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给建筑装上“隔震垫”以柔克刚抵御地震危害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给建筑装上“隔震垫”以柔克刚抵御地震危害

来源:科技日报2021-12-29 10:1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2021年是唐山大地震45周年。在过去的半个世纪当中,为了应对地震给我国造成的挑战,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科技界和产业界付出了巨大努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隔震逐渐成为减灾抗灾领域的重要概念之一。

  在日前召开的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高性能隔震建筑系列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项目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该项目由北京建筑大学、东南大学、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北京基础设施投资有限公司和江苏鸿基节能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完成。专家委员会鉴定表明,该项目成果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高性能隔震建筑设计方法和高性能隔震装置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项目成果已应用于多项重大工程。

  何为隔震,项目中的“高性能”应该如何理解,哪些重大民生工程已经应用了高性能隔震技术?科技日报记者联系到多家相关单位,请他们对这些问题做出了专业解答。

  隔震核心特点是“以柔克刚”

  “隔震就像是让建筑踩上了‘溜冰鞋’。”在2021年7月举办的防灾减灾救灾应用技术成果展上,来自减隔震制造业商家震安科技的工作人员向科技日报记者介绍了隔震技术的特点。“传统建筑抗震理念是硬碰硬,‘以刚制刚’,主要手段是增加构件的物理强度,这样会导致上部结构的地震作用更强。而减隔震技术的核心理念是‘以柔克刚’,在建筑物的基础或下部结构同上部结构之间设置隔震装置,如橡胶支座、阻尼器等设备,减少输入到上部结构的地震能量,这样可以把地震作用降低到原来的1/4到1/8。”

  现场演示的实物模型表明,当“地震”发生时,采用了隔震装置的上层建筑只发生了相对较小幅度的平行移动,而未采用隔震技术的建筑出现的甩动则剧烈得多。“这就是隔震的基本原理。”工作人员介绍说。

  但是,这个简单的模型并不足以呈现隔震技术的完整内涵。现实当中的技术应用必须应对各种复杂的需求和场景,例如高层住宅、医院、地铁、历史建筑等都对隔震技术有不同的条件和要求。在隔震建筑的设计和建设中,国际上长期存在设计理论缺乏适用性、设计技术缺乏系统性、关键装置缺乏高效性和质量控制缺乏规范性等四大问题。为此,“高性能隔震建筑系列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项目应运而生,旨在解决关于高性能隔震技术的一系列关键问题。

  既有理论突破也有现实应用

  针对长期存在的四大问题,项目主要实现了四大创新,分别是高性能隔震结构设计理论、隔震结构多目标一体化设计技术、系列功能可调控高性能隔震装置、隔震建筑建设质量控制技术并主编系列标准。

  “我们这个项目历时二十多年,产出了大量成果,内容十分丰富。”在接受科技日报专访时,获奖项目第二完成人、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郭彤解读说,该项目共发表论文166篇,获发明专利30项,出版著作5部,成果应用于60多项重要工程。

  “举例来说,我们研发了多种高性能隔震支座,例如超低模量、高阻尼的橡胶支座,可调控、频率低敏感型复合隔震支座,新型受拉可控隔震支座等。除了支座,还有其它装置,例如可调控黏滞阻尼器和大变形柔性管道,这些都是我们在装置研发方面取得的成果。但是项目成果不只有装置,设计理论、设计技术、质量标准都很重要。”郭彤补充说。

  作为获奖项目的第二完成单位,东南大学牵头完成了多个项目成果,涵盖了以上四个创新的主要方面。除了设计、理论等方面的创新,项目在工程应用与推广方面也有许多成果,而这些成果有许多业已落地,成为百姓日常生活中民生工程的一部分。

  已经广泛应用于民生工程

  为古建“添底”,给地铁“加盖”……在“高性能隔震建筑系列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项目的应用成果当中,不乏这样的“神来之笔”。

  1933年,在蔡元培等人的倡议下,国立中央博物院人文馆在南京落成,即今天的南京博物院。在隔震技术成果的帮助下,这座八十余岁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建筑变得更加“年轻”了——凭借整体提升(3米)、隔震加固等先进技术,建筑的抗震水平得到了有效提升,外观风貌也没有遭到损害,建筑的内部空间也扩大了,给了文保单位和参观游客更多余裕。工程完成之后,住建部防灾研究中心把南京博物院的这次加固收录为经典案例,还选为出版丛书的封面。

  在千里之外的另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北京,隔震技术成果同样大显身手。比起南京,北京的部分自然人文条件更加复杂:处于地震多发地区,自古以来地震频繁;拥有全世界运行长度最多的地铁系统;人口众多且交通枢纽集约用地紧张。在建设高性能建筑的工程当中,隔震技术发挥了关键作用。在北京地铁6号线琨御府、8号线公园悦府和16号线北安河上盖等项目中,复杂高层隔震结构系列关键技术得到推广应用,应用面积高达89万平方米,是目前国际上总面积最大的盖层间隔震建筑群。

  除了上述地铁上盖隔震建筑,北京还有一项重大基础设施工程采用了项目成果。项目第五完成单位,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提供的资料显示,由该单位主编的《建筑隔震柔性管道》国家行业标准已经应用于北京大兴机场的高性能隔震装置。位于北京中轴线南方延长线上的大兴机场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单体隔震建筑,航站楼总共使用了1152套隔震装置,采用的橡胶隔震支座,无论是体量还是单个支座的吨位都创下国内之最。

  大兴机场的一大特点就是可以实现不同交通工具同站换乘,航站楼的负二层供高铁、地铁和城际列车通行。列车的高速出入会产生较强的震动和较大的风压,这也是我国隔震技术业已克服的困难之一。

  郭彤介绍说,除了古建筑、交通基础设施,项目成果还应用于许多其他民生工程,如中小学校舍、医院等重要建筑的隔震加固工程,以及高层隔震住宅区的建造工程,例如总面积约114万平方米的河北燕郊天洋创新城项目,以及位于9度区近断层(地震放大系数为1.5)的四川西昌领地项目。各类别的项目合计已有60余项,总建筑面积约336万平方米,直接经济效益达到15.4亿元。

  四川省地震局资料显示,早在2015年,我国应用隔震技术的楼房总数就已经超过6000栋,总数占到世界一半,多于日本的5000栋,位居世界第一。震安科技工作人员表示,目前我国应用隔震技术的楼房已经超过1万栋。

  郭彤评论说,作为一种高效的结构防震手段,隔震技术有着广阔的未来应用前景,技术人员仍在不断开发各种性能优异的隔震装置和拓展其应用范围,为提高城市的防灾能力贡献力量。(记者 孙明源)

[ 责编:赵宇豪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世界机器人大会周末人气旺

  • “动车医生”战高温斗酷暑 为暑运保驾护航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科研人员最近在引力波天文学领域取得了突破性发现:双黑洞并合事件可能发生在第三个致密天体的“眼皮子底下”。
2025-08-11 09:56
日前从安徽省林业局获悉,安徽扬子鳄野外种群数量创历史新高。监测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7月20日,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扬子鳄产卵超3800枚,扬子鳄野外种群数量超1920条。
2025-08-11 09:53
近年来,我们团队聚焦海洋多场环境耦合机制、多体结构相互作用、多尺度耦合效应等难题,开展深度产学研用合作,研发多款海工装备。
2025-08-11 09:45
在医学和生物技术领域,实现蛋白质定向进化,使其具有新功能或改进功能至关重要。为此,美国斯克利普斯研究所的科学家开发了一个可以加速蛋白质进化的合成生物学平台T7-ORACLE。
2025-08-11 09:43
近日,科学信息分析公司爱思唯尔与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发布《传承与创新:解码中医药科学发展轨迹》报告。
2025-08-11 09:41
实验室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摇篮,但里边有不少危险而又昂贵的设备,可能对科研工作者人身和财产安全造成威胁。如何织密安全防护网?
2025-08-08 10:25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书宏院士团队成功开发出一种可闭环生物回收的纤维素基介电薄膜,能够提高电子器件的循环利用率,从而减少电子废弃物。
2025-08-08 10:16
日前,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团队与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团队合作,在可见光集成光学领域取得重要进展:成功研制出一套新型可见光矢量光谱分析仪。
2025-08-08 10:12
中国林科院林业所林木细胞遗传研究组近日提出了研究裸子植物生长停滞可塑性的独特模型。这一成果填补了人们对裸子植物发育可塑性认识的空白。
2025-08-08 10:11
8月6日,揽月月面着陆器着陆起飞综合验证试验在位于河北省怀来县的地外天体着陆试验场圆满完成,此次试验是我国首次进行载人航天器地外天体着陆起飞试验。
2025-08-08 10:09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吴凯丰团队采用胶体量子点溶液作为增益介质,通过法布里-珀罗谐振腔耦合及双脉冲泵浦设计,开发出连续稳定工作10天以上、能量转化效率大于17%的量子点液体激光器。
2025-08-07 10:18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的研究团队深入解析了中亚野猪种群在跨越欧亚大陆百万年的迁徙历程中适应环境的独特遗传密码,为理解大型哺乳动物如何应对环境变化提供了全新视角。
2025-08-07 10:18
无论是钢琴家指尖流淌出的动人旋律,还是外科医生在显微镜下的精准操作,甚至是母亲为孩子系鞋带时的温柔细致……
2025-08-07 03:40
月球,地球最亲密的邻居,它的“婴儿期”是什么样的?为破解这个谜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科学研究院王水炯教授团队和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李秋立研究员团队合作
2025-08-07 03:40
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法(草案)》(以下简称《草案》),决定将《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2025-08-07 03:40
长期以来,石油衍生塑料的污染问题,特别是微塑料对食物和水源的有害影响,一直困扰着人类。研究人员设计了利用恶臭假单胞菌等菌株,将二氧化碳、木质素和食物垃圾等废物转化为生物塑料的方法。
2025-08-06 09:38
南方科技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系副教授林玉峰与合作者揭示了地球磁场发电机对地核流体黏度的不变性,并发现早期地球模型可产生与现今观测高度相似的地磁场结构和强度。
2025-08-06 09:35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万建民表示,纹枯病是威胁全球水稻生产的重大病害,年均造成产量损失10%至30%。
2025-08-06 09:33
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灾害性天气的突发性、极端性、不确定性愈加明显,特别是进入汛期,突破历史纪录和传统认知的灾害频繁发生。
2025-08-06 09:25
农业农村部、生态环境部日前联合发布《中国渔业生态环境状况公报(2024)》,公布2024年中国渔业水域水质、沉积物、浮游生物等18项指标的生态环境监测情况。
2025-08-06 09:2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