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我国首艘航母辽宁舰入列10周年 人民海军昂首进入三航母时代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我国首艘航母辽宁舰入列10周年 人民海军昂首进入三航母时代

来源:法治日报2022-09-28 16:40

  图为2012年11月23日,歼-15舰载战斗机首次在辽宁舰上成功起飞。 胡锴冰 摄

  ▲ 图为辽宁舰舰员演示“航母style”。 李唐 摄

  ▲ 图为歼-15舰载战斗机列阵辽宁舰飞行甲板。 汪良伟摄

  ▲ 图为辽宁舰舰员保障歼-15舰载战斗机着舰。 尚旭东 摄

  ▲ 图为辽宁舰在夜间放飞歼-15舰载战斗机。   张凯摄

  ▲ 图为2012年9月25日,辽宁舰正式加入海军序列。 王松岐 摄

  图为2016年12月26日,中国海军航母编队在远海大洋乘风破浪。 莫小亮 摄

  □ 本报记者  廉颖婷

  □ 本报通讯员 莫小亮 孙飞

  9月25日,是我国首艘航母辽宁舰正式加入人民海军序列10周年纪念日。这10年,是人民海军加快推进转型建设、加快提升作战能力的10年,也是人民军队改革重塑奋斗强军的10年。

  6月17日,我国第三艘航母福建舰下水命名,这是我国完全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弹射型航母,采用平直通长飞行甲板,配置电磁弹射和阻拦装置,满载排水量8万余吨。

  在下水仪式队列中,一位海军军官望着雄伟的福建舰思绪万千。他是福建舰舰员高枫,曾先后在辽宁舰、山东舰服役,亲眼见证了中国海军航母事业的奋斗与发展。“赶上了航母时代,我是最幸福的海军军人,全面建成世界一流海军,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

  辽宁舰成军、山东舰入列、福建舰下水,中国海军已经昂首进入三航母时代。

  一代代奋斗者梦想成真

  掌握现代航母建造技术,是当今世界海洋强国的普遍追求,拥有航母战斗群,则成为海洋强国的“标准配置”。

  尽管是“海洋的后来者”,但中国国家安全和发展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与海洋的联系如此紧密,全球海洋的和平与生态维护不能缺少中国的参与,不能缺少中国海军的身影。

  2011年,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宣布,中国目前利用一艘废旧的航空母舰平台进行改造,用于科研试验和训练。

  2012年9月25日,辽宁舰正式入列,中国海军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的航母,正式开启航母时代。

  2012年11月23日,舰载机试飞员戴明盟驾驶编号552的歼-15舰载战斗机从陆基机场飞向辽宁舰,寻舰、绕舰、下滑、对正……“嘭”的一声,尾钩准确勾住阻拦索,飞机稳稳停在辽宁舰飞行甲板。

  航母舰载机首次实现舰基阻拦着舰,中国海军航母第一次以“全状态”亮相世人。

  没等戴明盟走下飞机,大家便兴奋地围了上去。科研人员、建造人员、航母舰员,大家尽情地拥抱着、欢呼着,这一刻,我们等待了太久太久。

  曾有网友激动地写下:“从第一颗原子弹到第一颗氢弹,我们仅仅用了两年八个月,从第一艘航母服役到第一架舰载机上舰,相隔只有不到两个月,你永远可以相信我们祖国的强大!”

  当今世界,能够依靠自身能力发展航母的国家不过寥寥几个,发展航母对中国海军和国防工业部门来说是一项全新的事业。摆在中国航母事业奋斗者面前的,是国外对相关技术像铁桶一般的封锁,一切只能靠自己,从零起步。

  辽宁舰原舰长张铮曾说:“我以前干过的最大战舰是六千吨,辽宁舰有六万吨,大了整十倍。它所带来的训练、作战、管理、安全等课目,都是崭新的,都是质的变化。我们要彻底改变思维惯性,一切从头开始。”

  从各部队抽组而来的首批舰员,不管以前在各自专业领域有多少资历和经验,每个人在第一次见到辽宁舰时,都感到压力巨大。“当了十几年兵,突然发现自己成了小学生。”一位老军士笑着说。

  首批辽宁舰舰员的航母生活,是从认路开始的。二十多层甲板、三百多个舷梯、三千多个舱室,一不留神就会迷路。“哟,又找不到路了?”成为上舰初期辽宁舰通道里的高频调侃词。

  比起认路,真正让官兵们感到压力的,是全舰几百个三级系统、几万套全新装备、数十万册技术资料、数以亿计的备品备件,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熟悉掌握、有效驾驭。

  首批舰员、机电部门一级军士长王全伟清晰地记得辽宁舰锅炉第一次点火的情景。他和战友拿着点火枪伸进锅炉,眼睛紧紧盯着监视器,一秒、两秒、三秒……几秒时间让他觉得如此漫长。

  终于在第六秒,一簇火苗蹿了起来,指挥室传来“1号炉点火成功!”王全伟和战友们跳起来欢呼。

  一代代人民海军勇毅前行

  航母作为一个巨系统平台,“手中有”和“玩得转”之间还有很长一段距离。作为我国第一艘航母,辽宁舰从续建、下水、试航、入列一路走来,外界的关注和质疑也一路相伴。“中国的技术储备造不出航母”“中国人即使有了航母,十年内也玩不转舰载机”……

  在航母上着舰到底有多难多险?这样几个数据也许能够解释:航母跑道长度不及陆基机场跑道的十分之一;着舰速度超过两百公里/小时;从挂索到停稳只有两秒钟时间。

  山东舰副舰长徐英是首批取得夜间着舰资质的舰载机飞行员。回忆首次夜间着舰那段日子,徐英说,与白天空勤准备室欢声笑语、轻松愉快的气氛不同,夜间飞行前的准备室里一片寂静,每个人都眉头紧锁。“那几天,我频繁地给父母和家人打电话,每次打通了都不想挂断,心里有一种担心,怕这是最后一次。”

  纵有万千风险,徐英和他的战友仍然义无反顾地走向战鹰,实现了夜间着舰突破。

  一次,辽宁舰在南海某海域组织海上训练,1架歼-15舰载战斗机即将着舰的瞬间,舰体受涌浪影响突然向上抬起。这一抬一降的对冲,让飞机重重地砸在甲板上。看着甲板上被飞机轮胎砸出的痕迹,现场所有人都感到后背发凉,“如果涌浪再大一点,飞行员操纵再稍微偏差一点,后果将不堪设想。”

  第一次陆上大速度挂索试验、第一次低空大速度、第一次失速尾旋、第一次模拟着舰试验……中国航母的一个个“第一次”被相继突破。

  一支军队的胜利,从来都饱含着牺牲;一项伟大的事业,从来都凝结着鲜血。站在航母10年的历史坐标点回首前面走过的路,他们的名字和事迹值得被再次提起。

  歼-15舰载战斗机研制现场总指挥罗阳,为了我国首型舰载战斗机研制工作呕心沥血,因突发急性心肌梗死,倒在上舰首飞成功的返航归途,为航母事业奉献了自己的全部。

  舰载战斗机飞行员张超,在执行上舰前最后阶段的陆基模拟着舰训练时,飞机突发电传故障,为挽救战机错过最佳跳伞机会,壮烈牺牲。

  舰载战斗机飞行员曹先建,在训练中身负重伤,腰椎多处爆裂性骨折。在医生断言不能再飞的情况下,他以超强的毅力实现康复,重伤419天后奇迹般实现复飞。

  一个个奇迹创造高光时代

  今年8月初,媒体一则报道引起人们关注:在近日位台岛周边开展的联合军事演习中,我军组织航母编队威慑演练,构建海上立体作战体系……

  从“船能动、机上舰”到常态化远航,从单系统、单平台运用到编队体系融合,从近海试验试航到远海实战部署。10年间,航母事业的发展不断带给人们惊喜。

  2016年年末,辽宁舰首次突破第一岛链,赴西太平洋开展远海训练。那是一个晴朗的清晨,泛红的朝霞洒在辽宁舰宽阔的甲板上,电子海图上的光点标注着辽宁舰的位置。秩序井然的驾驶室里,不知是谁轻轻地说了句:“我们终于走出来了。”

  是啊,航母编队终于走出来了。

  “我们的航母事业在起步时就已落后世界先进水平,唯有时不我待、奋起直追,才能不辱使命、不负期待。”辽宁舰编队指挥所某中心主任陈建说。

  辽宁舰指挥室内,陈建率领的团队作为航母编队的大脑中枢,正将数百海里范围内的潜艇、舰艇和战机联成一张网。

  这是中国航母编队不断延伸的航迹:

  2017年1月,辽宁舰航母编队通过台湾海峡,赴南海执行跨海区训练和试验任务。

  2020年12月,山东舰航母编队通过台湾海峡,赴南海相关海域开展训练。

  2021年4月,辽宁舰航母编队在台湾周边海域进行训练。

  2021年5月,山东舰航母编队在南海相关海域进行训练。

  2022年5月,辽宁舰航母编队在西太平洋海域进行远海实战化训练。

  ……

  如今的航母编队构成,与辽宁舰入列初期相比已经有了很大变化。大型综合补给舰、052D型导弹驱逐舰、055万吨级驱逐舰相继加入,编队的这些变化,正是中国海军加快推进转型建设的生动写照。

  055万吨级驱逐舰的出现,让近代以来的中国海军作战舰艇在性能指标上第一次达到甚至超越世界先进水平。

  眼尖的军迷发现,最近亮相的辽宁舰,甲板上的飞机又变多了。从最早的一两架,到5架、8架、13架,再到如今的更多架,飞机数量的不断增加,背后是航母官兵对编队体系作战能力的不断探索。

  舰载机是航母战斗力的核心,飞行员是舰载机的灵魂,培养一支数量充足、素质过硬的舰载机飞行员队伍,是航母体系作战能力生成的关键。

  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的海军舰载机飞行教官群体,就是在这条人才培养之路上奋力奔跑的赶路人。“作为最早一批舰载战斗机飞行员,我们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期望,面对飞行人才培养这如山的使命,我们甘之如饴,责无旁贷。”飞行教官王勇说。

  他们在为战育人的道路上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奇迹,实现了由此前的部队改装带教培养,转向专业化、规模化、体系化院校培养,形成了“改装模式”和“生长模式”双轨并行的培养格局,创造了单批认证人数最多、平均年龄最小、认证周期最短等多项纪录。

  2018年4月,徐英驾驶歼-15舰载战斗机,参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海上阅兵,这次阅兵也是海军航母编队首次以战斗编组形式接受检阅。

  徐英仍然记得那个壮观的场景:海面上洪流滚滚,舰阵巍巍,48艘各型战舰铁流澎湃,劈波斩浪。“架机飞越整个编队只用了几十秒,但海军从成立之初的舢板小艇到今天的航母编队却用了70多年时间。那一刻,我看到的不只是一支威武的航母编队,而是一部浓缩的海军发展史。”

[ 责编:战钊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让桥梁自愈、装备隐身,带你了解“物质世界设计师”

  • 海军四川舰开展首次航行试验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以“智跃无界,开源致远”为主题的操作系统大会2025(以下简称“大会”)在北京举办。
2025-11-14 17:08
我国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用实际行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不断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2025-11-13 07:07
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12日在宜宾市开幕。
2025-11-13 04:55
据估算,太阳每秒钟释放的能量,可供全人类使用约70万年。模拟太阳来产生无尽的清洁能源,也因此成为人类的“终极能源梦想”。
2025-11-13 04:55
日前,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机械研究所、中科合肥智能育种加速器创新研究院联合发布重要成果:全链条机器人育种家“小海”与“海霸设施”小麦快速育种商业化服务平台同步启动,标志着我国在智能育种装备与工程化应用上取得关键突破。
2025-11-13 04:55
日前,记者从全球规模最大的恐龙蛋化石遗址——湖北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数字化档案建设团队正为库藏的每一枚较完整恐龙蛋化石,赋予由“保护区名称—化石产地名称—库藏箱编号—标本编号”构成的唯一“身份证ID”。这标志着该保护区首次实现恐龙蛋化石专属标识管理。
2025-11-13 04:55
困扰无数人的睡眠问题,终于有一部纪录片说清楚了!
2025-11-13 08:55
国家卫生健康委百万减残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吉训明介绍,目前,全国已有20个省份成立减残工程专委会,8个省份正在积极推进。
2025-11-12 07:24
2025年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理论物理学奠基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彭桓武诞辰110周年。
2025-11-12 07:23
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牵头,联合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组成的研究团队,通过对现存及灭绝长臂猿的大规模基因组测序与比较分析,系统阐明了长臂猿科的演化历程、种群动态及其标志性长臂表型的遗传基础,为全球长臂猿的保护行动提供了新的科学见解,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细胞》。
2025-11-12 05:10
11月11日,长征八号甲遥五运载火箭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成功实施转运,计划择期发射。
2025-11-12 05:10
近日,中核集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主导建设的量子放射性计量实验室及电离辐射计量级设备“一线多用”产研平台正式投入运行,成功填补我国在低温量子磁量热计领域的空白。
2025-11-12 05:10
在数据管理与使用方面,《实施方案》提出,实行物流公共数据分类分级管理,规范开展数据授权运营,扩大路网、轨迹、企业、人员等关键数据供给。
2025-11-11 10:03
中国科协日前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5)》显示,我国科技期刊总量持续增加,从2023年的5211种提升至2024年的5325种,整体影响力稳步提升。
2025-11-11 10:04
空天地一体化网络作为国家信息化的重要基础设施,其战略意义远超普通通信技术范畴,它不仅是我国实现信息全球覆盖、自主创新的必由之路,更是在数字时代掌握发展主动权的关键布局。
2025-11-11 10:02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不是考验瞬间爆发力的短跑,而是需要长期持久力的马拉松。 在课程体系搭建上,北航实验学校打造了“五级阶梯式”科技创新人才贯通培养课程群,实现从基础普及到进阶的无缝衔接。
2025-11-11 10:00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场景培育和开放推动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相关工作作出部署。
2025-11-11 09:50
11月9日,国航C919重飞“两航起义”航线主题航班从香港飞抵天津,重温76年前“两航起义”的北飞航程,致敬“两航起义”爱国壮举。“两航”后代陈绍曾介绍,76年前,“两航起义”飞行员从香港驾驶12架飞机飞抵北京、天津,建设新中国民航事业。
2025-11-10 10:10
“超级细菌”指那些对多种抗生素具有耐药性的细菌。研究人员在一种常用药物的生产流程中意外发现一种很有前景的强效抗生素,能够杀死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超级细菌”。
2025-11-10 10:09
11月9日,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在浙江乌镇闭幕。世界互联网大会秘书长任贤良用“聚焦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关注创新发展热点议题”“不断擦亮峰会品牌”“持续贡献智慧力量”概括了本届峰会的特点。
2025-11-10 10:0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