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55载初心不改 创造我国固体导弹研制多个“第一”
首页> 科技频道> 公司焦点 > 正文

55载初心不改 创造我国固体导弹研制多个“第一”

来源:中国航天报2020-08-25 16:46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1965年8月25日,七机部四院第四设计部正式成立,踏上了型号研制之路。55年来,四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新发展:开创我国固体导弹研制的先河,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潜艇水下发射核导弹能力的国家;完成从固体战略导弹到常规导弹的转变,攻克精确制导等难题;拓展装备打击目标,形成新的对敌作战方式。

  55年来,四部先后自主研制出我国第一个潜地固体战略导弹、第一个陆基机动固体战略导弹、第一个多级固体运载火箭等多个系列产品,涉及海、陆、空等领域,创造了我国固体导弹研制领域的多个“第一”,填补了国防武器装备领域的多项空白。

  55年来,四部紧扣国家需求、立足工业基础、大力自主创新,承担了国家多个重点型号、多个系列型号的预研、研制和批产任务,并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50周年、60周年大阅兵,以及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阅兵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阅兵,为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矢志自主创新 强军先锋志报国

  “四部的历史,就是一部创新史。从建部以来,自主创新始终贯穿四部发展的全过程。”四部主任钟世勇说。

  1965年8月25日,七机部四院第四设计部正式成立。按照原计划,四部建部后将开展我国第一个单级近程地地固体导弹的研制工作。然而恰逢国家曾经计划过、后因经济困难被推迟的核潜艇研制项目又被提上日程,为了与核潜艇研制同步,周恩来总理主持中央专委会议,研究确定直接研制用于核潜艇的两级中程固体导弹。

  “内蒙古的风沙很厉害,大风里裹着沙粒,眼睛也睁不开,满嘴是沙子。到冬天特别冷,住在干打垒的房子里,宿舍和办公在一起,炉子一烧,白白的图纸上满是灰尘。画图时还要提前打扫卫生。”四部老专家回忆,“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四部干部职工接受了高起点、高难度的型号研制任务,一笔一笔画出了一张5米多长的立体结构图,提出了总体方案”。

  彼时国际形势风云变幻,我国固体导弹研制尚处于起步阶段。老一辈四部航天人立足国家需求,在“独创”的道路上艰苦前行:越过单级固体导弹阶段,直接研制两级固体导弹;越过陆基,直接研制难度较大的水下发射潜地导弹。

  1970年1月,为了给加速研制固体潜地导弹创造更多条件,根据中央军委电报精神,七机部四院四部有关固体潜地导弹的设计人员随任务由内蒙古迁到北京,正式划归一院建制;不久后,黄纬禄被任命为固体潜地导弹技术总负责人;同年4月,四部全体职工搬迁至北京,完成了固体潜地导弹研制任务的第一次调整。

  “四部一直致力于自主创新,采用独有的研制方法,就连试验方法也是独创的。立足工业基础、寻求突破,是历史传承下来的宝贵经验。”钟世勇说。

  水下发射是潜地导弹研制的一大难点。科研人员在分析了试验过程和考量了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先是提出要建缩比水池和全尺寸水池,后期考虑到水池施工的工作量、进度、经费、技术等方面的种种难题,及时调整思路,最终设计出陆台、陆筒、潜艇水下发射“台、筒、艇”三步走的试验方案,大大简化了试验设施,缩短了研制周期,能够节约上亿元研制经费。不仅如此,科研人员们还着手准备在南京长江大桥进行模拟弹溅落试验等,根据我国国情采用多种独创的试验方法快速完成研制和试验任务。

  时至今日,紧扣国家需求、立足工业基础、大力自主创新始终是四部发展的核心思路。

  上世纪90年代,四部处于调整改革时期,型号任务发展受限,最困难的时候连职工的工资都快发不出来了,这时,老一辈四部航天人毅然提出:坚持研发关键技术。

  事实证明,这一步走对了。恰恰是那时取得的成形创新设想、关键技术突破,后来发展成为了重要装备的基础。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四部广大干部职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完成型号的转变,一改不利局面。

  以自主创新文化为核心,四部走出了一条深具中国特色的导弹技术发展之路,为国铸剑,抢占了一个个战略制高点。

  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聚精会神搞研发”“持续提升多平台发射能力”……一系列发展规划彰显出四部聚焦主责主业、大力自主创新、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目标与决心。

  “十三五”期间,四部持续将创新作为发展的核心,战略地位不断巩固,先后光荣参加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阅兵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争做服务国防建设的先锋。“时代为四部发展提供了更大机遇,未来,四部将以更大的决心成就更大的事业。”钟世勇说。面向“十四五”,四部将围绕“一主、两翼、五方向、六系列、多维度、体系化”的发展战略建成改革创新型、质量效益型、体系效能型、智能敏捷型的“新四型总体部”,为国防建设贡献更大力量。

  团结务实自强进取踏平坎坷谱新篇

  “上世纪90年代,面对内外各种压力,时任四部主任的侯世明提出了‘团结、务实、自强、进取’的四部精神,这八个字鼓舞着当时的四部航天人凝聚力量,坚持到底。直到今天,一代代四部干部职工始终铭记四部精神,勇往直前。”四部党委书记张邵军表示。

  创业艰难,道路坎坷,但在发展的过程中,四部始终方向明确、步骤清晰,从未忘记作为军工人的使命和担当。“四部曾先后划归内蒙古四院、北京一院、二院、集团公司直属、四院和航天三江。55年来,四部隶属关系多次变迁,主业一直没有变,四部从不被动等待上级下任务研制型号,而是积极进取、自主创新,主动去想国家需要什么。”钟世勇说。

  自强与进取,体现在创新。“十三五”以来,四部从组织机构、制度建设、激励措施、团队攻关等方面构建创新机制。在组织机构方面,四部不局限于研究室,而是组建小组、团队参与创新,倡导人人创新。在制度建设方面,开展“三级众创”并设置五类奖项激励创新;举办小主题项目竞赛、劳模创新工作室、青年创新工作室等一系列创新活动,营造创新常态化的环境氛围。

  “四部的自强,是历史造就的自强。”计划处副处长李晓飞表示,历史上,四部辗转多地、隶属关系几经变迁,唯有自强才能取得发展。如今,自强文化引领着四部员工大力自主创新,形成探索一代、预研一代、研制一代、批产一代的良性科研生产格局。

  钟世勇表示,四部将黄纬禄院士研制“巨浪一号”时提出的“四个共同”原则传承至今,成为了核心文化理念,使得四部能够团结许多外部力量,形成“国家队”,共同拼搏攻坚。

  “我们全力发挥总体牵引的‘国家队’优势,有了好点子、好想法,就要发动全社会的力量去实现它。”四部部办主任安练文说,基于“团结”的四部文化和黄纬禄院士倡导的“四个共同”原则,四部逐步形成了“小核心、大协作”的协同研发体系。

  材料研发与装调中心主任杨磊介绍,以材料中心为例,“小核心、大协作”体系在跨域协同、解决痛点难点问题上大显身手:与国防科技大学协同创新攻关新工艺,突破了“卡脖子”技术,最终建成国内一流的先进部件生产线;与多所高校协同创新研发新型材料,更好地发挥新材料对型号发展的牵引作用。

  回顾历史,四部能够一次次抓住历史机遇,释放创新力量,离不开务实的文化特征。

  务实体现在四部聚焦主责主业,精耕细作。例如,不断优化一型装备性能,帮助军队提升核心战斗力。上世纪90年代,在四部几乎发不下工资的困难时期,上级曾要求四部由军转民。当时的四部主任不同意,表示:“四部就是为军品立部”。直到今天,四部始终不忘初心,全身心投入发展型号装备。

  务实还体现在四部脚踏实地、未雨绸缪发展专业技术,谋划未来发展。“十三五”初期,四部曾计划建造新办公楼,进一步改善办公环境。然而,面向未来发展特色专业、建设更先进的测试试验室等都是一笔笔不小的开销。盖大楼还是搞科研?经过综合考量,四部决定:选技术,不选面子。

  “正是当时一心一意提升专业技术能力的举措,培育了一批颇具前瞻性、突破性的创新种子。之后的5年间,大量技术创新成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有力推动四部进一步提升抓总能力,为更好满足新时期的国防需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安练文说。

  与“不盖大楼、不选面子”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四部构建了“三地四区”的科研生产新布局。“三地四区”涵盖北京永定路核心研发区、门头沟试验验证区/试制加工区、河北涞水产业园区,并于2016年建成高性能计算中心。

  张邵军介绍,“十三五”以来,四部试验和科研能力大幅提升,在研发能力建设方面每年约投入1亿元。

  “例如气动热专业数据复杂,计算能力不够就算不出方案,只能通过风洞试验得出结果。运用高性能计算,可大幅节约成本和缩短周期。”张邵军举例。

  同时,四部持续发展三维仿真,既节约时间又提高了质量。“十二五”时期,四部已具备三维设计能力,却不具备仿真装配能力,“每修改一次方案就要多耗费三个月”。如今,只要将图纸发给试验室,三维模装试验验证就能消除90%以上的问题。

  四部主任助理、项目处处长宋晓峰介绍,随着核心能力大幅提升,四部的科研模式已呈现多任务、多型号、多系列发展,四部通过信息化建设正在向“智慧总体”转型,构建了从研发到管理的全数字化流程,为型号研制提供坚实保障。  

  文/中国航天报记者宋皓薇 图片由四部提供
[ 责编:宋雅娟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北京雨后迎晚霞

  • 台风“韦帕”在广东江门登陆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过程与成矿预测全国重点实验室研究员赵来时介绍,钕黄河矿是黄河矿的富钕端元矿物,隶属于稀土碳酸盐矿物家族,具有独特的钕元素富集特征。
2025-07-21 09:46
很多人第一次听到“超导”,可能会觉得陌生。简单说,超导就是某些材料在特定条件下电阻突然消失的现象。
2025-07-21 09:40
雨又下了一夜,太阳终于爬上了大娄山。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种粮大户王建全望着绿油油的稻田却犯了愁:“雨水多,禾苗长得快,可田里的稻飞虱太多了,恼火呦!”
2025-07-21 02:45
近期,由我国牵头制定的硅基负极材料国际标准《纳米制造—产品规格—第5—3部分:纳米储能—空白详细规范:锂离子电池纳米硅基负极材料》(IEC TS 62565-5-3:2025)正式发布。
2025-07-21 02:45
近日,由我国牵头制定的量子点光转换膜系列国际标准《纳米制造—可靠性评价—第4—1部分
2025-07-21 02:45
从意大利实验室到西北农学院,从抗战时期到和平年代,周尧用70年时光让中国昆虫学从5%的定名权走向自主。
2025-07-18 09:06
记者从会上获悉,截至今年6月,我国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已达到15.3件,提前实现“十四五”规划预期的12件目标。
2025-07-18 09:04
而在此次观测中,天文学家发现,在HOPS-315及其周围的原始星盘中,不仅存在固态的结晶矿物,还存在气态的一氧化硅。
2025-07-18 09:04
旨在充分发挥计量支撑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保障作用,推动“溯源链、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使计量成为促进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催化器和引擎。
2025-07-18 09:04
该所作物耐逆性调控与改良创新团队日前联合国内外研究机构,构建了首个水稻的多器官单细胞多组学图谱,
2025-07-18 04:30
太阳是地球气候系统的主要能量来源,其活动通过总辐射、紫外辐射、高能粒子沉降等多种形式影响地球大气。近年来,我国夏季降水雨带呈现出持续北移的趋势。
2025-07-18 04:30
人机语言交互的“温度”,其核心在于能否实现情感共鸣、文化适配与价值传递。语言不仅是信息符号,更是心灵沟通的桥梁。为冰冷的代码注入人文温度,需在技术突破与设计理念上双轨并进。
2025-07-17 04:30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万世明团队,基于海洋沉积物中的黑碳记录,重建了过去30万年以来东亚北部的古火演化历史,结合欧洲、东亚、东南亚及澳大利亚区域的记录以及考古遗址大数据,发现现代人类大规模用火始于约5万年前。
2025-07-17 04:30
在飞行器大家庭中,有一类特别的成员——翼伞。它们没有刚硬的机翼,却凭着一片巨大柔软的“翅膀”,借助风力优雅地翱翔于天际;它们结构看似简单,却蕴含着空气动力学的精妙智慧。翼伞是融合古老降落伞原理与现代智能科技的独特柔性无人飞行器,包含翼、控制系统、负载,如果加上推力系统,就可化身为伞翼无人机。
2025-07-17 04:30
近年来,移动电源行业呈现出较为迅速的发展趋势。与此同时,移动电源安全事故频发,严重威胁消费者生命财产安全。通过制定强制性国家标准,
2025-07-17 03:55
由该院枸杞科学研究所联合中国林业科学院林业研究所编制的《枸杞属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测试指南》获得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通过。
2025-07-17 04:00
武汉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联合南方科技大学等单位,在单细胞水平上成功解密了拟南芥叶片衰老的过程。
2025-07-16 10:44
不只是产量最大,“深海一号”大气田还是我国迄今为止自主开发建设的作业水深最深、地层温压最高、勘探开发难度最大的深水气田。
2025-07-16 10:42
我国正研制《卓越工程师培养认证标准》,该标准是保障卓越工程师培养从“样板间”走向宏大队伍的基础。
2025-07-16 10:39
七月下半月和八月上半月是我国主汛期的最重要阶段,应急管理部指导各地加强灾害风险隐患信息报送队伍建设,开展广泛培训,目前总人数已达115万人。
2025-07-16 10:2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