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冬月已至,这些谣言也该“凉凉”了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冬月已至,这些谣言也该“凉凉”了

来源:科技日报2022-11-29 10:09

  这几天,我国出现了寒潮天气,大部地区气温暴跌。此次寒潮不仅影响范围广,还伴有雨雪天气。

  一些和冬季有关的谣言也趁着这股寒潮刷了一波“存在感”:“三重”拉尼娜带来三倍寒冷、德绒是目前最保暖的制衣材料、冬天热车越久越好、柿饼上的白霜是防腐剂……这些谣言误导群众、产生了负面的社会影响。

  今天,科技日报记者就对11月谣言逐一进行盘点,用科学的力量粉碎它们。

  “三重”拉尼娜带来三倍寒冷?

  真相:拉尼娜只是影响冬季气温的因素之一

  世界气象组织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已经持续较长时间的拉尼娜事件(以下简称拉尼娜)很可能会延续到今年年底或更久,这将是21世纪首次出现“三重”拉尼娜,即北半球出现连续三个拉尼娜冬季。

  该消息一出,立刻引起广泛关注,同时部分网友给出了自己的“解读”:“三重”拉尼娜一定会带来三倍寒冷。

  对此,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首席专家周兵表示,“三重”拉尼娜不是三倍拉尼娜。“三重”拉尼娜是指从2020年开始的连续3个冬季都受到了拉尼娜的影响,影响并不是一年一年不断叠加,也不代表气候影响会逐年加倍。

  拉尼娜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也被称为反厄尔尼诺现象。拉尼娜出现时,通常伴随着全球性气候混乱。此时,我国易出现冷冬热夏,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数量会比常年多,出现“南旱北涝”现象。而在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东部、巴西东北部等地,则会降雨偏多;非洲赤道地区、美国东南部等地易出现干旱。

  在多数拉尼娜达到盛期的冬季,影响我国的冷空气会出现得更加频繁。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至2022年2月,在出现拉尼娜的秋、冬季,冷空气共影响我国141次,其中27次达到寒潮级别。

  “不过,决定冬季气温高低的因素有很多,拉尼娜只是诸多的影响因素之一。”周兵强调,我国冬季气温不仅与东亚冬季风强度密切相关,还与北极海冰、欧亚积雪以及大气环流系统等因素有关。因此,虽然出现拉尼娜的冬季,气温偏冷的概率更大一些,但并不意味着一定会出现冷冬。

  1986年以后,拉尼娜与暖冬“相遇”的频率增加,其中1998年和2020年是强暖冬。国家气候中心更是在2022年11月3日发布的《2022/2023年冬季及2023年春季气候趋势预测》中指出,预计今年冬季(2022年12月至2023年2月),影响我国的冷空气强度总体偏弱,全国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

  国家气候中心相关专家表示,气候预测是专业性很强的科研业务,需要以大量的气候观测资料为基础、以高分辨率数值预报产品为支撑,才能进行综合研判、分析,最终慎重得出科学结论。

  德绒是目前最保暖的制衣材料?

  真相:与其保暖效果类似的材料有很多

  天气一转冷,许多人就开始准备买保暖内衣。去电商平台搜索“保暖内衣”,不少商品包装上都带有“德绒”字样,德绒几乎成了今年出现频率最高的保暖制衣材料。很多相关商家声称,德绒能够自发热,是目前最保暖的制衣材料。

  那么,事实究竟是怎么样的呢?

  “德绒是英文单词Dralon的音译,是德国一家国际生命科学集团研发的一种腈纶纤维,主要成分为聚丙烯腈纤维。”天津工业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徐磊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介绍道,德绒并非新生事物,早在2011年它就进入了我国市场。

  “德绒的保暖原理和自发热无关,主要与空气的导热系数有关。”徐磊介绍道,物体的导热系数代表其传递热量的能力,空气的导热系数较低,代表其传递热量的能力低,即热量不容易流失,因此面料能够储存越多空气,就意味着其保暖效果越好。德绒的截面呈双T形,其不仅面料蓬松度高、绒毛厚,而且这种形状的截面使其能够“锁”住更多静止的空气,从而就形成了一个绝热层,减少了人体热量的散发。

  “不过,‘德绒是目前最保暖的制衣材料’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徐磊介绍道,虽然德绒的导热系数只有0.05瓦/米·开尔文,在保暖材料中算是比较低的,但是在纤维材料中,与其保暖效果类似的材料还有很多。

  此外,德绒的吸湿性能也比较一般。相比之下,羊绒材料同样很保暖,而且柔软舒适、吸湿性好、有弹性。再比如羽绒服,其高蓬松性也可以保留大量的静态空气,从而起到保暖的效果,且不容易产生静电。

  柿饼上的白霜是防腐剂?

  真相:白霜是天然形成的柿霜

  柿饼是用柿子制成的饼状食品,也是冬季最让人期待的美食之一。吃过柿饼的人都知道,在柿饼上或多或少都有一层白色的粉末,不过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这层白霜到底是什么,于是网络上开始流传这是人工添加的防腐剂。

  对此,天津农学院教授田淑芬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柿饼上的白霜被称为柿霜,是柿饼在制作过程中天然形成的糖霜,并不是防腐剂,对人体无害,消费者可以放心食用。

  在制作柿饼的时候,首先需要给柿子削皮,然后将削好皮的柿子进行晾晒。在晒干的过程中,柿子会析出果糖和葡萄糖等营养物质,待水分蒸发后,这些营养物质会慢慢积累并结晶,最终形成了柿霜。

  “柿霜具有润肺止咳、止血、生津利咽等功效,对于喉痛、咳嗽等症状有一定的疗效。”田淑芬介绍道,同时柿霜富含维生素B_2,对于口疮也有一定治疗效果。

  一般来说,柿饼外层的柿霜多少,是由气温以及晾晒时间决定的。天气越冷、晾晒时间越长,柿饼就会越甜,柿霜也就会相对多一些。在存储、运输的过程中,如果所处环境温度升高,柿霜可能会融化而变少,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回霜”。

  不过,消费者没必要过度追求柿霜的多少,需警惕不良商家为了提升柿饼“颜值”而人工在柿饼上洒面粉、淀粉等物质。经过人工“美白”的柿饼看上去白得比较均匀,但是只要轻轻一抖,它上面的白色粉末就会掉落,其口感也不是柿霜那种清甜的感觉。

  冬天热车越久越好?

  真相:过度热车会损伤发动机

  人们在运动之前,为了减少运动带来的伤害,一般会提前热身。汽车在行驶前,同样需要“热车”。有经验的老司机都知道,到了冬季,汽车在室外低温环境下启动后,需要怠速运行(使汽车发动机在空挡位运行)一段时间,再正常行驶。

  然而,最近有不少人表示,由于冬季室外太寒冷,热车时间越长越好,这样可以让发动机升温更加充分。

  这种说法有没有道理呢?

  对此,天津职业大学汽车工程学院教师刘军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冬季由于室外温度较低,燃油雾化性差,因此在户外启动发动机时最好使其逐渐升温,不宜加速、加力使用发动机,以减少发动机的磨损、提高燃油经济性。

  除此之外,发动机内的机油在低温条件下,其流动性会降低、粘度会提高,就难以起到快速为发动机润滑的作用。因此,冬季开车前热车是有必要的,但是过度热车对汽车的损伤也不小。

  “热车时间过长对汽车的损伤主要有两方面。其一是会让发动机产生积碳(发动机在工作过程中,燃油中不饱和烯烃和胶质在高温下产生的一种焦着状的物质),进而影响其性能,特别是会缩短发动机火花塞的使用寿命。其二是在怠速运行过程中,燃油浓度高,长时间怠速运行会浪费燃油,增加污染物排放,加大三元催化器、颗粒捕集器(OPF)的工作负担。”刘军解释道。

  对于纯电动汽车,刘军提醒道,电动汽车驱动装置主要由电机、动力电池和控制系统组成,驱动纯电动车的能量来自电池,因此不存在热车问题。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混合动力汽车是需要热车的,当其行驶里程超过纯电模式下的续航里程时,需要由纯电模式转为燃油模式,此时如果不热车同样会损伤发动机。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驾驶员最好先在燃油模式下热车,再正常行驶。(陈曦)

[ 责编:谢芸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我国西北首家市内免税店在西安正式开业

  • 香港各方紧张救援大埔火灾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近日,在广西南宁举行的全国科普创作大会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发布了2025年度十大科普热词——全国科普月、科学家精神、大模型、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智能体、创新文化、工业遗产、场景创新、科幻产业。
2025-11-27 05:40
近期,在一些电商平台,有买家利用AI技术制作假图,伪造商品质量问题,向商家骗取“仅退款”,引发大家关注。利用AI造假骗取退款,既反映出这些人的诚信缺失,更触碰了法律红线。
2025-11-27 09:07
在城市公共服务领域,“祥云”载人飞艇可用于大型活动期间的空中安保巡逻、交通流量监测或承担城市形象的空中展示平台。
2025-11-27 09:06
稀土纳米晶是发光材料中的“绝缘宝石”,虽具有巨大的发光潜力,却因自身局限无法被电流直接“点亮”,成为其实现光电技术产业化应用的根本瓶颈。
2025-11-27 05:40
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获悉,因任务规划调整,2026年我国将组织实施天舟十号、神舟二十三号、神舟二十四号、梦舟一号4次飞行任务。
2025-11-27 05:40
广西梧州苍梧县沙头镇龙科村,稻田、房屋、道路、小河勾画出美丽丰收画卷。 春采茶、夏摘花、秋收果、冬育苗,如今在都镇湾镇,一朵朵洁白芬芳的栀子花,成了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幸福花”。
2025-11-27 07:38
近日,自然资源部发布了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目录(2025年版),共有376项技术入选,其中新增入选186项,与2022年版相比有了大幅更新。
2025-11-26 10:26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近日举办2025年度工作会议暨学术年会。
2025-11-26 10:24
不久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场景培育和开放推动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的实施意见》,首次在国家层面对场景培育开放进行系统部署。看似细微的“场景”二字,实则内蕴驱动产业变革、催生颠覆性技术的巨大能量,是撬动全局创新的重要支点。
2025-11-26 10:22
光明日报北京11月25日电 记者温源从中交集团获悉,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新一代超大型耙吸挖泥船“通浚”轮25日在中国黄海海域成功完成全部海上试验项目,顺利返航停靠江苏启东振华船厂码头。“通浚”轮是我国首艘自主设计建造的35000立方米舱容等级超大型耙吸挖泥船,最大舱容达38168立方米,位列亚洲第一、世界第二。
2025-11-26 10:15
日前,记者来到广西南宁东部新城的宁福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这里的机械臂精准协作,生产线正全速运转,每天超10万颗电池下线发往全球。依托面向东盟的比较优势,南宁将新能源电池产业列为核心牵引性产业,以全产业链思维开展精准招商。
2025-11-26 10:13
传统无机颜料虽然色彩稳定,却因重金属添加而存在健康风险隐患。“新型稀土环保颜料的呈色策略突破了传统颜料的局限,其出现及量产不仅解决了传统颜料有毒性、环境污染等问题,还在稳定性和生产成本上展现出显著优势。
2025-11-26 10:06
《办法》明确,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的建设和运行维护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管,以“合理布局、依法备案、资源共享、保障安全”为原则,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和标准。
2025-11-25 09:43
稳步提升乡村建设水平,包括优化乡村规划布局、推进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推动公共服务普惠均等、探索创新乡村建设推进方式等。
2025-11-25 09:40
机器人完成一个后空翻动作,关节转动误差需控制在0.5度以内;医疗植入人体的陶瓷关节,表面粗糙度若超过0.1微米
2025-11-25 03:05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指出,“加快人工智能等数智技术创新,突破基础理论和核心技术,强化算力、算法、数据等高效供给”。
2025-11-25 03:05
11月24日,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召开空间科学先导专项最新亮点成果发布会,集中发布了空间科学卫星任务在宇宙暂现天体、宇宙线传播、太阳爆发等领域取得的系列重大科学突破。
2025-11-25 03:05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各个领域都在发生深刻变革,教育系统也刮起了AI风。
2025-11-25 03:05
燕矶长江大桥是亚洲首个专业货运枢纽机场——鄂州花湖国际机场的重要配套工程,是鄂黄第二过江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5-11-24 09:02
11月23日,由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主办的第二十二届中国国际半导体博览会在北京开幕。
2025-11-24 03:1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