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顺应科技发展趋势 科技进步法为开放共享护航
首页> 科技频道> 评论 > 正文

顺应科技发展趋势 科技进步法为开放共享护航

来源:科技日报2022-02-09 14:33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近年来,国际社会中开放科学运动蓬勃兴起。2021年11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第41届会议审议通过了《开放科学建议书》,标志着开放科学迈入全球共识的新阶段。

  新修订的科学技术进步法于今年1月1日起实施,与2007年版科学技术进步法(以下简称旧法)相比,“开放”一词出现的频次大幅增加。旧法中“开放”共出现了3次,而新修订的科学技术进步法中“开放”共出现了15次。我国通过立法确立了开放科学的原则。

  开放科学已成全球共识

  开放科学运动旨在消除科学研究过程中的访问障碍,使得研究者可共享研究成果、数据、设施或工具,促进科学的自由传播。一般认为,开放科学主要包括开放获取、开放数据和开放科技基础设施平台三个部分。开放获取是指利用互联网技术,将学术文献、科研成果更加快速、高效地传播,使互联网用户可以免费获取。开放数据主要是指与论文有关的科技数据等,可以与论文一起作为开放获取的目标。开放科技基础设施平台是指开放物理的研究设施(如科学设备或成套仪器等)以及虚拟的数字基础设施(如知识资源库和数据处理服务基础设施等)。

  开放科学是在科技创新国际化和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产生的。当今世界所面临的很多问题,需要科学研究人员跨地区、跨学科的合作来共同面对和解决。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涌现出以数据为基础、以开放为特色的新型科研范式,科学前沿的革命性突破越来越依赖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支撑能力。科技创新的泛在化特征更加显现。科学研究中的平等、开放、透明、合作和包容越来越受到重视。与此同时,互联网已经彻底改变了科学知识的传播,为科技信息和设施的开放共享提供了条件。但传统的以封闭和付费为特征的传播和管理模式,阻碍了科技资源的开放共享,影响了科技创新。自进入21世纪以来,开放科学的呼声越来越高,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

  近年来,国际社会中开放科学运动蓬勃兴起。2021年11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第41届会议审议通过了《开放科学建议书》,标志着开放科学迈入全球共识的新阶段。我国政府和相关机构也积极参与开放科学活动,有17家机构签署了“开放获取2020”倡议。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分别要求得到公共资助的科研论文实行开放获取。国务院发布了《科学数据管理办法》。此外,国务院和相关部委先后颁布了多项规定,科技部设立了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上述措施,有效推动了我国科技文献的开放获取和科技资源共享。

  但我国的开放获取还处于比较初步的阶段,“付费墙”严重阻碍对科技成果和数据的自由获取,全社会对知识的迫切需求与知识获取能力之间存在严重不平衡。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的规定并不完全统一,系统性不强。我国大型科研仪器资源共享存在过度购置、共享低效等问题,科技资源对公众开放的体制和机制有待完善。

  我国开放科学立法走在了世界前列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放科学建议书》建议成员国采取适当的步骤,包括采取必要的立法或其他措施,使建议书的原则在其管辖范围内生效。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新修订的科学技术进步法对开放科学作出明确规定,说明在开放科学的立法方面我国已经走在世界前列。

  我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中“开放科学”一词出现了一次,在第九十五条规定:“国家加强学术期刊建设,完善科研论文和科学技术信息交流机制,推动开放科学的发展,促进科学技术交流和传播。”这里的开放科学主要针对科研论文的开放获取,也包括科学技术信息交流,主要指科学数据,特别是与论文有关的数据。

  我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中“开放共享”一词出现了四次,分别在三个条款中。第二十四条规定了基础研究基地的开放共享:“国家强化基础研究基地建设。国家完善基础研究的基础条件建设,推进开放共享。”第五十四条规定了科技资源的开放共享。第五十四条第一款针对利用财政性资金设立的科研机构:“利用财政性资金设立的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应当建立健全科学技术资源开放共享机制,促进科学技术资源的有效利用。”与旧法第四十六条相比,增加了“开放”两个字。旧法中的“共享”机制,主要是指在利用财政性资金设立的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之间的分享,而增加了“开放”一词后,则包括全社会的共享,其分享的范围大大扩展。第五十四条第二款针对民间科研机构的科学技术资源开放共享做了规定:“国家鼓励社会力量设立的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在合理范围内实行科学技术资源开放共享。”这一规定是旧法中没有的。与利用财政性资金设立的科研机构相比,民间科研机构的开放共享只限于“在合理范围内”,共享范围和强制性要求明显不同于利用财政性资金设立的科研机构。科学技术进步法第七十七条针对区域科技创新中的开放共享做了规定:“国家重大战略区域可以依托区域创新平台,构建利益分享机制,促进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自由流动,推动科学仪器设备、科技基础设施、科学工程和科技信息资源等开放共享,提高科技成果区域转化效率。”

  上述关于“开放共享”的规定主要针对的是科技资源,包括科技物力资源和科技信息资源。科技物力资源包括开展科技活动所需的各类大型科研仪器设备、科技基础设施等物质性条件;科技信息资源包括各种科技创新与科技研究的产出和成果,包括科技文献、科技专利、数据库、科学数据等。科技资源的开放共享,不管是对于基础研究,还是区域科技创新都非常重要,而不同类型的科研机构的开放共享范围有所不同。

  除了“开放科学”和“开放共享”的用语外,科学技术进步法还有10处使用了“开放”一词。这些内容很多都与开放科学有关。

  推动开放科学运动任重道远

  科学技术进步法顺应技术发展的趋势,立足开放科学国际经验和我国的实际,从不同的角度对开放科学做出了规定,为今后我国进一步出台相关规定确定了上位法依据,对于促进我国科技进步将产生重要影响。

  科学技术进步法中关于开放科学的规定,均是原则性和倡导性规范。今后,还需要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将科学技术进步法的规定落到实处。

  第一,关注和参与国际开放科学运动。我国的开放科学是世界开放科学的一部分。开放科学在全世界范围内充分开展,我国的开放科学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我们在推动开放科学的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国际开放科学运动,积极参与有利于科技进步的活动,推进科学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开放共享,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参与开放科学变革中相关标准的制定与执行,掌握一定主导权,将我国开放科学与国际开放科学有机结合。

  第二,研究开放科学中的法律和政策问题。开放科学并不意味科学信息和设施的绝对开放,而是在保证国家安全和个人信息安全,满足保密要求和保护知识产权前提下的开放,是分层次、有区别的开放。今后我们需要研究开放科学与国家安全、个人信息安全、保密规则以及知识产权规则之间的关系,在推进开放科学的同时,又要保证国家安全、保护个人信息安全,不破坏保密规则和知识产权规则。

  第三,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根据科学技术进步法确立的开放科学的原则,我们需要梳理和完善现有的法律法规及规章,针对科研成果、数据和科学设施,进一步规范强制开放和推荐开放的范围,明确违反开放要求的法律责任,并出台鼓励开放的相关措施。

  第四,支持共享平台建设。开放科学离不开共享平台。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同时,我们需要加大力度,从政策和资金等方面支持共享平台的建设,包括开放获取期刊、开放获取网络平台、开放获取存储库、科学数据中心、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等。

  随着开放科学举措的推进,科技界的信息交流将更加顺畅,合作共享将更为便利。开放科学将为我国科技进步提供强大推动力。

  (闫文军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大学科技与法律研究中心教授)

[ 责编:赵宇豪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倒计时2天!人工智能安全治理分论坛即将举行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走进展区,多款新潮文创让人爱不释手;戴上设备,苏轼笔下的诗词世界任人遨游;指尖轻点,三千年前的青铜器“触手可及”……一系列新产品、新服务、新场景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文旅服务专题亮相,漫步其中,处处感受到科技与创意奔涌、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无限活力。
2025-09-15 09:54
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一批品类丰富、兼具趣味与文化内涵的文创精品成为展会现场的“人气王”,引爆观展热潮。
2025-09-15 09:54
最大网络基础设施的建成有助于我国突破关键技术的“卡脖子”困境,形成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优势,建立起数字经济产业的第二创新生态。 (作者:戎 珂,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所长、长聘教授;田晓轩,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2025-09-15 09:53
今年暑期,工厂游火爆出圈。参观名额秒空、门票收入可观、社交平台相关笔记有10多万条,工厂游俨然成了文旅界新宠。 工厂游等新型旅游业态,实现了工业与文旅的跨界融合,也为文旅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增长点。
2025-09-15 09:52
深夜,河南焦作多氟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实验室依旧灯火通明,总工程师闫春生还在带着团队忙碌。 2006年,多氟多打响了由传统氟化工向精细氟化工、新能源材料转型的战役,闫春生临危受命加入六氟磷酸锂研发团队。
2025-09-15 09:51
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
2025-09-12 10:08
汽车排放被认为是气候变化的“元凶”之一,但学术界一直缺乏对城市道路碳排放进行精准刻画的工具。”借助全景AI模型,可实现二氧化碳排放源的精准提取,模型的平均精度超过93%、平均误差低于1.3ppm(ppm为百万分比浓度)。
2025-09-12 10:0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握人工智能发展趋势和规律,加紧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应用规范、伦理准则,构建技术监测、风险预警、应急响应体系,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人工智能系统的可靠性不能停留在统计意义上的“高概率正确”,而应追求在复杂、开放、动态环境下的“高置信可靠”。
2025-09-12 10:01
10日,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以下简称“顶科协奖”)获奖者名单在上海公布。顶科协奖是2021年在上海发起创设、由红杉中国独家提供永久资金支持的面向全球科学家评选的科学大奖。
2025-09-12 09:59
全球规模最大恐龙蛋化石群——湖北十堰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的埋藏时代,首次被科学家认定为距今约8600万年。专家考证,这是迄今全球分布最集中、规模最大、埋藏最好、原地出露最多、原址保存最好的恐龙蛋化石群。
2025-09-12 09:58
9月10日上午,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七十六届国际执行理事会会议上,2025年(第十二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正式公布,我国申报的云南元阳哈尼梯田、江苏句容赤山湖灌溉工程、四川彭州湔江堰、北京门头沟永定河古渠灌溉工程全部成功入选。
2025-09-11 10:18
“十四五”以来,我们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力当好自然资源“大管家”和美丽中国“守护者”,全面完成了“十四五”规划的目标任务,有效支撑了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2025-09-11 09:57
未来,城市的画卷上,AI、物联网与大数据等现代科技将继续深化推广,但唯有始终以人的尺度丈量技术,以人文的关怀驾驭创新,方能使城市永葆文气的深度、人气的热度与烟火气的温度,让每座城市都在科技的守护中,找到生生不息的发展动能。
2025-09-11 09:52
北京大学的科研团队与合作者联合开发出一种全新的“高维超分辨成像”技术,成功实现了对活细胞内15种细胞器的同时成像与精准识别,为细胞生物学研究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
2025-09-11 09:43
要为“年纪尚小”的新职业破解“成长的烦恼”,不仅要完善新职业的职业标准和评价规范,还要有能跟上步伐的教育培训和职业培训,为新职业从业者提供支持政策,提升社会保障水平,以更好的保障制度、更强的身份认同感、更完善的培养体系为新职业就业者提供更广阔、更精彩的发展舞台,让他们在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岗位上实现人生价值,也为创新创造的活力涌动持续贡献力量。
2025-09-11 09:39
宋美珍是中国农科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的棉花研究专家。2012年起,她和团队将目光瞄准新疆的棉花种植,成为当地棉花研究的一支重要技术力量。
2025-09-10 10:09
“十四五”以来,我国制造业增加值每年均超过30万亿元,总体规模稳居全球制造业首位。这份沉甸甸的成绩单,印证着推动新型工业化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效。
2025-09-10 09:47
9月9日,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开幕前夕,记者跟随首钢媒体探营团,走进北京首钢园,提前探访服贸会的精彩内容。
2025-09-10 09:40
9日10时,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七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四十五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9-10 09:39
光明日报北京9月9日电 记者李春剑从市场监管总局了解到,自2021年全国机器人标委会成立以来,我国已发布机器人领域国家标准126项,另有41项正在研制。近日,世界机器人大会和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火爆“出圈”,相关产业发展引起各方热议。
2025-09-10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