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拓展“云”空间 激活“数”动力——工业互联网助力制造业转型升级
首页> 科技频道> 互联网 > 正文

拓展“云”空间 激活“数”动力——工业互联网助力制造业转型升级

来源:经济参考报2022-06-16 09:30

  福建省九牧永春智慧制造产业园区101#智慧工厂的5G云制造监控中心。 新华社记者 宋为伟 摄

  目前我国“综合型+特色型+专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体系初具规模,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超过150个,应用于45个国民经济大类,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初步建成……工信部最新数据显示出工业互联网落地应用正在走深向实,取得积极成效。

  在业内人士看来,工业互联网是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支撑,也是企业通过数字技术助力决策、提质增效的有效举措。当前工业互联网正处在向纵深推进的关键时期,应进一步指导企业明确转型路径,推动平台进园区、进企业,深化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应用。

  工业互联正当时

  多位专家表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不断演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工业互联网成为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

  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总工程师张晓彤表示,工业互联网是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工业经济深度融合的新型基础设施、应用模式和工业生态,通过对人、机、物、系统等全面连接,构建起覆盖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全新制造和服务体系,为工业乃至产业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提供了实现途径。

  “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数据驱动的智能制造、协同制造、云制造,正在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航天云网贵州公司董事长杨灵运表示,工业互联网正在成为新一轮工业变革的核心载体。

  对于企业而言,以工业互联网为平台的数字化转型,是企业应对不确定性的有效举措。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认为,面对内外部环境变化和技术变革带来的不确定性,如何既不丧失机遇,又不盲目决策,企业家过去更多靠经验、勇气、专业知识来判断,而在数字化时代,还要靠数据驱动。

  面向广大中小企业,专家认为,工业互联网是助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主动脉。“我国中小企业尤其是制造业中小企业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较弱,根本原因在于其生产模式落后、供应链掌控力不足、融资能力欠佳和人才资源匮乏。”张晓彤说,数字技术改变了组织与消费者互动和交换的价值方式,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对于破除中小企业发展困境意义重大,也为产业数字化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

  融合应用走深向实

  近年来,随着一系列衔接有序的政策措施密集落地,我国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不断走深向实。

  工信部数据显示,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规模超万亿元。从行业看,工业互联网已经在45个国民经济大类中得到应用;从产业看,工业互联网不仅促进单个企业提质降本增效,也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高效运转;从环节看,工业互联网已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营管理等各个环节广泛应用,特别是5G正在向生产控制环节加速延伸。

  在工业互联网带动下,企业上“云”用“数”步伐加快。工信部信息技术发展司副司长王建伟介绍,截至今年3月,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和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分别达到55.5%和75%,开展网络化协同的制造企业和服务型制造企业比例分别达到39.2%和29.9%,数字化改造的提质降本增效作用明显。

  地方探索也取得积极成效。以贵州为例,杨灵运介绍,贵州工业互联网平台活跃企业已超过2万户,汇聚工业APP超过2000款,接入设备36万台,企业深度上云超过1万户。2015年以来,该平台已累计帮助企业实施数百个数字化、智能化改造项目。

  纵深推进仍需加力

  在业内人士看来,当前我国工业互联网进入产业深耕的关键期,通过工业互联网纵深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仍面临不少挑战,需要积极推动工业互联网自身提档升级。

  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有关负责人谢海琴说,该平台虽已跨行赋能海尔、青岛啤酒等5家“灯塔工厂”,但作为一种创新体系,工业互联网仍面临企业意愿不强、应用场景不足、核心技术能力欠缺、生态系统薄弱、商业模式不清等挑战。

  专家认为,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和应用是一个长期过程。一方面,工业互联网需要与行业特有的技术、知识、经验紧密结合,复杂性高;另一方面,我国工业体量大、门类多、数字化水平不高,需求差异性大。

  记者调研发现,受限于研发周期较长、技术壁垒较高、投资回报较低,工业互联网企业获取资本支持的难度不小。而中小企业在推动工业互联网应用中也面临很多困难,存在“不会转、不敢转”的顾虑。

  为此,王建伟表示,将进一步提升平台赋能水平,持续完善多层次、系统化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持续推动工业企业和工业设备上云上平台。加快推进工业软件、智能传感器等数字化改造关键产品研发创新和产业化。培育优质数字化解决方案提供商,鼓励面向传统产业特别是中小企业需求研制个性化解决方案。

  此外,在深化融合创新应用上,将深入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进基地、进园区、进集群;研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指导文件,推动关键领域标准研究,指导企业明确转型路径,加快转型步伐。在营造良好产业生态上,将加快研制工业数据交互等基础共性标准,持续完善工业互联网领域的标准体系;深化产融结合,鼓励金融机构定向开放面向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金融服务产品。(记者潘德鑫 郭倩)

[ 责编:肖春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海军福建舰开展入列后首次海上实兵训练

  • 香港举行“体育力量 闪耀香江”大型无人机表演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为促进卫星导航定位产业有序发展,维护国家地理信息安全,我国将对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管。针对目前基准站重复建设、存在数据安全隐患等主要问题,办法规定自然资源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全国基准站建设布局规划。
2025-11-19 09:52
18日,我国首个配置冷却塔的“华龙一号”核电机组——中广核山东招远核电项目1号机组顺利完成核岛第一罐混凝土浇筑,标志着该项目一期工程建设全面启动。
2025-11-19 09:51
2020年至2024年间,全球光热发电装机年复合增长率为4.24%,我国同期增长率达11.7%,显著高于全球水平;技术装备国产化率突破95%,释放出产业加速发展的强劲信号。
2025-11-19 05:35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科普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
2025-11-19 05:55
日前,由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和自然科研智讯联合编制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5》报告正式发布。
2025-11-19 05:55
新疆的孩子们在“流动科学课”上被磁悬浮演示、机器人互动、矿物标本展示等吸引了目光;甘肃张掖的科技工作者为大伙儿演示经典科普实验“火焰掌”;上海的科学家们踏上科技节的红地毯赢得公众的掌声……这些生动场景共同勾勒出“十四五”期间我国科普事业的发展印记。
2025-11-19 05:55
如今,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可以问人工智能,写作业也可以用人工智能辅助查询信息。正如这名同学所言,生成式人工智能正改变传统的以知识积累和传递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2025-11-18 10:28
11月17日,在水利部举行的“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推动节水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上,水利部副部长陈敏介绍,目前,我国节水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2025-11-18 04:2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创新大会17日在乌鲁木齐举行。会上,干旱区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全国重点实验室、丝路水实验室、昆仑智能装备实验室、
2025-11-18 04:20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评价导向,深化项目评审、机构评估、
2025-11-18 04:25
近日,2025年6G发展大会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
2025-11-18 04:20
这台高能非弹谱仪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利用了中子不带电、穿透力强的特性,能够直接探测到物质内部的微观运动。
2025-11-17 08:56
建立和完善国家公园监测网络体系,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重要实践,是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理念的具体体现。
2025-11-17 04:30
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聚集地之一,也是长三角地区珍贵的物种基因库。
2025-11-17 04:30
近日,我国科研团队在嫦娥六号月背样品中首次发现大型撞击事件成因的微米级赤铁矿和磁赤铁矿晶体,揭示了全新的月球氧化反应机制,为环绕南极-艾特肯盆地磁异常的撞击成因提供了样品实证。
2025-11-17 04:30
在不久前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第37次会议上,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批准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
2025-11-17 04:30
以“智跃无界,开源致远”为主题的操作系统大会2025(以下简称“大会”)在北京举办。
2025-11-14 17:08
我国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用实际行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不断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2025-11-13 07:07
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12日在宜宾市开幕。
2025-11-13 04:55
据估算,太阳每秒钟释放的能量,可供全人类使用约70万年。模拟太阳来产生无尽的清洁能源,也因此成为人类的“终极能源梦想”。
2025-11-13 04:5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