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给科技创新构建伦理软着陆机制
首页> 科技频道> 评论 > 正文

给科技创新构建伦理软着陆机制

来源:科技日报2022-01-19 13:4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最近,中央深改委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指导意见》,该指导意见在很大程度上是对我国近年科技伦理治理实践的工作经验和理论研究的总结。进入21世纪,随着纳米、生命、信息、认知等会聚技术和大数据、人工智能、神经科学等突破性创新的迅猛发展,科技创新的社会伦理风险日益凸显。2017年以来,在人工智能战胜人类围棋棋手等事件的推动下,科技伦理问题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各种科技伦理规范和伦理治理机构纷纷建立,出现了人类科技发展史上的“科技伦理时刻”。

  科技伦理影响社会对科技创新的信任和支持

  世界各国和全社会之所以如此重视科技伦理,最根本的原因是它越来越影响到社会对突破性科技创新的信任和支持。大量前沿科技和突破性创新的发展经验表明,如果不充分重视科技的社会伦理风险防范,科技创新很可能会因为某些科技伦理事件成为新闻焦点,引发各方对潜在风险的焦虑,从而不得不作出必要的伦理调整。一方面,很多科技前沿的探索实验触及科技伦理的边缘地带,如果对突破伦理边界的活动缺乏专业认知和道德敏感性,不能主动地与同行进行公开讨论并向管理部门披露问题,贸然前行往往很容易触碰科技伦理底线,结果必然是欲速而不达。另一方面,诸多应用性的突破性创新的本质是科技—社会的整体创新,这类新兴技术的发展可能遭遇的壁垒不仅是技术方面的,而且很可能因为显现出的社会伦理风险而遇到来自社会的不信任和抵制。在这两种情况下,由于科技伦理风险意识的或缺,前沿科技研究和突破性创新都可能不得不进行伦理回调,不论是否存在误判,这种被动的伦理回调难免对科技创新造成负面的影响。

  应对科技活动的后果与风险有更深入的认识

  众所周知,科技创新尤其是突破性创新往往会因为各种问题而陷入“死亡之谷”,在科技伦理问题备受重视的今天,科技伦理治理的关键目标应该是为创新构建必要的保护空间。为此,应该对科技活动的后果与风险的评估和预见规律有深入的认知。

  针对技术的社会影响的评估,未来学家阿马拉(Roy Amara)曾提出著名的阿马拉定律,即人们总是高估一项技术所带来的短期效果,却又低估它的长期影响。这一定律的启示在于,对于突破性创新的弊端,应该注意到外界的评判和社会舆论容易出现偏颇,特别是可能会因为对未知风险的焦虑而将它们放大为对该技术的极度不信任,管理者要避免在政策层面高估其负面影响而过度治理和刚性监管。

  对于科技的社会伦理风险的预见,科技政策学家科林格里奇(David Collingridge)曾经提出过著名的科林格里奇两难,指出了人们在预见和防范技术长远发展时所面临的一个双重约束困境(double-bind problem)。其一是信息困境,即人们很难在技术生命周期的早期对一项技术的社会后果进行预见;其二是控制困境,即当人们不希望的出现的后果被发现时,技术却往往已经成为整个经济和社会结构的一部分,以至于难以对其加以调控。由此可见,对科技创新带来的复杂未知社会伦理风险进行预见和认知虽尤为困难,却不得不为之。而正因为如此,对这一问题的根本化解之道是将其作为科技创新的内在环节,将科技伦理规范和价值观作为从0到1的创新的有机目标。具体而言,为了促进科技创新的发展,应从价值观和伦理规范等软约束入手,尽早在科技活动的全过程引入伦理治理框架,以提升相关责任主体的社会伦理风险意识,促使他们在具体的创新实践中思考行为的对错,做出合乎正确价值观和伦理规范的抉择。

  依据这两方面的认知,不难理解指导意见为何强调科技伦理治理要坚持促进创新与防范风险相统一、制度规范与自我约束相结合的治理原则。基于这一原则,指导意见提出了软硬兼施的制度框架。一方面,强调通过完善政府科技伦理管理体制和压实创新主体科技伦理管理主体责任等构建科技伦理治理体制,健全科技伦理治理制度,进而强化科技伦理审查和监管。另一方面,就是要通过伦理先行、敏捷治理等基本要求和发挥科技类社会团体的伦理自律功能、引导科技人员自觉遵守科技伦理要求等制度设计,为科技创新构建起必要的伦理软着陆机制。

  为了确保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之路走向伦理创新和科技向善的正确方向,科技伦理治理任重道远,大有可为。

  (段伟文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

[ 责编:赵宇豪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让桥梁自愈、装备隐身,带你了解“物质世界设计师”

  • 海军四川舰开展首次航行试验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以“智跃无界,开源致远”为主题的操作系统大会2025(以下简称“大会”)在北京举办。
2025-11-14 17:08
我国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用实际行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不断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2025-11-13 07:07
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12日在宜宾市开幕。
2025-11-13 04:55
据估算,太阳每秒钟释放的能量,可供全人类使用约70万年。模拟太阳来产生无尽的清洁能源,也因此成为人类的“终极能源梦想”。
2025-11-13 04:55
日前,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机械研究所、中科合肥智能育种加速器创新研究院联合发布重要成果:全链条机器人育种家“小海”与“海霸设施”小麦快速育种商业化服务平台同步启动,标志着我国在智能育种装备与工程化应用上取得关键突破。
2025-11-13 04:55
日前,记者从全球规模最大的恐龙蛋化石遗址——湖北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数字化档案建设团队正为库藏的每一枚较完整恐龙蛋化石,赋予由“保护区名称—化石产地名称—库藏箱编号—标本编号”构成的唯一“身份证ID”。这标志着该保护区首次实现恐龙蛋化石专属标识管理。
2025-11-13 04:55
困扰无数人的睡眠问题,终于有一部纪录片说清楚了!
2025-11-13 08:55
国家卫生健康委百万减残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吉训明介绍,目前,全国已有20个省份成立减残工程专委会,8个省份正在积极推进。
2025-11-12 07:24
2025年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理论物理学奠基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彭桓武诞辰110周年。
2025-11-12 07:23
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牵头,联合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组成的研究团队,通过对现存及灭绝长臂猿的大规模基因组测序与比较分析,系统阐明了长臂猿科的演化历程、种群动态及其标志性长臂表型的遗传基础,为全球长臂猿的保护行动提供了新的科学见解,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细胞》。
2025-11-12 05:10
11月11日,长征八号甲遥五运载火箭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成功实施转运,计划择期发射。
2025-11-12 05:10
近日,中核集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主导建设的量子放射性计量实验室及电离辐射计量级设备“一线多用”产研平台正式投入运行,成功填补我国在低温量子磁量热计领域的空白。
2025-11-12 05:10
在数据管理与使用方面,《实施方案》提出,实行物流公共数据分类分级管理,规范开展数据授权运营,扩大路网、轨迹、企业、人员等关键数据供给。
2025-11-11 10:03
中国科协日前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5)》显示,我国科技期刊总量持续增加,从2023年的5211种提升至2024年的5325种,整体影响力稳步提升。
2025-11-11 10:04
空天地一体化网络作为国家信息化的重要基础设施,其战略意义远超普通通信技术范畴,它不仅是我国实现信息全球覆盖、自主创新的必由之路,更是在数字时代掌握发展主动权的关键布局。
2025-11-11 10:02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不是考验瞬间爆发力的短跑,而是需要长期持久力的马拉松。 在课程体系搭建上,北航实验学校打造了“五级阶梯式”科技创新人才贯通培养课程群,实现从基础普及到进阶的无缝衔接。
2025-11-11 10:00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场景培育和开放推动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相关工作作出部署。
2025-11-11 09:50
11月9日,国航C919重飞“两航起义”航线主题航班从香港飞抵天津,重温76年前“两航起义”的北飞航程,致敬“两航起义”爱国壮举。“两航”后代陈绍曾介绍,76年前,“两航起义”飞行员从香港驾驶12架飞机飞抵北京、天津,建设新中国民航事业。
2025-11-10 10:10
“超级细菌”指那些对多种抗生素具有耐药性的细菌。研究人员在一种常用药物的生产流程中意外发现一种很有前景的强效抗生素,能够杀死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超级细菌”。
2025-11-10 10:09
11月9日,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在浙江乌镇闭幕。世界互联网大会秘书长任贤良用“聚焦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关注创新发展热点议题”“不断擦亮峰会品牌”“持续贡献智慧力量”概括了本届峰会的特点。
2025-11-10 10:0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