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袁隆平精神这样延续

来源:科技日报2022-05-23 09:33

袁隆平精神这样延续  

5月22日,袁隆平院士铜像落成揭幕仪式在三亚水稻国家公园举行。三亚南繁科研育种基地是袁院士生活、工作多年的地方,在其逝世一周年的纪念日,来自海南、湖南两省有关部门领导,以及袁隆平院士家人、生前同事、学生等相聚一起,共同追忆和缅怀其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和心系天下百姓的情怀。本报记者 王祝华摄

  5月22日,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逝世一周年。

  怀着对这位为我国和世界粮食安全作出杰出贡献的老人的深切怀念,人们自发组织起对他的多种形式的纪念活动。

  一座楼,记牢名誉校长的科学精神

  5月20日,湖南农业大学全体师生,和袁隆平院士的妻儿,他生前的同仁、学生、好友,一起默哀,深刻缅怀老先生。

  袁隆平院士是湖南农业大学的名誉校长。为纪念这位校长和农业领域杰出科学家,学校将第十二教学楼正式命名为“隆平楼”。“我们深切缅怀袁隆平院士,也希望时刻激励广大师生学习他爱党爱国爱人民,信念坚定、矢志不渝,勇于创新、朴实无华的高贵品质,学习他一辈子躬耕田野,脚踏实地把科技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崇高风范。”学校党委书记陈弘说。

  5月22日,湖南农业大学部分师生代表还来到袁隆平院士陵墓前祭奠,他们希望“赓续隆平精神,汲取奋进力量”。记者还了解到,学校正筹建袁隆平院士纪念馆。目前,他们已收到袁隆平院士家属代表捐赠的老先生遗物26件。

  一系列书籍,记录对老先生永恒的思念

  不思量,自难忘。

  为纪念袁隆平院士,湖南省委宣传部拟组织袁隆平纪念馆、湖南省新华书店、省图书馆、省水稻研究所等单位,开展“纪念袁隆平院士出版物”集中展示。

  科技日报记者看到,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永远的袁隆平》,以新闻报道纪实形式记录了袁隆平故事,以“一系列报道、一座城的送别、一群人的缅怀、一种精神的传承”为主线,系统整理、影印海内外各界悼念、追忆袁隆平院士的盛况。

  《把功勋写在大地:袁隆平画传》,则以300余幅关于袁隆平院士的珍贵图像资料,全面再现“当代神农”奋斗与奉献的一生,还原一个既有深度又温暖、亲切、立体的科学家形象。《杂交水稻》也正式出版《纪念袁隆平院士专刊》。

  一份成绩,科研工作者对他最朴实的纪念

  “杂交水稻在我国推广近50年,我国在杂交水稻品种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种子生产优势不太明显。随着水稻种植方式越来越轻简化、规模化、机械化的发展趋势,我们在老先生鼓励下,以小粒型不育系选育为突破口,实现了杂交制种混播混收、机械分离全程机械化制种,成功选育和通过审定了卓201S等6个小粒型水稻不育系。适合机械化制种的卓两优0985、卓两优141产业化过程中,供不应求。”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唐文帮说。

  袁隆平院士的“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实质上也是产业发展梦。

  袁隆平院士的学生、我国著名杂交水稻育种家邓启云,十年前在老先生支持下创办“湖南袁创超级稻技术有限公司”。十年后的今天,成功构建了基本完善的杂交水稻研发、生产、推广团队和体系。“我们会积极为杂交水稻产业化,以及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更大贡献。”邓启云说。

  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栽培室主任李建武回忆,2020年12月20日,老先生就2021年超高产攻关工作做部署定下两个目标:一是双季稻实现亩产1500公斤;二是单季稻亩产1200公斤。去年,湖南省衡南县双季亩产3000斤攻关基地达到亩产1603.9公斤,成功实现了周年亩产1500公斤目标。另一个单季稻亩产1200公斤目标,仍有30公斤差距。“今年我们在全国设立5个点。从现在情况看比较乐观,如果后期天气条件好,今年有望在1—2个点实现单季稻亩产1200公斤的目标。”

  一粒种子一片林,种下传承和希望

  观看袁隆平影片,参观袁隆平故居、杂交水稻发源地纪念馆……5月22日,湖南怀化洪江市在安江农校纪念园组织了“学习袁隆平,做一粒好种子”活动。

  洪江市被誉为“物种变异的天堂”。曾经,老先生在这里工作生活了37年,在这里发现并培育出杂交水稻。作为杂交水稻发源地、袁隆平院士第二故乡,当地一直努力传承他的“种子精神”。他们表示,要学习袁隆平,“做一颗爱党爱国为民的好种子,一颗创新奋斗、攀登高峰的好种子,一颗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好种子”。

  湖南省农科院则启动“院士林”植树活动。他们拟以植树之行传达育人理念,传承薪火,激励创新,切实弘扬袁隆平科技创新精神,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浓厚氛围。

  现场,23名两院(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每人携手1名该院青年代表,1名少先队员,共同栽下1棵树木。“院士林”寓意着科学、创新、奉献、传承和希望。俞慧友

[ 责编:张梦凡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广西钦州遭遇强降雨 市区出现多处内涝

  • 阿根廷首都两列火车相撞造成90人受伤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莱伯氏先天性黑蒙症10型(LCA10)”是一种较罕见的遗传性眼病,患者会因视网膜病变而失明。CEP290基因发生突变的人患有一种较罕见的遗传性眼病,即“莱伯氏先天性黑蒙症10型”,患者会因视网膜病变而失明。
2024-05-11 09:44
5月9日,在山东青岛拍摄的“深蓝2号”大型智能深海养殖网箱(无人机照片)。5月9日,在山东青岛拍摄的“深蓝2号”大型智能深海养殖网箱(无人机照片)。当日,山东青岛造船厂建造的“深蓝2号”大型智能深海养殖网箱实现陆地完工。
2024-05-11 09:44
前不久,“面包店的香味是假的”话题冲上热搜,更带火了“食物香氛”这个概念。不少网友诧异:食物香味还能“造假”?
2024-05-11 04:40
10日上午,“十三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网”(子午工程二期)重大设备之一——行星际闪烁监测望远镜顺利通过工艺测试。这标志着子午工程二期项目具备迎接工艺验收的条件。
2024-05-11 04:40
5月10日,一场代号为“应急使命·2024”的超强台风防范和特大洪涝灾害联合救援演习在浙江金华等地举办。演习模拟超强台风“海神”正面登陆浙江沿海,贯穿浙江全境,钱塘江流域发生超历史特大洪水……
2024-05-11 04:40
作为一个国家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引领带动了一系列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2021年1月,阜航麦1号正式获得安徽省农作物新品种审定证书,成为安徽省首个利用航天诱变技术自主育成的小麦新品种。
2024-05-10 09:33
(记者宋晨)5月9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智慧天网一号01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智慧天网一号01星作为我国首颗中轨宽带通信卫星,包含技术验证A星与配试B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
2024-05-10 09:33
近日,该所作物基因编辑技术中心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合作,建立了首个黍稷遗传转化体系与基因组编辑系统,并发布了目前最高质量的黍稷参考基因组,为未来黍稷的分子育种和培育突破性品种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2024-05-10 06:40
生态保护补偿是指通过财政纵向补偿、地区间横向补偿、市场机制补偿等方式,对按照规定或者约定开展生态保护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补偿的激励性制度安排。
2024-05-10 06:40
在诸多产业领域,尤其是人工智能、未来产业等新赛道,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正加速成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他们大展拳脚、加速奔跑,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注入澎湃力量。
2024-05-10 06:40
大食物观要求从人民群众需求出发,统筹各类食物资源,协调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让老百姓不仅能“吃得饱”,还能“吃得好、吃得健康”。
2024-05-10 06:40
为更大规模的国产光电集成芯片和移动终端射频滤波器芯片的发展奠定了核心材料基础。
2024-05-09 09:03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从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历程看,许多国家经历了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后,传统产业资源、能源成本快速增加,低成本竞争力逐渐衰弱。
2024-05-09 05:50
日前,文昌航天发射场(以下简称“文昌发射场”),再一次令世人瞩目。站在这片生机勃勃的航天热土上,凝望长征五号遥八运载火箭托举嫦娥六号奔月的壮美轨迹,人们挥舞国旗、高声呐喊,满眼皆是对星辰大海的美好向往。
2024-05-09 05:40
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南繁基地是我国农业科研和种业振兴不可替代的战略资源,为落实中央关于种业振兴重要部署,今年发布的《国家南繁硅谷建设规划(2023—2030年)》明确,
2024-05-09 05:30
加强种业知识产权保护是种业振兴市场净化行动的核心环节。围绕种业振兴和产业发展所需,崖州湾科技城用好用足海南自贸港优惠政策,全力探索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创新,推进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知识产权特区建设。
2024-05-09 05:30
制作“数字人”时,仍需谨慎应对社会伦理和个人心理等方面的问题,尤其是AI技术的滥用所带来的犯罪问题。
2024-05-08 16:52
图像识别、智能助手、虚拟人、文生视频……技术的发展和创新让人们进一步向智能时代迈进。该系统可以为“3D+AI”研究提供真实、精细的高质量三维数据,解决目前该研究领域高精度三维数据不足的问题,为AI模型生成更高质量的视频提供实时、高精度、高分辨率的数据支撑。
2024-05-08 10:38
外科医生近日将一个大鼠胚胎的肾脏组织移植到另一个大鼠胚胎中。在出生前移植一个器官,可以使其和胚胎一起生长发育,这样器官在胚胎出生时就能发挥作用,并降低排异反应风险。
2024-05-08 10:37
近日,爱因斯坦探针(EP)卫星任务发布了首批在轨科学探测图像。袁为民安排他担任“项目经理”,任务是完成2022年由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抓总研制的“力箭一号”火箭发射的“龙虾眼X射线成像仪”(LEIA)试验。
2024-05-08 10:3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