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争分夺秒,守护生命线畅通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争分夺秒,守护生命线畅通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2-05-25 09:33

  “金沙江路与怒江路的交叉口发生交通事故,赶紧上车!”接到手机里发来的任务单,肖悦宁第一时间告诉同事顾仁杰和张威。记者低头看了下时间,此刻是20时20分。疫情之下的上海,救护车疾驰在空旷的街道上,没有了平时急促的警报声,只有蓝色的灯光在不停地闪烁……

  本轮疫情中,作为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的急救工作人员,肖悦宁与同事们争分夺秒,奔波于事故发生地、病人家中和医院急诊室,守护着急救生命线的畅通。他们见惯了生死,却始终满怀对生命的敬畏;他们既苦又累,却一直在咬牙坚持——“把病人尽快送到医院,我们心里就踏实了”,是他们身为急救人员最朴素的想法。

  “见惯生死,我未曾麻木”

  20时25分,仅用了5分钟,救护车就赶到事故现场。一位50岁左右的男子坐在地上,头部右侧和脸颊上满是血迹,一辆电动自行车横躺在路边,交警和几名路人守在一旁。有着丰富急救经验的顾仁杰凑到他跟前说:“伤口蛮大的,侬吃了多少酒啊?”“一瓶黄酒。”男子答道。肖悦宁赶紧取出急救包,对伤口进行消毒包扎。

  伤者被抬上救护车后,肖悦宁测量了他的生命体征,然后对着驾驶室喊道:“基本正常,有点轻微脑震荡,走吧!”20时49分,救护车驶入离事发地最近的普陀区中心医院。10分钟后,伤者进入急诊科接受治疗。

  还没来得及喘口气,任务单又来了。“我是急救医生,正在路上,病人什么情况?”肖悦宁在电话里问。不一会儿,她放下手机,有些无奈地告诉记者:“病人癌症晚期,呼吸没有了,可能只是去开个死亡证明。”

  来到病人家中,肖悦宁用心电监护仪做了生命监测,结果显示各项指标都是一条毫无生命迹象的直线。她摇了摇头,下楼上了救护车,将死亡证明材料一项项填好。没多久,死者家属也来到救护车上。在死亡证明上签字的那一刻,这位家属再也无法抑制住内心的悲伤,眼泪夺眶而出。肖悦宁没有说什么,小心地递上一张纸巾。

  “疫情期间,很多小区出入不便。之前都是由医院负责开死亡证明,现在为了方便居民,急救中心把这项任务暂时担起来。”作为一名95后急救医生,自4月1日起,肖悦宁就和同事们住进酒店封闭管理。“昨天白班12个小时,今天上午加班4个小时,今晚12个小时夜班,明晚还有4个小时加班。”她向记者介绍这几天的排班情况。

  “前些天爸爸过生日,我都忙忘了。等发现时,已经过去了好几天。”前段时间,肖悦宁给父母写了一封信,但迟迟没有寄出。肖悦宁在信中写下这样一句话:“你们常问我,工作这几年有没有因为见惯生死而变得情感麻木。这次疫情之后,我可以回答你们‘没有!’见惯生死,我未曾麻木——相反,我会勤勉拼搏,矢志不渝!”

  “这个时候,我们必须顶上”

  晚上10点,天空淅淅沥沥地下起了小雨。

  “喂!您好!是您叫的救护车吗?”肖悦宁看着任务单,拨通了对方电话。电话那头,是普陀区古浪苑社区居委会的工作人员。密不透风的防护服,让肖悦宁不得不提高嗓门:“我是随车医生,已经在路上了,请问患者什么情况?”

  “患者是高龄老人,87岁,在家突发抽搐、呕吐。”肖悦宁放下电话后告知大家。疫情发生以来,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的运行压力陡增。民众日常急救、阳性感染者转运、方舱医院和定点医院急救保障等需求叠加,导致急救业务量大幅增加。“整个救护中心,从上到下一直在超负荷运转——这个时候,我们必须顶上。”说完,肖悦宁将目光投向车窗外,若有所思。

  10分钟后,救护车到达古浪苑小区。这是一个大型居民区,车子七拐八拐,最终停在患者所住的单元楼下。大家带好急救设备,一路小跑上到三楼。进入室内,只见病人正躺在客厅的简易床上,双眼微闭,呼吸有些急促,老伴儿则在一旁忙前忙后。

  “血压和心跳正常,体温39.5℃,发烧了。”看着体温计,肖悦宁眉头一皱。顾仁杰赶紧为老人进行新冠病毒抗原检测——“还好,阴性”。张威随即与社区居委会沟通,在确认不需要转运单后,三人小心翼翼地把老人抬下楼,安放在救护车内。在此期间,老人再次呕吐,清理干净后,肖悦宁给老人输上了生理盐水。

  不一会儿,救护车在普陀区中心医院发热门诊前停了下来。三人用担架把老人抬到诊室,又同医护人员办理了交接手续。

  此时,已近深夜12点。

  “多节省一点时间,就能多挽救一个生命”

  “穿上防护服很热,中间还不敢吃饭、喝水,要尽量保证4小时后再换防护服,而且换起来步骤严格,也需要时间。若是碰上病人住的楼层高,一趟下来就精疲力竭了。”顾仁杰告诉记者,目前救护车的需求量已经大幅下降,但还是要超过平时的两倍,“多节省一点时间,就能多挽救一个生命。”

  平时,人们有紧急需求时才会拨打120,可是疫情期间,患者如何出小区到医院都成问题——没有交通工具怎么办?只能叫救护车。特殊时期,顾仁杰他们也会遇到特殊状况:“起初,有的医院要消毒无法接诊,有的医院没有空床位,我们只好带着病人挨个医院跑。有的病人拨打120,将自己的病情描述得很严重,结果我们跑过去一看,只是手指被划破了……其实,这些会影响救护车资源的周转率,从而影响到真正需要用车的病人。”说到这里,顾仁杰有些无奈地摇了摇头。

  顾仁杰和张威都是1983年生人。早在3月12日,面对不断增长的急救需求,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就启动了紧急预案,成立了党员先锋车组,全员参加备班。“其实那时,大家已经超负荷工作了很多天,可是考虑到市民的就医需求,我们还是把工作扛了下来。”顾仁杰介绍,4月初,上海全市120急救电话的来电量持续超高位运行,单日来电量连续数日超过9万个,达到平时的12倍。根本排不过来的任务单,让每个人的神经都时刻紧绷着,不敢放松。

  此刻,肖悦宁来到休息室外,摘下口罩一屁股瘫坐在台阶上。昏暗的灯光下,她的衣服早已被汗水浸湿了一大片。“嗓子快冒烟啦!”拧开一罐红牛后,她一口气喝了个干净。“太累啦……可有些事情总要有人来做,你不做,就要别人受累。”她一字一句说得很认真。

  深夜12点半。给救护车消毒完毕,肖悦宁和顾仁杰、张威换了一套防护服。“一位97岁的老人呼吸困难!”接到一单新任务后,他们又出发了……

  (本报上海5月24日电 本报前方报道组记者靳昊、颜维琦、张蕾、章正)

[ 责编:张梦凡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主题展览面向公众开放

  • 第十七届中国国际现代化铁路技术装备展览会在京开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随着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技术助力建材行业向更智能、更绿色、更高端方向变革。“通过数字化转型,建材企业可基本实现研发设计数字化、生产运营一体化、客户服务敏捷化,提升决策效率、协同能力和服务水平,快速提升生产力和核心竞争力。
2025-07-09 09:40
记者8日从湖南省自然资源厅获悉,通过创新地质找矿理论,经过长期勘探,湖南省郴州市临武县鸡脚山矿区已探获超大型蚀变花岗岩型锂矿床,共提交锂矿石量4.9亿吨,氧化锂资源量131万吨。
2025-07-09 09:39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8日晚间发布的通知,今后“颈深淋巴管/结—静脉吻合术”将不得应用于阿尔茨海默病治疗。“颈深淋巴管/结—静脉吻合术”是将颈部深层淋巴管或淋巴结与邻近的静脉进行吻合的手术,近年来部分医疗机构将其用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引发争议。
2025-07-09 09:39
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日前发布《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支持企业对标标杆水平和先进水平,实施节能降碳改造和用能设备更新,鼓励企业建设极致能效工厂、零碳工厂。
2025-07-09 09:37
近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员依托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精确测量了极缺中子原子核硅-22的质量,实验发现硅-22的质子数14是一个新幻数。
2025-07-09 09:3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7日发布消息,自然科学基金委近日制定重大非共识项目试点实施方案,将在2025年启动资助试点。
2025-07-08 09:20
近日,由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联合有关单位研制的全自动水稻覆膜插秧技术装备在江苏省靖江市投入使用,开启了我国水稻覆膜插秧新模式。
2025-07-08 09:11
日前,全球领先的720V高压固态钠盐电池,在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的建亨奥能科技有限公司正式量产,标志着中国成为全球第三个实现固态钠盐电池商用量产的国家。
2025-07-08 09:10
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获悉,该委日前制定了重大非共识项目试点实施方案,将在2025年启动资助试点。
2025-07-08 05:05
什么是聚乳酸材料,在取代传统石化基塑料材料方面又有着怎样的优势?本期院士科普,让我们跟随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学思,一起走进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聚乳酸的奇妙世界。
2025-07-07 14:19
科技的力量正让农民从传统体力劳动者向掌控全局的智慧决策者转变。
2025-07-07 12:33
在未来数十年,熟练使用人工智能很可能成为大多数职业的必备技能,并深刻影响就业市场。作为经济土壤中的“超级肥料”,新技术既带来传统岗位的替代,更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直接创造新的岗位需求。
2025-07-07 09:12
抽水蓄能机组主要由发电电动机和水泵水轮机组成,利用山上山下两个水库进行水能和电能相互转换。
2025-07-07 09:11
回溯歼—10飞机研制历程,从立项、首飞到定型,历经数十载,“三滴油”看起来微不足道,却更加说明创新需要点滴用心、长期耕耘。
2025-07-07 09:10
从微小的夸克到浩瀚的宇宙,从生命的密码到自然的规律,科学这双“慧眼”不断重新定义着“可见”与“可知”的边界。从墓室中的真菌到实验室里的潜在新药,科学家用一套跨学科方法挖掘出这个隐藏在自然界的分子宝藏。
2025-07-07 09:08
在6日开幕的中国科协年会上,2025重大科学问题、工程技术难题和产业技术问题正式发布。这凝聚科技界智慧的30项问题、难题“锁定”了哪些前沿领域的核心赛道?其遴选标准蕴含着怎样的科学智慧?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专访了丛斌、邹冰松、王小云、陈坚四位院士。
2025-07-07 03:10
2025全球数字经济大会2日在北京开幕。除收录标准的优势外,东壁全球科技文献数据平台还根据中国科技界与教育界的习惯,对所收录期刊进行了学科分类。
2025-07-04 09:55
超材料是一类具有特殊性质的人造材料,而具有热辐射性能的超材料可以把多余的热量“打包”传递到外界,热辐射超材料可广泛应用于零能耗辐射冷却、建筑节能降温、航天热控等诸多重要领域。
2025-07-04 09:53
中国科学院院士、海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教授骆清铭团队成功绘制出了小鼠三维脑区和立体定位图谱
2025-07-04 09:5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