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发货到签收仅8小时,天舟二号这样送“快递”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发货到签收仅8小时,天舟二号这样送“快递”

来源:科技日报2021-06-16 10:0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5月29日,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在海南文昌发射场成功发射。8小时后,天舟二号与天和核心舱完成对接,“快递包裹”顺利抵达目的地。作为货运飞船的天舟二号此次挑起“太空快递员”的重任,主要任务是为空间站提供补给,给航天员日后在太空的生活与工作提供保障。

  遥遥天河,天舟二号如何将太空“包裹”安全送达?

  远不止带货这么简单

  根据计划,中国将于今年6月发射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3名航天员届时将乘坐飞船前往天和核心舱,并在那工作、生活3个月。为了满足航天员日常生活所需,天舟二号提前出发,满载着货物奔向天和核心舱。

  天舟二号的神秘“包裹”里装了啥?首先是食物补给,太空餐桌上的美食“花样”不少,鱼香肉丝、宫保鸡丁等特色菜肴供应充足。航天员进行太空行走必备的舱外航天服,天舟二号也贴心送到。这些舱外航天服重量达100多公斤,共有6层,具有防辐射、防高低温、压力调整等作用,还具备生命保障系统。

  “包裹”里的货物,远不止航天员日常所需物品,天舟二号的使命也不仅限于此。

  “空间站在地球低轨道运行,会受到残存大气阻力的影响而逐渐降低轨道高度。所以,在空间站轨道降低到一定高度时,就必须提升它的轨道高度,这就需要加注燃料。此次天舟二号携带了3吨推进剂,它们将在空间站的轨道维持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全国空间探测技术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庞之浩说。

  此外,空间站建成后,平台设施的搭建安装等所需材料都要基于货运飞船的运输。“货物卸载后,货运飞船也可以用作空间站的附加活动室,开展空间科学实验,有的国家航天员甚至在里面休息。”庞之浩说,可见在今后,货运飞船的用途将会越来越广。

  载荷比世界第一

  5月末发射货运飞船,6月份发射载人飞船,两次发射时间间隔非常之近,为什么货物和航天员要分开运送?两次发射任务合二为一,岂不是更加方便且节约成本吗?

  “实践证明,这种人货分开的运输方式,既能增加货物的运载量,又能降低成本,还很安全。”庞之浩说。

  早在上世纪70年代,苏联就开始建造空间站。但是,当空间站建成运行后,空间站的燃料及航天员的能量补给严重不足,苏联便尝试使用人货混装的载人飞船解决此问题。但这种载人飞船每次只能为空间站运送几百千克的货物,效率非常低下,成本也极高。无奈之下,航天专家尝试将“联盟号”载人飞船改造成“进步一号”货运飞船,直接向空间站运送货物,效果反而出人意料地好。

  从此,不少国家积极发展货运飞船,也正因为这些“专职”的货运飞船,空间站在轨长期载人航天的需求被大大满足,人类在太空驻留的时间才得以不断刷新。

  这次天舟二号严格控制平台自身重量,最大程度提高货物运输能力——发射重量13.5吨,运货能力则达到6.9吨,超过了飞船自重。“要知道,每次我国发射‘神舟’载人飞船满载3人时,只能携带约300千克货物。”庞之浩说。而此次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以最小的结构重量达到最大的装货能力,载荷比达到了51%,这项重要指标位居世界第一。

  8小时就可安全运抵

  从地面“发货”到太空顺利“签收”,仅耗时约8小时,天舟二号凭借快速交会对接技术完成了这一壮举。

  采用标准模式交会对接,从货运飞船进入轨道,再到追上空间站完成对接,整个过程大概需要绕地球飞行30多圈,运行两天多的时间。而采用快速交会对接模式只需要绕地球运行4圈,大大减少了耗时。如此一来,载人飞船的快速救援、空间站的应急维修、资源的供给调动都会更加灵活、及时。掌握这项技术的目前只有俄罗斯和中国。

  为了实现快速交会对接,研制团队突破了诸多技术。原本,航天器远距离导引段需要地面干预,如今这项工作完全交由航天器的星上计算机自主运行。

  发射和对接过程中会产生强烈的震动和撞击,这将给运输物资中的精密仪器带来不小伤害。如何保护这些娇贵的精密仪器,让他们顺利完成太空任务?这就需要采用“软包装”来实现精密仪器的装载、运送。

  为此,研制团队创新性地提出了可控阻尼的控制思路。“这种包装与传统的硬连接不同,它包裹在泡沫或气囊袋里面,再一起固定在货架上,能为装载对象提供一个柔软、高阻尼的分布式系统支撑,从而起到良好的隔离减震效果。”庞之浩表示。

  据了解,我国将于今年9月、10月分别实施天舟三号和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任务。飞行乘组也将由3名航天员组成,在轨驻留6个月。届时,提前出发的天舟三号会做好保障工作,迎接航天员的到来。(实习生 季天宇 记者 张 晔)

[ 责编:赵宇豪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2025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开幕

  • 感受数字技术如何赋能文化遗产保护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走进展区,多款新潮文创让人爱不释手;戴上设备,苏轼笔下的诗词世界任人遨游;指尖轻点,三千年前的青铜器“触手可及”……一系列新产品、新服务、新场景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文旅服务专题亮相,漫步其中,处处感受到科技与创意奔涌、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无限活力。
2025-09-15 09:54
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一批品类丰富、兼具趣味与文化内涵的文创精品成为展会现场的“人气王”,引爆观展热潮。
2025-09-15 09:54
最大网络基础设施的建成有助于我国突破关键技术的“卡脖子”困境,形成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优势,建立起数字经济产业的第二创新生态。 (作者:戎 珂,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所长、长聘教授;田晓轩,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2025-09-15 09:53
今年暑期,工厂游火爆出圈。参观名额秒空、门票收入可观、社交平台相关笔记有10多万条,工厂游俨然成了文旅界新宠。 工厂游等新型旅游业态,实现了工业与文旅的跨界融合,也为文旅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增长点。
2025-09-15 09:52
深夜,河南焦作多氟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实验室依旧灯火通明,总工程师闫春生还在带着团队忙碌。 2006年,多氟多打响了由传统氟化工向精细氟化工、新能源材料转型的战役,闫春生临危受命加入六氟磷酸锂研发团队。
2025-09-15 09:51
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
2025-09-12 10:08
汽车排放被认为是气候变化的“元凶”之一,但学术界一直缺乏对城市道路碳排放进行精准刻画的工具。”借助全景AI模型,可实现二氧化碳排放源的精准提取,模型的平均精度超过93%、平均误差低于1.3ppm(ppm为百万分比浓度)。
2025-09-12 10:0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握人工智能发展趋势和规律,加紧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应用规范、伦理准则,构建技术监测、风险预警、应急响应体系,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人工智能系统的可靠性不能停留在统计意义上的“高概率正确”,而应追求在复杂、开放、动态环境下的“高置信可靠”。
2025-09-12 10:01
10日,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以下简称“顶科协奖”)获奖者名单在上海公布。顶科协奖是2021年在上海发起创设、由红杉中国独家提供永久资金支持的面向全球科学家评选的科学大奖。
2025-09-12 09:59
全球规模最大恐龙蛋化石群——湖北十堰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的埋藏时代,首次被科学家认定为距今约8600万年。专家考证,这是迄今全球分布最集中、规模最大、埋藏最好、原地出露最多、原址保存最好的恐龙蛋化石群。
2025-09-12 09:58
9月10日上午,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七十六届国际执行理事会会议上,2025年(第十二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正式公布,我国申报的云南元阳哈尼梯田、江苏句容赤山湖灌溉工程、四川彭州湔江堰、北京门头沟永定河古渠灌溉工程全部成功入选。
2025-09-11 10:18
“十四五”以来,我们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力当好自然资源“大管家”和美丽中国“守护者”,全面完成了“十四五”规划的目标任务,有效支撑了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2025-09-11 09:57
未来,城市的画卷上,AI、物联网与大数据等现代科技将继续深化推广,但唯有始终以人的尺度丈量技术,以人文的关怀驾驭创新,方能使城市永葆文气的深度、人气的热度与烟火气的温度,让每座城市都在科技的守护中,找到生生不息的发展动能。
2025-09-11 09:52
北京大学的科研团队与合作者联合开发出一种全新的“高维超分辨成像”技术,成功实现了对活细胞内15种细胞器的同时成像与精准识别,为细胞生物学研究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
2025-09-11 09:43
要为“年纪尚小”的新职业破解“成长的烦恼”,不仅要完善新职业的职业标准和评价规范,还要有能跟上步伐的教育培训和职业培训,为新职业从业者提供支持政策,提升社会保障水平,以更好的保障制度、更强的身份认同感、更完善的培养体系为新职业就业者提供更广阔、更精彩的发展舞台,让他们在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岗位上实现人生价值,也为创新创造的活力涌动持续贡献力量。
2025-09-11 09:39
宋美珍是中国农科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的棉花研究专家。2012年起,她和团队将目光瞄准新疆的棉花种植,成为当地棉花研究的一支重要技术力量。
2025-09-10 10:09
“十四五”以来,我国制造业增加值每年均超过30万亿元,总体规模稳居全球制造业首位。这份沉甸甸的成绩单,印证着推动新型工业化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效。
2025-09-10 09:47
9月9日,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开幕前夕,记者跟随首钢媒体探营团,走进北京首钢园,提前探访服贸会的精彩内容。
2025-09-10 09:40
9日10时,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七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四十五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9-10 09:39
光明日报北京9月9日电 记者李春剑从市场监管总局了解到,自2021年全国机器人标委会成立以来,我国已发布机器人领域国家标准126项,另有41项正在研制。近日,世界机器人大会和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火爆“出圈”,相关产业发展引起各方热议。
2025-09-10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