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突破技术壁垒国产“棉纱”进军神外手术止血材料蓝海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突破技术壁垒国产“棉纱”进军神外手术止血材料蓝海

来源:科技日报2021-10-20 09:24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受访者供图

  ◎记者 叶 青

  可吸收再生氧化纤维素犹如棉纱,薄薄的一层却是神经外科手术常用的止血耗材,然而由于其生产技术壁垒较高,目前临床主要以进口品牌为主。

  广州迈普再生医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迈普医学)历时8年研制出了国产首款可吸收再生氧化纤维素止血产品“吉速亭 ”,并于不久前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未来有望打破我国神经外科高性能可吸收止血耗材领域被国际品牌垄断的局面。

  神经外科手术经典的止血耗材

  能否成功控制颅内出血是关系神经外科手术成败的关键环节之一。由于脑组织血运丰富、微神经网络结构复杂,且有些手术部位深,视野狭窄、操作不便,传统的结扎及电凝操作可能会破坏微神经网络,一旦术中失血过多或止血不彻底,就会大大增加患者的手术风险。因此,神经外科手术对止血的要求极高,其止血手段是所有外科中最丰富也是最复杂的。

  目前神经外科手术常用的止血方法有手术体位止血、器械止血、药物止血和止血材料止血等。随着手术不断向精细、精准及微创化方向发展,加之快速康复理念的推行及神经网络外科研究的方兴未艾,神经外科对高性能可吸收植入性耗材的需求也不断攀升。

  可吸收再生氧化纤维素,属于临床上非常经典的用于神经外科手术的植入性可吸收止血耗材。“再生氧化纤维素是一种纤维素的衍生物,再生纤维素经过氧化处理后成为薄纱状或棉布状的可吸收止血材料。”据迈普医学研发工程师李广耀介绍,这种止血材料外观上看起来像棉纱,却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可降解性和无毒性等特点,柔软且薄,易于在术中进行包裹、填塞等操作。

  它可以将创面血液中的血小板聚集在网眼纱布上,迅速形成凝胶状黑色物质,凝结血块,从而达到止血的目的。“产品质地柔软的独特特性使它可以被修剪成任何形状,更易与出血部位充分接触,可助形成血栓达到快速止血效果。”李广耀说。

  目前,可吸收再生氧化纤维素临床应用广泛,其有效性和安全性都得到了充分的证实。在2018年发布的《神经外科围术期出血防治专家共识》、2021年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医疗机构止血材料管理专家共识》,以及2021年出台的《出凝血功能障碍相关性脑出血中国多学科诊治指南》中均得到认可和推荐。

  国产首款高性能止血产品诞生

  然而,因为可吸收再生氧化纤维素的技术壁垒较高,目前国内神经外科手术使用的高端止血产品基本被进口产品所垄断。

  “目前,有不少国内厂家在进行可吸收再生氧化纤维素止血产品的国产化,但由于产业化的技术难度较大,尚未有大规模应用的国内产品出现。”迈普医学神经外科市场部负责人介绍,国际上,可吸收再生氧化纤维素在临床上的应用已超过50年,但进入国内只有10多年时间。

  这是一个“蓝海市场”。据全球统计数据,以出厂价格计算,2020年全球止血材料的销售规模为27.61亿美元,2015—2020年的复合增长速度为6.20%。

  在国内市场,根据中商产业研究中心的统计数据,2019年可吸收止血纱的销售规模为9.03亿元,预计2024年将达到9.85亿元的销售规模。

  在此背景下,8年前,迈普医学围绕可吸收再生氧化纤维素开展自主研发。“工艺和设备研发是挑战最大的。因为没有可供参考的资料,我们只能完全靠自己,不断摸索、总结、开发。”李广耀说。

  再生纤维素的氧化要在固—液两相中进行,其制备工艺并不简单。“传统的氧化方法能源消耗大,我们希望能寻找到更环保的方法。”李广耀介绍,为了实现快速氧化及氧化均匀,研发团队筛选评估了多种氧化体系,并攻克了适应该氧化体系的反应装置技术壁垒,开发出多点位三维加料系统,最终实现了产品的质量稳定。

  此外,再生纤维素的纤维比头发丝还要细,氧化改性后原来的纤维会变脆。研发团队围绕最大限度降低纤维损伤这一目标,提高成网效果,开发防缠绕模块、自调匀整模块以及除短纤模块,开发出适合加工脆性纤维的微纤维网成型系统,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微纤维网成型过程中纤维的损伤,顺利实现可吸收再生氧化纤维素的产业化。

  该产品于2017年9月完成首例临床入组,于2020年5月取得欧盟CE证书,2021年8月首次获得国内医疗器械注册证。

  有望打破国际品牌垄断局面

  “这款国产新品选用木质纤维作为原材料,经物理再生工艺形成质地均匀的纤维丝,再经选择性氧化,最后经无纺成型工艺制成无纺多层结构。在手术中既可快速止血又可吸收,没有残留。”李广耀表示,这款国产创新产品同时拥有在性能上的优势,该产品制备工艺相比传统工艺更加环保,且氧化可控,保证了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加之其纤维更细更长,比表面积更大,从而获得可比肩国际金标准的止血性能及安全性。

  此外,该产品可分层及易塑形的特点能够高度契合临床手术的应用需求,提升术者体验感,并可缩短手术时间。

  目前,该自主研发的国产可吸收再生氧化纤维素已在国际上进入临床使用,进入全球近20个国家和地区。随着该产品在国内获批,将有望打破我国神经外科高性能可吸收止血耗材领域被国际品牌垄断的局面。

[ 责编:肖春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中欧青年对话会2025”在京举行

  • 山东东营:河海交汇的湿地之城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如今,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可以问人工智能,写作业也可以用人工智能辅助查询信息。正如这名同学所言,生成式人工智能正改变传统的以知识积累和传递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2025-11-18 10:28
11月17日,在水利部举行的“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推动节水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上,水利部副部长陈敏介绍,目前,我国节水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2025-11-18 04:2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创新大会17日在乌鲁木齐举行。会上,干旱区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全国重点实验室、丝路水实验室、昆仑智能装备实验室、
2025-11-18 04:20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评价导向,深化项目评审、机构评估、
2025-11-18 04:25
近日,2025年6G发展大会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
2025-11-18 04:20
这台高能非弹谱仪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利用了中子不带电、穿透力强的特性,能够直接探测到物质内部的微观运动。
2025-11-17 08:56
建立和完善国家公园监测网络体系,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重要实践,是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理念的具体体现。
2025-11-17 04:30
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聚集地之一,也是长三角地区珍贵的物种基因库。
2025-11-17 04:30
近日,我国科研团队在嫦娥六号月背样品中首次发现大型撞击事件成因的微米级赤铁矿和磁赤铁矿晶体,揭示了全新的月球氧化反应机制,为环绕南极-艾特肯盆地磁异常的撞击成因提供了样品实证。
2025-11-17 04:30
在不久前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第37次会议上,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批准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
2025-11-17 04:30
以“智跃无界,开源致远”为主题的操作系统大会2025(以下简称“大会”)在北京举办。
2025-11-14 17:08
我国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用实际行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不断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2025-11-13 07:07
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12日在宜宾市开幕。
2025-11-13 04:55
据估算,太阳每秒钟释放的能量,可供全人类使用约70万年。模拟太阳来产生无尽的清洁能源,也因此成为人类的“终极能源梦想”。
2025-11-13 04:55
日前,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机械研究所、中科合肥智能育种加速器创新研究院联合发布重要成果:全链条机器人育种家“小海”与“海霸设施”小麦快速育种商业化服务平台同步启动,标志着我国在智能育种装备与工程化应用上取得关键突破。
2025-11-13 04:55
日前,记者从全球规模最大的恐龙蛋化石遗址——湖北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数字化档案建设团队正为库藏的每一枚较完整恐龙蛋化石,赋予由“保护区名称—化石产地名称—库藏箱编号—标本编号”构成的唯一“身份证ID”。这标志着该保护区首次实现恐龙蛋化石专属标识管理。
2025-11-13 04:55
困扰无数人的睡眠问题,终于有一部纪录片说清楚了!
2025-11-13 08:55
国家卫生健康委百万减残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吉训明介绍,目前,全国已有20个省份成立减残工程专委会,8个省份正在积极推进。
2025-11-12 07:24
2025年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理论物理学奠基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彭桓武诞辰110周年。
2025-11-12 07:23
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牵头,联合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组成的研究团队,通过对现存及灭绝长臂猿的大规模基因组测序与比较分析,系统阐明了长臂猿科的演化历程、种群动态及其标志性长臂表型的遗传基础,为全球长臂猿的保护行动提供了新的科学见解,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细胞》。
2025-11-12 05:1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