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如果把校园信息化建设分为数字校园和智慧校园两个阶段,那么当前我们仍处于数字校园阶段,受限于区域发展、校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状,我们离智慧校园还有相当长的路程。客观来说,校园信息化滞缓不在于技术本身,而在于系统设计、技术应用和建设管理三个方面存在脱节。为此,应充分发挥我国的体制优势和制度优势,在教育部《高等学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的总体方针指引下,统筹技术和管理力量,加强校园信息化的诊断和改进指导,一校一策,促进均衡发展。
从技术视角来看,智慧校园是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集成,有助于我们开展教学科研和管理活动。这块“集成电路”,着眼于环境感知、数据支撑、网络互通,以其高智商、高情商、超高运算能力和分析能力,将夯实我们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的基础。
从社会学意义来讲,新技术支持下的智慧校园建设,要依循教育规律、引领教育方式方法创新,支持教学、科研、行政、后勤和实体校园融为一体,使之成为开放性社区,而数据就是支撑其存在的灵魂。我们身处数据时代,数据是我们生活和工作的重要元素,我们既是数据的生产者,也是数据的使用者。
大数据强调的是全数据理念,呈多元性、繁杂性、动态性、价值性和关联性的特征。比如,按照大数据思维,风过留声,人过留痕,一切事物都可以通过数值、文字、声音和图像来表达。高校所有活动,都可以通过智慧校园记录、量化、分析。
大数据认为,每一个事件,都是多元多次方程组,每一个自变量的变化,都将影响其发展和变化的路径。对于事物发展,传统思维支持的是因果论。大数据的关联性理念,是网状思维,实际上强调的是一果多因,有利于我们客观认识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观察事件的过程和全貌。比如,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大数据追根求源,把所有关联的时间、空间、人和事,都尽快反映出来,对疫情防控十分有效。这就帮助我们很好理解蝴蝶效应,理解“黑天鹅”事件和“灰犀牛”事件。
全数据理念要求我们必须打通数据孤岛,实现信息的互联互通,用好结构性数据、非结构性数据和半结构性数据。这样,无论是管理者还是决策者,都对学校教学、科研和管理有全面的把握,不会出现一叶障目、盲人摸象的片面性的错误。
大数据还提醒我们,我们的研究对象,我们的教学、科研和管理的内外环境,时时刻刻都处于变化之中,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动态地跟踪和考察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的定位、定性、定量、定时,精准画像,主要是对过去的发展轨迹和现状进行描述,对未来的预测,不可能按照线性逻辑、数学逻辑来推算。所以,数据反映的只是过去,对未来的研判,还需要分析者的智慧,需要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进行多方案的推演。也就是说,我们进行智慧校园建设需要借助数据,但不能完全依赖数据,要发挥“人”的能动性,注重培养一批懂技术、懂教育的高水平的数据分析和管理团队。
(作者系安徽省高校管理大数据研究中心主任兼首席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