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争分夺秒,守护生命线畅通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争分夺秒,守护生命线畅通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2-05-25 09:33

  “金沙江路与怒江路的交叉口发生交通事故,赶紧上车!”接到手机里发来的任务单,肖悦宁第一时间告诉同事顾仁杰和张威。记者低头看了下时间,此刻是20时20分。疫情之下的上海,救护车疾驰在空旷的街道上,没有了平时急促的警报声,只有蓝色的灯光在不停地闪烁……

  本轮疫情中,作为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的急救工作人员,肖悦宁与同事们争分夺秒,奔波于事故发生地、病人家中和医院急诊室,守护着急救生命线的畅通。他们见惯了生死,却始终满怀对生命的敬畏;他们既苦又累,却一直在咬牙坚持——“把病人尽快送到医院,我们心里就踏实了”,是他们身为急救人员最朴素的想法。

  “见惯生死,我未曾麻木”

  20时25分,仅用了5分钟,救护车就赶到事故现场。一位50岁左右的男子坐在地上,头部右侧和脸颊上满是血迹,一辆电动自行车横躺在路边,交警和几名路人守在一旁。有着丰富急救经验的顾仁杰凑到他跟前说:“伤口蛮大的,侬吃了多少酒啊?”“一瓶黄酒。”男子答道。肖悦宁赶紧取出急救包,对伤口进行消毒包扎。

  伤者被抬上救护车后,肖悦宁测量了他的生命体征,然后对着驾驶室喊道:“基本正常,有点轻微脑震荡,走吧!”20时49分,救护车驶入离事发地最近的普陀区中心医院。10分钟后,伤者进入急诊科接受治疗。

  还没来得及喘口气,任务单又来了。“我是急救医生,正在路上,病人什么情况?”肖悦宁在电话里问。不一会儿,她放下手机,有些无奈地告诉记者:“病人癌症晚期,呼吸没有了,可能只是去开个死亡证明。”

  来到病人家中,肖悦宁用心电监护仪做了生命监测,结果显示各项指标都是一条毫无生命迹象的直线。她摇了摇头,下楼上了救护车,将死亡证明材料一项项填好。没多久,死者家属也来到救护车上。在死亡证明上签字的那一刻,这位家属再也无法抑制住内心的悲伤,眼泪夺眶而出。肖悦宁没有说什么,小心地递上一张纸巾。

  “疫情期间,很多小区出入不便。之前都是由医院负责开死亡证明,现在为了方便居民,急救中心把这项任务暂时担起来。”作为一名95后急救医生,自4月1日起,肖悦宁就和同事们住进酒店封闭管理。“昨天白班12个小时,今天上午加班4个小时,今晚12个小时夜班,明晚还有4个小时加班。”她向记者介绍这几天的排班情况。

  “前些天爸爸过生日,我都忙忘了。等发现时,已经过去了好几天。”前段时间,肖悦宁给父母写了一封信,但迟迟没有寄出。肖悦宁在信中写下这样一句话:“你们常问我,工作这几年有没有因为见惯生死而变得情感麻木。这次疫情之后,我可以回答你们‘没有!’见惯生死,我未曾麻木——相反,我会勤勉拼搏,矢志不渝!”

  “这个时候,我们必须顶上”

  晚上10点,天空淅淅沥沥地下起了小雨。

  “喂!您好!是您叫的救护车吗?”肖悦宁看着任务单,拨通了对方电话。电话那头,是普陀区古浪苑社区居委会的工作人员。密不透风的防护服,让肖悦宁不得不提高嗓门:“我是随车医生,已经在路上了,请问患者什么情况?”

  “患者是高龄老人,87岁,在家突发抽搐、呕吐。”肖悦宁放下电话后告知大家。疫情发生以来,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的运行压力陡增。民众日常急救、阳性感染者转运、方舱医院和定点医院急救保障等需求叠加,导致急救业务量大幅增加。“整个救护中心,从上到下一直在超负荷运转——这个时候,我们必须顶上。”说完,肖悦宁将目光投向车窗外,若有所思。

  10分钟后,救护车到达古浪苑小区。这是一个大型居民区,车子七拐八拐,最终停在患者所住的单元楼下。大家带好急救设备,一路小跑上到三楼。进入室内,只见病人正躺在客厅的简易床上,双眼微闭,呼吸有些急促,老伴儿则在一旁忙前忙后。

  “血压和心跳正常,体温39.5℃,发烧了。”看着体温计,肖悦宁眉头一皱。顾仁杰赶紧为老人进行新冠病毒抗原检测——“还好,阴性”。张威随即与社区居委会沟通,在确认不需要转运单后,三人小心翼翼地把老人抬下楼,安放在救护车内。在此期间,老人再次呕吐,清理干净后,肖悦宁给老人输上了生理盐水。

  不一会儿,救护车在普陀区中心医院发热门诊前停了下来。三人用担架把老人抬到诊室,又同医护人员办理了交接手续。

  此时,已近深夜12点。

  “多节省一点时间,就能多挽救一个生命”

  “穿上防护服很热,中间还不敢吃饭、喝水,要尽量保证4小时后再换防护服,而且换起来步骤严格,也需要时间。若是碰上病人住的楼层高,一趟下来就精疲力竭了。”顾仁杰告诉记者,目前救护车的需求量已经大幅下降,但还是要超过平时的两倍,“多节省一点时间,就能多挽救一个生命。”

  平时,人们有紧急需求时才会拨打120,可是疫情期间,患者如何出小区到医院都成问题——没有交通工具怎么办?只能叫救护车。特殊时期,顾仁杰他们也会遇到特殊状况:“起初,有的医院要消毒无法接诊,有的医院没有空床位,我们只好带着病人挨个医院跑。有的病人拨打120,将自己的病情描述得很严重,结果我们跑过去一看,只是手指被划破了……其实,这些会影响救护车资源的周转率,从而影响到真正需要用车的病人。”说到这里,顾仁杰有些无奈地摇了摇头。

  顾仁杰和张威都是1983年生人。早在3月12日,面对不断增长的急救需求,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就启动了紧急预案,成立了党员先锋车组,全员参加备班。“其实那时,大家已经超负荷工作了很多天,可是考虑到市民的就医需求,我们还是把工作扛了下来。”顾仁杰介绍,4月初,上海全市120急救电话的来电量持续超高位运行,单日来电量连续数日超过9万个,达到平时的12倍。根本排不过来的任务单,让每个人的神经都时刻紧绷着,不敢放松。

  此刻,肖悦宁来到休息室外,摘下口罩一屁股瘫坐在台阶上。昏暗的灯光下,她的衣服早已被汗水浸湿了一大片。“嗓子快冒烟啦!”拧开一罐红牛后,她一口气喝了个干净。“太累啦……可有些事情总要有人来做,你不做,就要别人受累。”她一字一句说得很认真。

  深夜12点半。给救护车消毒完毕,肖悦宁和顾仁杰、张威换了一套防护服。“一位97岁的老人呼吸困难!”接到一单新任务后,他们又出发了……

  (本报上海5月24日电 本报前方报道组记者靳昊、颜维琦、张蕾、章正)

[ 责编:张梦凡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海军福建舰开展入列后首次海上实兵训练

  • 香港举行“体育力量 闪耀香江”大型无人机表演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为促进卫星导航定位产业有序发展,维护国家地理信息安全,我国将对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管。针对目前基准站重复建设、存在数据安全隐患等主要问题,办法规定自然资源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全国基准站建设布局规划。
2025-11-19 09:52
18日,我国首个配置冷却塔的“华龙一号”核电机组——中广核山东招远核电项目1号机组顺利完成核岛第一罐混凝土浇筑,标志着该项目一期工程建设全面启动。
2025-11-19 09:51
2020年至2024年间,全球光热发电装机年复合增长率为4.24%,我国同期增长率达11.7%,显著高于全球水平;技术装备国产化率突破95%,释放出产业加速发展的强劲信号。
2025-11-19 05:35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科普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
2025-11-19 05:55
日前,由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和自然科研智讯联合编制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5》报告正式发布。
2025-11-19 05:55
新疆的孩子们在“流动科学课”上被磁悬浮演示、机器人互动、矿物标本展示等吸引了目光;甘肃张掖的科技工作者为大伙儿演示经典科普实验“火焰掌”;上海的科学家们踏上科技节的红地毯赢得公众的掌声……这些生动场景共同勾勒出“十四五”期间我国科普事业的发展印记。
2025-11-19 05:55
如今,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可以问人工智能,写作业也可以用人工智能辅助查询信息。正如这名同学所言,生成式人工智能正改变传统的以知识积累和传递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2025-11-18 10:28
11月17日,在水利部举行的“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推动节水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上,水利部副部长陈敏介绍,目前,我国节水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2025-11-18 04:2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创新大会17日在乌鲁木齐举行。会上,干旱区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全国重点实验室、丝路水实验室、昆仑智能装备实验室、
2025-11-18 04:20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评价导向,深化项目评审、机构评估、
2025-11-18 04:25
近日,2025年6G发展大会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
2025-11-18 04:20
这台高能非弹谱仪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利用了中子不带电、穿透力强的特性,能够直接探测到物质内部的微观运动。
2025-11-17 08:56
建立和完善国家公园监测网络体系,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重要实践,是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理念的具体体现。
2025-11-17 04:30
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聚集地之一,也是长三角地区珍贵的物种基因库。
2025-11-17 04:30
近日,我国科研团队在嫦娥六号月背样品中首次发现大型撞击事件成因的微米级赤铁矿和磁赤铁矿晶体,揭示了全新的月球氧化反应机制,为环绕南极-艾特肯盆地磁异常的撞击成因提供了样品实证。
2025-11-17 04:30
在不久前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第37次会议上,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批准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
2025-11-17 04:30
以“智跃无界,开源致远”为主题的操作系统大会2025(以下简称“大会”)在北京举办。
2025-11-14 17:08
我国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用实际行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不断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2025-11-13 07:07
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12日在宜宾市开幕。
2025-11-13 04:55
据估算,太阳每秒钟释放的能量,可供全人类使用约70万年。模拟太阳来产生无尽的清洁能源,也因此成为人类的“终极能源梦想”。
2025-11-13 04:5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