀高峰、淡泊名利、甘为人梯的宝贵精神,将科学家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以更加的热情和干劲投入到祖国科技事业的建设中去。

  刘育新在致辞指出,在科技界共同庆祝“5·30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之际,本次报告会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和科技人才的重要论述,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发挥老科技工作者作用的一次富有特色的重要活动。老科技工作者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助力科技自立自强、传承科学家精神、开展科普活动、培养青年科技人才等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科技改革发展新征程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科技部相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对老科技工作者重要指示精神,积极支持中国老科协工作,竭诚为老科技工作者做好服务,在科技进步法、科普法修订,在科技规划编制,改革政策制定,重大科技咨询等活动,积极听取吸纳老科技工作者的意见建议。下一步将认真贯彻落实好有关意见的精神,进一步支持老科协组织发挥科技智库建言者作用,进一步支持老科技工作者发挥弘扬科学家精神的放大器作用,进一步支持老科技工作者发挥科学普及的播种机作用。

  李学勇作了总结讲话,向广大老科技工作者致以节日问候和崇高敬意。他指出,2021年在中国老科协的积极建议下,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把“每年5月30日为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写入新修订的《科技进步法》,自此全国科技工作者有了自己的法定节日。中国老科协在每年5月30日开展老科协奖的奖励活动,广泛宣传老科技工作者的老有所为、积极作为的典型事迹和优良风貌,进一步增强老科技工作者的使命感、成就感、自豪感,激励广大老科技工作者再接再厉、更好发光发热。

  李学勇强调,要坚持以党的创新理论为引领,牢牢把握老科协工作的正确政治方向。要以开展主题教育为契机,对标总书记对老科协的重要批示,进行再学习、再检视、再落实,更好地把老科技工作者团结凝聚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更好发挥老科协组织的作用、更好发挥老科技工作者的作用,为助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出积极贡献。要进一步为各级老科协组织发挥作用创造条件,开创老科协工作新局面。积极推动、促进研究制定有关意见为老科协组织和老科技工作者发挥作用积极创造更好条件,研究提出以“八项行动”为主要抓手推动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重要领域工作,探索通过评估引导积极创建一流学会,通过党建强会、人才强会、组织强会,不断增强老科协组织的政治性、先进性和群众性,更有效地发挥桥梁纽带作用。要进一步加强为老科技工作者服务,建设可亲近、可信赖、可依靠的老科技工作者之家。各级老科协组织要在“者”字上下功夫,突出老科技工作者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的战略作用,深入调查研究,及时了解并反映老科技工作者的所需、所困、所盼,对老科技工作者坚持思想上关心、生活上照顾、精神上关怀,切实为老科技工作者办好事、办实事、解难事。要进一步讲好老科技工作者故事,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

中国老科协举办老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报告会

  中国老科协秘书处有关同志参加主场活动。中国老科协各分会、各单位会员以及各地老科协领导、会员,老科技工作者、青年科技工作者等人员在各分会场观看了直播。

[ 责编:战钊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从田园到餐桌:链博会里看中外美食

  • 辉煌60载 魅力新西藏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从意大利实验室到西北农学院,从抗战时期到和平年代,周尧用70年时光让中国昆虫学从5%的定名权走向自主。
2025-07-18 09:06
记者从会上获悉,截至今年6月,我国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已达到15.3件,提前实现“十四五”规划预期的12件目标。
2025-07-18 09:04
而在此次观测中,天文学家发现,在HOPS-315及其周围的原始星盘中,不仅存在固态的结晶矿物,还存在气态的一氧化硅。
2025-07-18 09:04
旨在充分发挥计量支撑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保障作用,推动“溯源链、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使计量成为促进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催化器和引擎。
2025-07-18 09:04
该所作物耐逆性调控与改良创新团队日前联合国内外研究机构,构建了首个水稻的多器官单细胞多组学图谱,
2025-07-18 04:30
太阳是地球气候系统的主要能量来源,其活动通过总辐射、紫外辐射、高能粒子沉降等多种形式影响地球大气。近年来,我国夏季降水雨带呈现出持续北移的趋势。
2025-07-18 04:30
人机语言交互的“温度”,其核心在于能否实现情感共鸣、文化适配与价值传递。语言不仅是信息符号,更是心灵沟通的桥梁。为冰冷的代码注入人文温度,需在技术突破与设计理念上双轨并进。
2025-07-17 04:30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万世明团队,基于海洋沉积物中的黑碳记录,重建了过去30万年以来东亚北部的古火演化历史,结合欧洲、东亚、东南亚及澳大利亚区域的记录以及考古遗址大数据,发现现代人类大规模用火始于约5万年前。
2025-07-17 04:30
在飞行器大家庭中,有一类特别的成员——翼伞。它们没有刚硬的机翼,却凭着一片巨大柔软的“翅膀”,借助风力优雅地翱翔于天际;它们结构看似简单,却蕴含着空气动力学的精妙智慧。翼伞是融合古老降落伞原理与现代智能科技的独特柔性无人飞行器,包含翼、控制系统、负载,如果加上推力系统,就可化身为伞翼无人机。
2025-07-17 04:30
近年来,移动电源行业呈现出较为迅速的发展趋势。与此同时,移动电源安全事故频发,严重威胁消费者生命财产安全。通过制定强制性国家标准,
2025-07-17 03:55
由该院枸杞科学研究所联合中国林业科学院林业研究所编制的《枸杞属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测试指南》获得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通过。
2025-07-17 04:00
武汉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联合南方科技大学等单位,在单细胞水平上成功解密了拟南芥叶片衰老的过程。
2025-07-16 10:44
不只是产量最大,“深海一号”大气田还是我国迄今为止自主开发建设的作业水深最深、地层温压最高、勘探开发难度最大的深水气田。
2025-07-16 10:42
我国正研制《卓越工程师培养认证标准》,该标准是保障卓越工程师培养从“样板间”走向宏大队伍的基础。
2025-07-16 10:39
七月下半月和八月上半月是我国主汛期的最重要阶段,应急管理部指导各地加强灾害风险隐患信息报送队伍建设,开展广泛培训,目前总人数已达115万人。
2025-07-16 10:25
为强化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营造良好网络环境,近日,中央网信办印发通知,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为期2个月的“清朗·2025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
2025-07-16 10:23
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
2025-07-15 04:10
现阶段,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已取得明显成效,但仍存在人工智能关键硬件与开源软件储备不足、人工智能在重点行业领域应用率偏低、人工智能领域人才短缺且结构不合理、缺乏适应人工智能发展的标准体系和法律法规等问题。
2025-07-15 04:10
2025年可谓人形机器人的“破圈”之年。从蛇年春晚舞台的机器人扭秧歌,到北京亦庄的机器人马拉松,再到浙江杭州的机器人格斗赛……人形机器人正从“实验室”迈向各类“应用场”。
2025-07-15 02:55
科考船在狂风巨浪中剧烈摇摆,寻找渺小的目标如同大海捞针。回收沉睡海底半年的海底地震仪,是这次出海科研任务中最艰难的一环。“快看!在那儿!”随着一声疾呼划破沉寂,
2025-07-15 02:5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