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给科技创新构建伦理软着陆机制
首页> 科技频道> 评论 > 正文

给科技创新构建伦理软着陆机制

来源:科技日报2022-01-19 13:4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最近,中央深改委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指导意见》,该指导意见在很大程度上是对我国近年科技伦理治理实践的工作经验和理论研究的总结。进入21世纪,随着纳米、生命、信息、认知等会聚技术和大数据、人工智能、神经科学等突破性创新的迅猛发展,科技创新的社会伦理风险日益凸显。2017年以来,在人工智能战胜人类围棋棋手等事件的推动下,科技伦理问题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各种科技伦理规范和伦理治理机构纷纷建立,出现了人类科技发展史上的“科技伦理时刻”。

  科技伦理影响社会对科技创新的信任和支持

  世界各国和全社会之所以如此重视科技伦理,最根本的原因是它越来越影响到社会对突破性科技创新的信任和支持。大量前沿科技和突破性创新的发展经验表明,如果不充分重视科技的社会伦理风险防范,科技创新很可能会因为某些科技伦理事件成为新闻焦点,引发各方对潜在风险的焦虑,从而不得不作出必要的伦理调整。一方面,很多科技前沿的探索实验触及科技伦理的边缘地带,如果对突破伦理边界的活动缺乏专业认知和道德敏感性,不能主动地与同行进行公开讨论并向管理部门披露问题,贸然前行往往很容易触碰科技伦理底线,结果必然是欲速而不达。另一方面,诸多应用性的突破性创新的本质是科技—社会的整体创新,这类新兴技术的发展可能遭遇的壁垒不仅是技术方面的,而且很可能因为显现出的社会伦理风险而遇到来自社会的不信任和抵制。在这两种情况下,由于科技伦理风险意识的或缺,前沿科技研究和突破性创新都可能不得不进行伦理回调,不论是否存在误判,这种被动的伦理回调难免对科技创新造成负面的影响。

  应对科技活动的后果与风险有更深入的认识

  众所周知,科技创新尤其是突破性创新往往会因为各种问题而陷入“死亡之谷”,在科技伦理问题备受重视的今天,科技伦理治理的关键目标应该是为创新构建必要的保护空间。为此,应该对科技活动的后果与风险的评估和预见规律有深入的认知。

  针对技术的社会影响的评估,未来学家阿马拉(Roy Amara)曾提出著名的阿马拉定律,即人们总是高估一项技术所带来的短期效果,却又低估它的长期影响。这一定律的启示在于,对于突破性创新的弊端,应该注意到外界的评判和社会舆论容易出现偏颇,特别是可能会因为对未知风险的焦虑而将它们放大为对该技术的极度不信任,管理者要避免在政策层面高估其负面影响而过度治理和刚性监管。

  对于科技的社会伦理风险的预见,科技政策学家科林格里奇(David Collingridge)曾经提出过著名的科林格里奇两难,指出了人们在预见和防范技术长远发展时所面临的一个双重约束困境(double-bind problem)。其一是信息困境,即人们很难在技术生命周期的早期对一项技术的社会后果进行预见;其二是控制困境,即当人们不希望的出现的后果被发现时,技术却往往已经成为整个经济和社会结构的一部分,以至于难以对其加以调控。由此可见,对科技创新带来的复杂未知社会伦理风险进行预见和认知虽尤为困难,却不得不为之。而正因为如此,对这一问题的根本化解之道是将其作为科技创新的内在环节,将科技伦理规范和价值观作为从0到1的创新的有机目标。具体而言,为了促进科技创新的发展,应从价值观和伦理规范等软约束入手,尽早在科技活动的全过程引入伦理治理框架,以提升相关责任主体的社会伦理风险意识,促使他们在具体的创新实践中思考行为的对错,做出合乎正确价值观和伦理规范的抉择。

  依据这两方面的认知,不难理解指导意见为何强调科技伦理治理要坚持促进创新与防范风险相统一、制度规范与自我约束相结合的治理原则。基于这一原则,指导意见提出了软硬兼施的制度框架。一方面,强调通过完善政府科技伦理管理体制和压实创新主体科技伦理管理主体责任等构建科技伦理治理体制,健全科技伦理治理制度,进而强化科技伦理审查和监管。另一方面,就是要通过伦理先行、敏捷治理等基本要求和发挥科技类社会团体的伦理自律功能、引导科技人员自觉遵守科技伦理要求等制度设计,为科技创新构建起必要的伦理软着陆机制。

  为了确保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之路走向伦理创新和科技向善的正确方向,科技伦理治理任重道远,大有可为。

  (段伟文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

[ 责编:赵宇豪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主题展览面向公众开放

  • 第十七届中国国际现代化铁路技术装备展览会在京开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随着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技术助力建材行业向更智能、更绿色、更高端方向变革。“通过数字化转型,建材企业可基本实现研发设计数字化、生产运营一体化、客户服务敏捷化,提升决策效率、协同能力和服务水平,快速提升生产力和核心竞争力。
2025-07-09 09:40
记者8日从湖南省自然资源厅获悉,通过创新地质找矿理论,经过长期勘探,湖南省郴州市临武县鸡脚山矿区已探获超大型蚀变花岗岩型锂矿床,共提交锂矿石量4.9亿吨,氧化锂资源量131万吨。
2025-07-09 09:39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8日晚间发布的通知,今后“颈深淋巴管/结—静脉吻合术”将不得应用于阿尔茨海默病治疗。“颈深淋巴管/结—静脉吻合术”是将颈部深层淋巴管或淋巴结与邻近的静脉进行吻合的手术,近年来部分医疗机构将其用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引发争议。
2025-07-09 09:39
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日前发布《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支持企业对标标杆水平和先进水平,实施节能降碳改造和用能设备更新,鼓励企业建设极致能效工厂、零碳工厂。
2025-07-09 09:37
近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员依托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精确测量了极缺中子原子核硅-22的质量,实验发现硅-22的质子数14是一个新幻数。
2025-07-09 09:3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7日发布消息,自然科学基金委近日制定重大非共识项目试点实施方案,将在2025年启动资助试点。
2025-07-08 09:20
近日,由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联合有关单位研制的全自动水稻覆膜插秧技术装备在江苏省靖江市投入使用,开启了我国水稻覆膜插秧新模式。
2025-07-08 09:11
日前,全球领先的720V高压固态钠盐电池,在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的建亨奥能科技有限公司正式量产,标志着中国成为全球第三个实现固态钠盐电池商用量产的国家。
2025-07-08 09:10
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获悉,该委日前制定了重大非共识项目试点实施方案,将在2025年启动资助试点。
2025-07-08 05:05
什么是聚乳酸材料,在取代传统石化基塑料材料方面又有着怎样的优势?本期院士科普,让我们跟随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学思,一起走进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聚乳酸的奇妙世界。
2025-07-07 14:19
科技的力量正让农民从传统体力劳动者向掌控全局的智慧决策者转变。
2025-07-07 12:33
在未来数十年,熟练使用人工智能很可能成为大多数职业的必备技能,并深刻影响就业市场。作为经济土壤中的“超级肥料”,新技术既带来传统岗位的替代,更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直接创造新的岗位需求。
2025-07-07 09:12
抽水蓄能机组主要由发电电动机和水泵水轮机组成,利用山上山下两个水库进行水能和电能相互转换。
2025-07-07 09:11
回溯歼—10飞机研制历程,从立项、首飞到定型,历经数十载,“三滴油”看起来微不足道,却更加说明创新需要点滴用心、长期耕耘。
2025-07-07 09:10
从微小的夸克到浩瀚的宇宙,从生命的密码到自然的规律,科学这双“慧眼”不断重新定义着“可见”与“可知”的边界。从墓室中的真菌到实验室里的潜在新药,科学家用一套跨学科方法挖掘出这个隐藏在自然界的分子宝藏。
2025-07-07 09:08
在6日开幕的中国科协年会上,2025重大科学问题、工程技术难题和产业技术问题正式发布。这凝聚科技界智慧的30项问题、难题“锁定”了哪些前沿领域的核心赛道?其遴选标准蕴含着怎样的科学智慧?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专访了丛斌、邹冰松、王小云、陈坚四位院士。
2025-07-07 03:10
2025全球数字经济大会2日在北京开幕。除收录标准的优势外,东壁全球科技文献数据平台还根据中国科技界与教育界的习惯,对所收录期刊进行了学科分类。
2025-07-04 09:55
超材料是一类具有特殊性质的人造材料,而具有热辐射性能的超材料可以把多余的热量“打包”传递到外界,热辐射超材料可广泛应用于零能耗辐射冷却、建筑节能降温、航天热控等诸多重要领域。
2025-07-04 09:53
中国科学院院士、海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教授骆清铭团队成功绘制出了小鼠三维脑区和立体定位图谱
2025-07-04 09:5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