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1日科技名家推荐:周培源】
1991年1月21日,周培源奖用金设立。
图为:1996年12月9日,周培源基金会第三届HP-TSI奖用金颁奖大会在京举行。
周培源奖用金是我国科技奖励基金第一次投向引进仪器设备的应用、开发和管理上。是专门用于奖励那些在运用引进设备时,成果多、培养人才多、维护管理好、开发好的“两多两好”用户。
以前,我国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设立的科技奖励基金,都用于奖励科研、教学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侧重于尖端成果;即使是工业部门,也把钱用于奖励创造、发明成果,忽略了那些商品化、社会化强的开发性成果,尤其不注意仪器设备的应用好坏。
作为我国民间科技资金实力雄厚的中国科协振华基金会,针对我国计算机、科学仪器等现代化设备引进多,但应用、开发、管理环节薄弱的情况,首先设立“周培源CHP奖用金”和“周培源TSI奖用金”。
这两项奖用金是专门用于奖励我国引进的美国惠普公司生产的计算机和仪器、TSI公司生产的流速测量仪器在维护管理、开发、培训等方面取得杰出成就的集体和个人。这项工作,对于推动我国引进设备和技术的应用,使之在四化建设中充分发挥作用,和密切生产厂家同用户的联系,稳定队伍,以及促进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中国科协振华基金会“周培源CHP奖用金”每两年评定一次,设一、二、三等奖和鼓励奖,共16名,奖金总额每次为6500美元。“周培源TSI奖用金”每三年评定一次,设一、二、三等奖和特种奖,共8名,奖金总额每次为4000美元。
周培源
1902年8月28日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的一个书香之家。父亲周文伯是清朝秀才。母亲冯瑛生有一子三女,周培源排行第二。
1919年,考入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前身)中等科。学习期间,发表数学论文《三等分角法二则》,受到当时数学教授郑之蕃的赞许。
1924年,由清华学校高等科毕业。1943年至1946年,周培源再次利用休假赴美国。他先在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从事湍流理论研究,随后参加美国国防委员会战时科学研究与发展局海军军工试验站从事鱼雷空投入水的战事科学研究。当时,周培源明确提出:不做美国公民,只担任临时性职务,可以随时离去。
1930年某个星期日,周培源到一同学家中作客,无意中发现一张女子照片,他原以为是这位同学的妻子刘孝锦,其实照片的主人叫王蒂澄,是刘孝锦的同学,北平女子师范大学的学生。周、王两人相识两年后,于1932年6月18日在北平的欧美同学会举行了婚礼,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亲自主持了婚礼。
周培源的大女儿如枚、二女儿如雁相继问世,王蒂澄因身体虚弱而得了严重的肺病。周培源把夫人送至香山眼镜湖边的疗养院疗养了一年。他自己则挑起了既为人父又为人母的双重责任。在女儿看来,父母虽然性格不同,却恩爱一生,“人家一辈子没红过脸”,母亲1989年瘫痪之前,两人每年都要踏青、游玩。
周先生早生华发,50岁上右耳失聪,所以说话总“大声嚷嚷”,“自己听不见也怕别人听不见”。89岁时,他的相对论引力论研究有重大进展,一兴奋,心梗住院。91岁时他又招收了博士研究生,想在研究领域有新的突破。
周培源为人正直无私,刚直不阿,作风正派,从不阿谀奉承,投机取巧。 “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央文革小组”组长陈伯达为了抢夺“科学革命的旗手”,提出要组织批判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要周培源参加批判并要召开万人大会。周培源明确指出:“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批不倒,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在学术上有争论”。
周培源在学术上的成就,主要为物理学基础理论的两个重要方面,即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中的引力论和流体力学中的湍流理论的研究,奠定了湍流模式理论的基础。
研究并初步证实了广义相对论引力论中“坐标有关”的重要论点,80年代后期获得了科学实验的初步支持。
周培源从事高等教育工作60多年,培养了几代力学家和物理学家,有王竹溪、彭桓武、林家翘、胡宁等。周培源在教育和科学研究中,一贯重视基础理论,同时关怀和支持新技术的研究。在组织领导中国的学术界活动、推进国内外交流合作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1987年他将其父亲在家乡遗留下来的600多平方米的住宅捐献给家乡人民作为科普文化活动站。
1989年周培源及夫人王蒂澄把收藏多年的145幅珍贵古代书画捐赠给无锡市博物馆。周培源夫妇将政府颁发奖金的大部分,分别捐赠给他们所在的工作单位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附属中学作为科学基金与奖学金;又于1990年5月将这笔奖金的一万元人民币捐赠给中国振华基金会作为奖学金,用于资助鼓励社会上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周培源夫妇还分别向他们的母校上海市实验小学和吉林省扶余县扶余镇实验小学各捐赠一万元作为奖学金。
他在北京大学,大力支持并亲自组织领导研制成功了华光型电脑镭射汉字编辑排版系统,引发了中国印刷术的重大革新。
周培源关心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50年代国家考虑建 设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时,他曾两次到武汉参加三峡工程会议,并同会议全体人员前往三斗坪考察预选的大坝坝址,当时周培源是支援较快建设三峡工程的。
80年代以来,在阅读了全国政协调查闭关于三峡工程的报告和许多其他有关材料后,周培源认为三峡工程不仅仅牵涉到工程技术问题,还牵涉到经济、生态、社会、淹没区的矿藏甚至军事、人防等许多问题,而且建设周期需要20年,耗资将以千亿计。国家要在建设这项工程,必将延缓许多其他急需上马的建设专案,且此工程尚有不少重大问题有待研究论证。
因此周培源建议要在综合国力明显允许的条件下,在十分严肃认真的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方可考虑三峡工程的施工问题。根据国家科学决策的需要,时已86岁的周培源,于1988年9月接受全国政协的委托,率领182位政协委员奔赴湖北和四川有关地区视察。视察团回京后,周培源以他个人的名义给中央写了报告,据实提出了建议。
人物百科
周培源(1902.8.28-1993.11.24),江苏省宜兴县人。著名流体力学家、理论物理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九三学社社员、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近代力学奠基人和理论物理奠基人之一。
1924年周培源毕业于清华学校,1927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理工学院学习,获博士学位。1929年回国后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清华大学教务长、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教务长,副校长和校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第一、二、三、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政协第三、四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九三学社第四届中央常务委员,第五、六届中央副主席,第七、八届中央主席,第九届中央名誉主席。
(科普中国出品,1月21日编辑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