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9日科技名家推荐:谢联辉】
1935年3月9日,植物病理学家,植物病毒学家,农业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谢联辉诞辰。
1935年3月9日,植物病理学家,植物病毒学家,农业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谢联辉出生于福建省龙岩市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1958年毕业于福建农学院农学系,1960-1961年进修于北京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系。历任福建农学院讲师、植物病毒研究室主任、副教授、教授、植物保护系主任。1978年首次发现水稻簇矮病,提出采用抗病品种,辅以育秧、返青分蘖两阶段治虫的防病措施。1979年、1982年先后发现水稻锯齿叶矮缩病毒和东格鲁病毒。共同编写有《水稻病毒病测报办法》,合著有《植物免疫学》。
他从事农业教育38年,教书育人,自成特色。对中国水稻病毒病的毒源种类、分布、传播、测报和治理做出了突出贡献。对甘蔗、烟草、番茄、水仙和香蕉等植物病毒病的研究颇有建树。
谢联辉对农村、农民有着特殊的感情。早在读中学和干农活中就有许多不得其解的问题,他希望将来做个有知识、有技术、能为农业生产解决问题的农民。大学快毕业时,他自愿要求到农村去。1958年初春,谢联辉来到了闽西老区的长汀南山,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热烈欢迎,并拨了30多亩土地,组织了10个青年,成立了青年突击队。谢联辉任副队长,负责技术工作和全区的技术培训。在那里,他为能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农业实践中倍感兴奋。由于大胆改制,技术到位,灵活运用“八字宪法”,水稻的亩产量由原来的不到150千克提高到400多千克,在当地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谢联辉工作30多年,在教学方面先后开过植物病理学、植物免疫学、普通植物病理学、农业植物病理学、植物病毒学和分子病毒学等课程。教学中,由于他能理论联系实际,很受学生欢迎,曾被评为院和省的先进教育工作者。在科研方面,他在早期作过稻瘟病、小麦秆锈病和马铃薯病毒病的研究,很好地解决了当地的生产问题。70年代以来,他系统地研究了中国水稻病毒的种类、分布、致病力、传毒昆虫、测报与治理。他还研究了中国水仙、甘蔗、烟草、番茄和香蕉等植物的病毒种类、分布、发生和治理措施。他的这些研究,很有特色,受到同行关注。1984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谢联辉所主持的水稻病毒病研究别具一格,颇有特色。1981 年,谢联辉应邀出席国际水稻研讨会,专题主讲“水稻簇矮病——一种新的水稻病毒病”,受到与会者的关注和好评。1985年,他应邀出席热带水稻和豆科作物病毒病国际研讨会,作了“中国水稻病毒病研究现状和问题”的大会专题报告,深受欢迎,并被选为大会执行主席。1988年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曾有这样的评论:“福建农学院在水稻病毒病的研究上有着独特的计划和扎实的基础,他们所确认的水稻病毒病包含了南亚和东南亚所共有的水稻病毒病,这些病毒在中国南部越来越重要,并对中国中部是一潜在威胁”。他们完成的“中菲两种水稻病毒病的比较研究”为开展国际间比较病毒学的研究和丰富植物病毒学的内容开创了一个新的领域。最近与日本国立农业研究中心及美国Scripps研究所的合作研究已取得良好进展。先后有日、美、英、法、比利时、新西兰和东南亚等15个国家50多位学者和国内裘维蕃、王鸣歧、邱人璋等100多位教授来这个病毒室(所)参观访问和学术交流,受到同行的赞赏。
现为福建农林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植病学科委员会主任,病毒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1991年,他被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院士)。
人物百科
谢联辉,1935年3月9日出生于福建省龙岩市。植物病理学家,植物病毒学家,农业教育家。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历任福建农学院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室主任、所长、院(校)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现为福建农林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植物病毒研究所所长,福建省植物病毒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先后被选为八届全国政协委员、九届全国人大代表。
(科普中国出品,3月9日编辑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