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发出可持续发展“中国声音”
首页> 科技频道> 科技人物 > 正文

发出可持续发展“中国声音”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2022-11-07 09:07

  1964年10月,叶文虎(右三)与老师周培源先生(左三)等校准风洞实验装备。

  他浸润于北大燕园60余载,从如饥似渴求学的翩翩少年,到成为桃李满天下的学界大家。

  他潜心治学,从数学力学学习研究开始,到组建中国环境领域第一个大型风洞实验室,创建中国“环境规划与管理”专业,编写了中国第一套环保教材……成为国际环境科学和可持续发展教学科研的先锋。

  他学以致用,参加首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并在会后不久提出探索解决大气污染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促成开展了中国首次区域协同发展综合研究项目,使“生态文明”“绿色发展”“循环经济”等理念深入人心并被纳入国家发展政策体系,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他心怀天下,在国际上提出人口生产、物资生产与环境生产“三种生产”理论,主张把自然环境纳入人类文明体系之中,从文化、人类文明历史演进、环境-社会系统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多角度研究发展问题,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北大学派。

  他就是中国著名环境科学家、北京大学中国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叶文虎教授。

  淮阴学子负笈燕园

  “在我心目中,‘北京大学’是中国科学精神的发源地,是大师云集的科学殿堂。”每次谈起燕园岁月,叶文虎言语间总是饱含浓郁的北大情结。他与北大结缘始于1956年。彼时,叶文虎以优异的成绩从江苏镇江第一中学考入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该系由中国近代力学奠基人和理论物理奠基人之一周培源创办。

  1956年是中国现代科技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年份,叶文虎对那时的社会环境记忆犹新:该年1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之后不久,新中国第一个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开始制定实施,全国迅速掀起“向科学进军”的热潮,给广大知识分子和青少年学子以极大鼓舞。

  正是在这样催人奋进的社会氛围中,淮阴学子叶文虎踏入魂牵梦绕的燕园,成为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第一届六年制大学生。他踏实进取、刻苦钻研,不断充实提高自己。4年后,他与其他5名同学获得师从周培源学习湍流理论的机会,近距离感受周先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大师风采,也培养塑造了自己敢于挑战权威的科学勇气和不迷信、不盲从的科学精神并受益终身。

  参与中国第一次环评

  1962年9月,叶文虎大学毕业后留校,担任周培源助教,并跟随周先生从事湍流理论和实验研究工作。“我毕业后继续接受周先生指导和教诲,有幸参与了湍流实验室筹建、中国第一台湍流测量仪试制等工作。”叶文虎对这段教学与科研岁月记忆犹新。此后几年间,他的工作面临多次调整,一度担任北京大学高等数学教学小组组长,负责组织开展数学系以外其他各系的数学教学工作。

  叶文虎一边忙于手头工作,一边关注到当时已在国际上初见端倪的环保浪潮。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工业化进程加速,环境污染日益成为全球性问题,迫切需要加强国际合作。1972年6月,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召开,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以环境为主题召开的国际会议。会议上,国际社会第一次规定了人类对全球环境的权利与义务的共同原则,环境问题自此列入国际议事日程。中国不仅派代表团出席会议,而且为推动会议取得成功起到了关键作用。作为极具责任感的中国科技工作者,叶文虎开始思考如何把自己一直致力于研究的湍流理论应用于环境领域,为解决环境问题作出贡献。

  1973年在叶文虎科研生涯中具有标志性意义。从这年初开始,他受周培源指派作为代表参与“西郊环评”(北京市环保办公室组织的“北京西郊环境调查及环境质量评价研究”。),重点围绕包括首都钢铁总公司在内的北京西郊地区约350平方公里的区域环境,开展综合调研,这是中国进行的第一次环境评价。在参与调研过程中,叶文虎深刻认识到湍流理论在研究大气污染物的迁移、扩散方面的重大价值并得到周培源的赞同和鼓励。“多年潜心所学可以服务于新兴的人类环境保护事业,我为此欢欣不已。由此,我与环境科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不知不觉至今已有半个世纪。”叶文虎颇为感慨地说。

  创立“环境空气动力学”

  1974年,叶文虎从湍流理论出发,在长期思考和研究基础上提出,创立以研究气态粒子在空气中传输规律为目的的“环境空气动力学”学科,探索解决大气污染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推进“环境空气动力学”研究,探索决大气污染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必须建立相关先进的科学实验室。在叶文虎的积极争取下,在国务院环保办和北京市环保办的支持下,国内第一座大型“环境风洞实验室”(后改名为“环境空气动力学实验室”)于1984年落成并投用。叶文虎带领团队开展大气污染扩散规律理论和模拟实验研究并取得丰硕成果。1993年,“环境风洞实验室”与“大气化学实验室”共同组成了中国环境领域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

  叶文虎把自己基于湍流理论创立的环境科学分支叫作“环境空气动力学”,这一学科名称到上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为国际学术界所采用。1982年,由国际知名环境学家斯考勒编写的一本专著在英国出版,书名就是《环境空气动力学》,其中阐述的内容与叶文虎倡导的不谋而合。这表明,经过奋起直追,以叶文虎为代表的中国学人不仅在环境科学领域成功“登堂入室”,而且率先创立了环境科学的分支学科“环境空气动力学”并以大量扎实丰硕的实验研究成果,推动中国在该分支学科领域挺进世界前沿。

  拓展环境科学领域

  1982年,北京大学适应环保事业发展需要,整合环境科学教学和科研力量,成立集科学研究、环境教育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环境科学中心”,任命叶文虎为该中心负责日常事务的副主任。他由此开始从更为宏观视野拓展中国环境科学理论和实践。

  在“环境科学中心”之下设立“环境规划与管理研究室”、推动有关方面在高等教育招生目录中增设“环境规划与管理”专业,被认为是叶文虎的得意之作,他借此把环境科学的研究视野从他治学的数学力学范畴,大幅拓展到理科、工科、文科等诸多领域。这也是他对环境科学发展的另一项主要贡献。

  环境问题涉及很多方面,环境科学是交叉学科,必须把不同学科的思想、理论、方法综合起来,培养具有综合的视野和综合能力的专门人才。这是叶文虎从当年参与“西郊环评”时开始就逐步得出的认识。他说:“‘西郊环评’对我触动很大,使我深刻认识到,看待环境问题不仅有环保视角,而且有经济视角,决策者如何根据各种意见综合决策事关区域、国家发展战略选择。环境科学工作者和环境保护工作者,必须具备管理科学方面的知识。由此,我的关注重点从‘环境空气动力学’拓展到更为宏观的环境科学,特别是‘环境规划与管理’。”

  除了科研之外,叶文虎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与学界同仁合作编著针对各教育层次的环境科学教科书,筑牢中国环境科学教育基础。1990年,叶文虎被国家教委聘请为环境科学第一届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兼环境规划管理专业教学指导组组长,主编了《环境质量评价学》《环境管理学》《可持续发展引论》等。1993年初,他被国家计委和国家科委“中国21世纪领导小组”聘为“中国21世纪议程”及“优先项目”十人编写组专家之一。

  领衔“可持续发展”北大学派

  1993年底,北京大学协同校内13个系级单位,成立由叶文虎为主任的“中国持续发展研究中心”。这是国内最早的“持续发展”专业研究机构之一,将自然环境纳入人类文明体系之中,从文化、人类文明历史演进、环境-社会系统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多角度研究发展问题,逐步形成了由叶文虎领衔的“可持续发展”北大学派。

  经过近20载环境科学研究和实践,此时的叶文虎站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新高度,审视全球环境问题。从1994年到2004年间,他发表一系列著述,提出了“环境文明”“三种生产”(人口生产、物资生产、环境生产)“三生(生活提高、生产发展、生态改善)共赢”等创见。他认为,人类已经走过三个文明时代即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环境问题是工业文明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伴生物。叶文虎断言,工业文明迟早会像农业文明一样居于次要地位;环境文明是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贯彻到人类社会一切社会经济生活领域各方面和全过程的新文明形态,规划管理好人类社会的经济社会活动,辅助好环境生产,是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叶文虎就“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在国际上发出了他作为中国学者的声音。他指出,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强调了“代际公平”,但忽视了“代内公平”。对此,叶文虎解释说,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把污染产业和企业外迁至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做到了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但是损害了后者的发展利益,这显然与可以持续发展理念和愿景是背道而驰的,也是不公平的。在他看来,可持续发展应该被定义为“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叶文虎关于“可持续发展”概念内涵的界定赢得了很多国际环境科学家的赞赏和支持,被认为更全面、更科学、更公平。

  今天,中国的环境科学已发展成为根深叶茂的显学,可持续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生态文明”“绿色发展”“循环经济”等理念已纳入中国国家发展政策体系,“美丽中国建设”已纳入国家“五位一体”战略目标体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作为在环境科学领域耕耘了约半个世纪的中国学人,叶文虎在感到欣慰的同时,肩上仍有着强烈的使命感,虽然已经83岁高龄,但是他依然在环境科学创新之路上奋勇攀登。张保淑

[ 责编:肖春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2025年数字丝路发展论坛新闻发布会

  • 不再遗憾!因为“这条小鱼在乎”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因成本低、效率高、易加工等优势备受关注,可应用于光伏发电、车载光伏、光伏建筑等领域。
2025-07-03 09:59
目前,对于10厘米以上大型空间碎片,航天器通常采用主动规避的策略,通过轨道调整,避开可能的碰撞路径。
2025-07-03 09:58
6月26日,中国民航局官网发布公告,提到为切实保障航空运行安全,自2025年6月28日起,禁止旅客携带没有3C标识、3C标识不清晰、被召回型号或批次的充电宝乘坐境内航班。
2025-07-03 09:56
药膳制作师既要懂烹饪,是餐厅的大厨,又要懂中医药理论知识,特别是能够作为食药物质的中药材。
2025-07-03 09:55
运动有助于健康和抗衰老。但究竟是什么让运动有这种奇效呢?我国研究团队历时6年,首次系统解析了人体对急性单次运动与长期规律运动的分子-细胞动态响应谱,揭示肾脏是运动效应的关键应答器官——其内源代谢物甜菜碱作为衰老延缓的核心分子信使,通过靶向抑制天然免疫枢纽激酶TBK1,协同阻遏炎症并缓解多器官衰老进程。
2025-07-03 05:20
近日,四川乐山一小伙感觉身体不适独自乘出租车前往医院就诊,途中开启“超强自救”模式:联系妈妈告知情况、打110报警求助、打120告知医院准备急救。如果长期处于焦虑引起的躯体化障碍状态,患者会反复出现头痛、心慌、呼吸急促、胃肠紊乱、肢体疼痛、睡眠问题等。
2025-07-02 10:06
使用人工智能大模型时,不少人或许都遇到过类似问题:它们有时会捏造细节,甚至“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当“喂给”大模型的训练数据包含虚假信息时,它就会产生“幻觉”、给出错误答案。
2025-07-02 10:05
中国国际航空公司所属的国产C909客机平稳降落在蒙古国乌兰巴托成吉思汗国际机场,标志着国航首条C909国际航线正式开通。早8时许,这架C909客机从呼和浩特起飞,经过1个多小时飞行抵达乌兰巴托。
2025-07-02 10:03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领域形成新质生产力是国民经济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和“底盘”。 农业新质生产力是通过提升劳动者素质、优化劳动资料和创新利用劳动对象,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显著提高。
2025-07-02 10:01
团队基于卫星遥感数据构建了1988年至2021年青藏高原30米分辨率人工草地数据集,明确了青藏高原主要的人工草地类型及其时空分布特征,并揭示了青藏高原人工草地的迅速扩张及其驱动机制。
2025-07-02 09:59
屠光绍认为,金融机构在应用人工智能时必须在服务投资人与消费者之间寻求平衡,避免AI鸿沟,坚守金融服务大众的初心。鲍建敏倡导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开放共赢的人工智能金融生态体系,搭建跨机构、跨领域的协同创新平台。
2025-07-01 10:13
6月30日,2025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在英国伦敦拉开大幕,引发球迷关注。在草地球场,球的速度更快且弹跳不规则,比赛回合较短,发球就成为球员们的重要“武器”。红土球场并不是天然土壤,而是分层分布着碎砖粉、白色碎石灰石、碎石等。
2025-07-01 10:09
7月1日起,医保定点医药机构在销售药品时,必须按要求扫药品追溯码后方可进行医保基金结算;2026年1月1日起,所有医药机构都要实现药品追溯码全量采集上传。步,进入国家医保局微信公众号主页,点击服务、药品追溯信息查询,进入查询页面;或进入国家医保局微信公众号消息对话页,点击医保服务、药品追溯信息查询,进入查询页面。
2025-07-01 10:09
记者从国家航天局获悉,7月1日,该局发布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二号探测器在轨获取的地月影像图。(国家航天局供图)  月球全色图,由天问二号探测器的窄视场导航敏感器于2025年5月30日15时拍摄,经辐射校正处理后制作而成。
2025-07-01 10:08
龙芯中科近日正式发布基于国产自主指令集龙架构研发的服务器处理器龙芯3C6000系列芯片、工控领域及移动终端处理器龙芯2K3000/3B6000M芯片以及相关整机和解决方案。
2025-07-01 10:06
四大家鱼,即青鱼、草鱼、鲢鱼、鳙鱼,是我国重要的经济鱼类,占淡水鱼类养殖总量的“半壁江山”,尤以长江流域所产鱼品质最优。但人工养殖久了,鱼类品质逐渐下降,需要捕捞野生鱼种来更换,确保鱼类种质“基因库”稳定。
2025-06-30 04:50
FAST如今每天观测时长接近24小时,每年总观测时长超过5300小时,持续不断地为科学家提供宝贵的数据。
2025-06-30 09:52
华南农业大学积极探索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加速育种创新,“华航香银针”就是创新成果之一。
2025-06-30 09:51
在近日落下帷幕的第十五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中,一位特殊的“考生”吸引了人们目光。
2025-06-30 09:51
6月29日,在海南文昌卫星超级工厂项目建设现场,各方正全力以赴加快工厂投产进程。
2025-06-30 09:5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