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1965年8月25日,七机部四院第四设计部正式成立,踏上了型号研制之路。55年来,四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新发展:开创我国固体导弹研制的先河,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潜艇水下发射核导弹能力的国家;完成从固体战略导弹到常规导弹的转变,攻克精确制导等难题;拓展装备打击目标,形成新的对敌作战方式。
55年来,四部先后自主研制出我国第一个潜地固体战略导弹、第一个陆基机动固体战略导弹、第一个多级固体运载火箭等多个系列产品,涉及海、陆、空等领域,创造了我国固体导弹研制领域的多个“第一”,填补了国防武器装备领域的多项空白。
55年来,四部紧扣国家需求、立足工业基础、大力自主创新,承担了国家多个重点型号、多个系列型号的预研、研制和批产任务,并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50周年、60周年大阅兵,以及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阅兵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阅兵,为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矢志自主创新 强军先锋志报国
“四部的历史,就是一部创新史。从建部以来,自主创新始终贯穿四部发展的全过程。”四部主任钟世勇说。
1965年8月25日,七机部四院第四设计部正式成立。按照原计划,四部建部后将开展我国第一个单级近程地地固体导弹的研制工作。然而恰逢国家曾经计划过、后因经济困难被推迟的核潜艇研制项目又被提上日程,为了与核潜艇研制同步,周恩来总理主持中央专委会议,研究确定直接研制用于核潜艇的两级中程固体导弹。
“内蒙古的风沙很厉害,大风里裹着沙粒,眼睛也睁不开,满嘴是沙子。到冬天特别冷,住在干打垒的房子里,宿舍和办公在一起,炉子一烧,白白的图纸上满是灰尘。画图时还要提前打扫卫生。”四部老专家回忆,“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四部干部职工接受了高起点、高难度的型号研制任务,一笔一笔画出了一张5米多长的立体结构图,提出了总体方案”。
彼时国际形势风云变幻,我国固体导弹研制尚处于起步阶段。老一辈四部航天人立足国家需求,在“独创”的道路上艰苦前行:越过单级固体导弹阶段,直接研制两级固体导弹;越过陆基,直接研制难度较大的水下发射潜地导弹。
1970年1月,为了给加速研制固体潜地导弹创造更多条件,根据中央军委电报精神,七机部四院四部有关固体潜地导弹的设计人员随任务由内蒙古迁到北京,正式划归一院建制;不久后,黄纬禄被任命为固体潜地导弹技术总负责人;同年4月,四部全体职工搬迁至北京,完成了固体潜地导弹研制任务的第一次调整。
“四部一直致力于自主创新,采用独有的研制方法,就连试验方法也是独创的。立足工业基础、寻求突破,是历史传承下来的宝贵经验。”钟世勇说。
水下发射是潜地导弹研制的一大难点。科研人员在分析了试验过程和考量了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先是提出要建缩比水池和全尺寸水池,后期考虑到水池施工的工作量、进度、经费、技术等方面的种种难题,及时调整思路,最终设计出陆台、陆筒、潜艇水下发射“台、筒、艇”三步走的试验方案,大大简化了试验设施,缩短了研制周期,能够节约上亿元研制经费。不仅如此,科研人员们还着手准备在南京长江大桥进行模拟弹溅落试验等,根据我国国情采用多种独创的试验方法快速完成研制和试验任务。
时至今日,紧扣国家需求、立足工业基础、大力自主创新始终是四部发展的核心思路。
上世纪90年代,四部处于调整改革时期,型号任务发展受限,最困难的时候连职工的工资都快发不出来了,这时,老一辈四部航天人毅然提出:坚持研发关键技术。
事实证明,这一步走对了。恰恰是那时取得的成形创新设想、关键技术突破,后来发展成为了重要装备的基础。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四部广大干部职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完成型号的转变,一改不利局面。
以自主创新文化为核心,四部走出了一条深具中国特色的导弹技术发展之路,为国铸剑,抢占了一个个战略制高点。
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聚精会神搞研发”“持续提升多平台发射能力”……一系列发展规划彰显出四部聚焦主责主业、大力自主创新、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目标与决心。
“十三五”期间,四部持续将创新作为发展的核心,战略地位不断巩固,先后光荣参加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阅兵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争做服务国防建设的先锋。“时代为四部发展提供了更大机遇,未来,四部将以更大的决心成就更大的事业。”钟世勇说。面向“十四五”,四部将围绕“一主、两翼、五方向、六系列、多维度、体系化”的发展战略建成改革创新型、质量效益型、体系效能型、智能敏捷型的“新四型总体部”,为国防建设贡献更大力量。
团结务实自强进取踏平坎坷谱新篇
“上世纪90年代,面对内外各种压力,时任四部主任的侯世明提出了‘团结、务实、自强、进取’的四部精神,这八个字鼓舞着当时的四部航天人凝聚力量,坚持到底。直到今天,一代代四部干部职工始终铭记四部精神,勇往直前。”四部党委书记张邵军表示。
创业艰难,道路坎坷,但在发展的过程中,四部始终方向明确、步骤清晰,从未忘记作为军工人的使命和担当。“四部曾先后划归内蒙古四院、北京一院、二院、集团公司直属、四院和航天三江。55年来,四部隶属关系多次变迁,主业一直没有变,四部从不被动等待上级下任务研制型号,而是积极进取、自主创新,主动去想国家需要什么。”钟世勇说。
自强与进取,体现在创新。“十三五”以来,四部从组织机构、制度建设、激励措施、团队攻关等方面构建创新机制。在组织机构方面,四部不局限于研究室,而是组建小组、团队参与创新,倡导人人创新。在制度建设方面,开展“三级众创”并设置五类奖项激励创新;举办小主题项目竞赛、劳模创新工作室、青年创新工作室等一系列创新活动,营造创新常态化的环境氛围。
“四部的自强,是历史造就的自强。”计划处副处长李晓飞表示,历史上,四部辗转多地、隶属关系几经变迁,唯有自强才能取得发展。如今,自强文化引领着四部员工大力自主创新,形成探索一代、预研一代、研制一代、批产一代的良性科研生产格局。
钟世勇表示,四部将黄纬禄院士研制“巨浪一号”时提出的“四个共同”原则传承至今,成为了核心文化理念,使得四部能够团结许多外部力量,形成“国家队”,共同拼搏攻坚。
“我们全力发挥总体牵引的‘国家队’优势,有了好点子、好想法,就要发动全社会的力量去实现它。”四部部办主任安练文说,基于“团结”的四部文化和黄纬禄院士倡导的“四个共同”原则,四部逐步形成了“小核心、大协作”的协同研发体系。
材料研发与装调中心主任杨磊介绍,以材料中心为例,“小核心、大协作”体系在跨域协同、解决痛点难点问题上大显身手:与国防科技大学协同创新攻关新工艺,突破了“卡脖子”技术,最终建成国内一流的先进部件生产线;与多所高校协同创新研发新型材料,更好地发挥新材料对型号发展的牵引作用。
回顾历史,四部能够一次次抓住历史机遇,释放创新力量,离不开务实的文化特征。
务实体现在四部聚焦主责主业,精耕细作。例如,不断优化一型装备性能,帮助军队提升核心战斗力。上世纪90年代,在四部几乎发不下工资的困难时期,上级曾要求四部由军转民。当时的四部主任不同意,表示:“四部就是为军品立部”。直到今天,四部始终不忘初心,全身心投入发展型号装备。
务实还体现在四部脚踏实地、未雨绸缪发展专业技术,谋划未来发展。“十三五”初期,四部曾计划建造新办公楼,进一步改善办公环境。然而,面向未来发展特色专业、建设更先进的测试试验室等都是一笔笔不小的开销。盖大楼还是搞科研?经过综合考量,四部决定:选技术,不选面子。
“正是当时一心一意提升专业技术能力的举措,培育了一批颇具前瞻性、突破性的创新种子。之后的5年间,大量技术创新成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有力推动四部进一步提升抓总能力,为更好满足新时期的国防需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安练文说。
与“不盖大楼、不选面子”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四部构建了“三地四区”的科研生产新布局。“三地四区”涵盖北京永定路核心研发区、门头沟试验验证区/试制加工区、河北涞水产业园区,并于2016年建成高性能计算中心。
张邵军介绍,“十三五”以来,四部试验和科研能力大幅提升,在研发能力建设方面每年约投入1亿元。
“例如气动热专业数据复杂,计算能力不够就算不出方案,只能通过风洞试验得出结果。运用高性能计算,可大幅节约成本和缩短周期。”张邵军举例。
同时,四部持续发展三维仿真,既节约时间又提高了质量。“十二五”时期,四部已具备三维设计能力,却不具备仿真装配能力,“每修改一次方案就要多耗费三个月”。如今,只要将图纸发给试验室,三维模装试验验证就能消除90%以上的问题。
四部主任助理、项目处处长宋晓峰介绍,随着核心能力大幅提升,四部的科研模式已呈现多任务、多型号、多系列发展,四部通过信息化建设正在向“智慧总体”转型,构建了从研发到管理的全数字化流程,为型号研制提供坚实保障。
文/中国航天报记者宋皓薇 图片由四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