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和“嫦娥”一起过大年

来源:中国科学报2023-01-30 10:41

  “根据安排,大年初五要进行嫦娥七号测月雷达载荷初样鉴定件的相关工作。”

  “好的!”

  1月25日,大年初四,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空天院)测月雷达科研团队副研究员卢伟收到了“开工”通知。大年初五,团队其他成员也都提前结束春节假期,如约赶赴工作岗位。

  第二天一早,卢伟和同事驱车来到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怀柔园区。春节的联试大厅热闹非凡,大家围绕着同一个目标——嫦娥七号科学载荷,开启了工作模式。

  为了着陆在月球南极

  按照计划,嫦娥七号将于2026年前后发射,着陆在月球南极,开展月球南极的资源探测。作为嫦娥七号任务中配置的重要有效载荷之一,测月雷达需要探测月球浅层微波特性数据,为月球浅层结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春节期间,整个团队只休整了5天,这也算是为数不多的长假了。除夕前夜,团队争分夺秒,刚刚完成嫦娥七号测月雷达初样——电性件的研制工作,并交付载荷总体。

  月球南极环境恶劣,常年低温,这要求元器件具有极强的可靠性。地球上最适合测月雷达进行验证的场景是冰川,这些地方海拔高、严重缺氧,进行试验非常辛苦,队员身体承受能力面临极大挑战。在祁连山区,从老虎沟冰川到透明梦柯29号冰川,每一处艰苦的地方都留下了团队成员的足迹。

  不仅如此,空天院副研究员沈绍祥告诉《中国科学报》:“嫦娥七号装载的测月雷达主要实现多极化和单极化的探测功能、探测月壤厚度及分层结构功能,这就要求测月雷达探测深度在低频通道覆盖到400米、高频通道覆盖到40米,这是以往都没有过的新情况。”

  为了达到这个要求,测月雷达带宽指标需要达到170%,远超国内外同类雷达带宽100%的指标要求。“硬件的实现难度非常大。”卢伟说。

  事实上,从理论分析的角度,指标要求超出了设计范围。对于这个近乎“异想天开”的要求,卢伟选择埋头苦干,其中最为关键的一步就是做出合乎要求的测月雷达天线。

  由于测月雷达天线研制不能直接套用地面雷达天线的设计手段,卢伟只能通过理论计算列出各种可能的设计方案,再不断“排列组合”找到最优解,一点一点调试数据。

  从2022年12月初开始,卢伟多次“推倒重来”,“有时候只有我一个人在实验室”。直到12月23日晚上,他得到了稳定的结果,原理样机的摸底验证试验顺利通过!

  穿鞋套和工作服、过风淋间,当卢伟再次进入超净间时,他带着新做出的天线,和团队成员一起,如期完成了测月雷达初样单机交付任务。

  “即便是春节也得加班坚守”

  为了这次春节按时上岗,团队10余人基本都留京过年,有些人甚至连续3年没有回过老家。

  “团队成员大多是‘80后’,我们一直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载人航天精神鞭策自己。型号任务很少有假期,碰上研制任务紧张节点,即便是春节也得加班坚守。”沈绍祥笑着说。

  他告诉记者,测月雷达已经在超净间通过了各项测试,春节期间,要把它与载荷管理器连在一起,模拟在天上工作的所有状态,“这样才能通过严酷的月面环境考验,确保载荷万无一失”。

  任务大厅彻夜灯火通明,只要整机联试开始,必须有人在现场24小时保障。“基本上保障测试需要四五个人,今年试验任务非常重,电性件和初样鉴定件的工作并行开展。大家可能是12小时倒一次班,甚至24小时倒一次班。在最紧张的时刻,我们的时间按照分钟计算。”卢伟说。

  从2010年入职到现在,卢伟完成了6个型号任务、7个载荷的研制,几乎每个春节,他都跟着探月工程任务一起过年。如果赶上工程任务的发射窗口期,就更为紧张。

  在新冠疫情最严重的2020年春节,“天问一号”火星车次表层探测雷达载荷出厂定在那年的正月十五。团队航天组的科研人员为保火星车雷达的研制进度,正月初五就来单位加班,只能靠方便面解决用餐问题。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他们出色地完成了单机研制任务。

  从嫦娥三号/四号测月雷达、探月工程三期嫦娥五号/六号月壤结构探测仪,再到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火星次表层探测雷达,测月雷达科研团队长期围绕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探月工程任务需求,系统解决了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

  “当听到科学家使用到我们的设备产出了成果,心中很激动。可以说,探月工程见证了我的成长。在下一步载人登月、火星探索工作中,我们希望继续作贡献,不断解决国家重大需求。”卢伟说。

  记者 高雅丽

[ 责编:涂子怡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中医药文化进校园

  • 安徽黟县:生态乡村画振兴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上海科技馆将自3月31日晚闭馆后启动其开放运行20余年来最大规模的系统化升级改造。上海科技馆自2001年12月18日正式向公众开放以来,已累计接待国内外观众逾8000万人次,是最热门的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之一。
2023-03-25 18:54
在北京亦庄,乘客已经能通过手机约来一辆没有安全员、真正的无人驾驶“出租车”。
2023-03-24 10:55
工业和信息化部23日公布,截至2月末,我国5G基站总数达238.4万个,比上年末净增7.21万个,占移动基站总数的21.9%,5G网络建设稳步推进。
2023-03-24 10:32
因京剧与无线电结缘,学京剧要苦练扎实基本功的精神也深深影响了王小谟后来的科研之路。 在这样煞费苦心设计的人才培养机制下,王小谟还任命当时年仅30岁的曹晨担任某型预警机的副总师。
2023-03-24 10:14
新世纪之交,在南平,茶文化还与“科技特派员”这一新生事物相互交织,共同在闽北大地奏响茶山新曲。
2023-03-24 09:57
从蒸汽机到动力电池,从电子管到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从“大哥大”到智能手机……回顾人类科技发展史,技术创新进步从来都是一个不断优化迭代的过程。
2023-03-24 10:02
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上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持续干旱,加上用水结构不合理,华北地区水资源呈衰减趋势,地下水超采严重。“解决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问题,关乎首都水安全,关乎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也关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2023-03-24 09:03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23日公布《网信部门行政执法程序规定》,明确了“一事不二罚”原则,将于2023年6月1日起施行。
2023-03-24 09:59
《湖北白猪选育方案》手稿。他在《湖北白猪选育方案》里直言“猪的新品种选育是养猪业现代化的重要环节之一”“……培育自己的优良新猪种——湖北白猪是十分必要的”。湖北白猪及其品系培育成功后,熊远著并没有停止前行的脚步。
2023-03-24 09:01
这是我国科学家在量子纠错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相关学术文章于北京时间23日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网站上刊登。
2023-03-23 15:20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新修订的《食品安全工作评议考核办法》。
2023-03-23 04:30
在基因塑造生命的过程中,有个隐秘而伟大的遗传“剪辑师”——次要剪接体。
2023-03-23 05:05
大力推动油气勘探开发与新能源融合发展,积极扩大油气企业开发利用绿电规模。
2023-03-23 09:33
如今,数据已成为继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之外的第五大生产要素,正在为生产生活插上“数字翅膀”。
2023-03-23 05:00
电解质消毒液的有效成分是次氯酸钠,它是由食盐水经电解后产生的。
2023-03-23 09:36
天气、气候、水有何关系?人类今天为什么要关注天气气候水?中国气象局日前发布的《全球气候状况报告(2022)》和国家气候中心的专家给出了答案。
2023-03-22 07:55
3月初,在贵阳贵安新区网易贵安数据中心一期项目建设现场,各类工程机械忙碌不停,场平工程已全面开启。项目一期将于今年9月投入试运行,预计未来5年还将陆续启用5000个标准机架、4万台服务器。
2023-03-22 07:50
三峡集团昨天发布消息,国内首艘500千瓦氢燃料电池动力工作船“三峡氢舟1号”在广东中山下水。“三峡氢舟1号”采用氢燃料电池和锂电池动力系统,将用于三峡库区交通、巡查、应急等工作。
2023-03-22 09:35
至2月份,全国新增发电装机容量3511万千瓦,比上年同期多投产1162万千瓦。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发布的数据显示,全国跨区送电完成119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3.8%;各省份送出电量合计269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3.4%。
2023-03-22 09:32
中国人民银行定于2023年4月7日发行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黄山普通纪念币、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峨眉山-乐山大佛普通纪念币各一枚。
2023-03-22 09:2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