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切尔诺贝利的“狗们”后来咋样了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切尔诺贝利的“狗们”后来咋样了

来源:中国科学报2023-03-06 10:45

  1986年4月26日凌晨,苏联切尔诺贝利的居民正在梦乡之中,突如其来的巨响震醒了他们——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第四号反应堆发生了爆炸。接连的爆炸引发了熊熊大火,大量放射性物质被喷射到空气中。

  事故发生地周边的人们不得不紧急疏散,慌乱中很多宠物被遗弃。事故发生几天后,为了防止放射性扩散,救援人员四处寻找这些被遗弃的流浪狗并将其灭杀。

  然而,3月3日发表于《科学进展》的研究表明,在当年的围捕中有些狗死里逃生并不断繁衍,如今生活在核电站附近的许多野狗就是它们的后代。

  在对切尔诺贝利周边地区大型哺乳动物进行的首次基因研究中,科学家从生活在核电站附近的野狗身上采集了DNA,发现它们中的一些是事故发生后遗留的狗的后代,还有一些是在事故发生后不久定居于此的狗的后代。

  该研究是一个大型项目的第一步,旨在确定狗是如何在地球上放射性最强的地方适应并生存的。研究人员希望利用获得的信息更好地了解长期辐射暴露对人类遗传和健康的影响。

  “我们从这些动物身上了解到很多东西。当一代又一代大型哺乳动物生活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时会发生什么?这是了解这一问题的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该研究合著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遗传学家Elaine Ostrander说。

  切尔诺贝利事故的直接影响显而易见。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在事故发生后的几个月内,约有30名发电站工人和在爆炸后参与疏散、救援的消防人员死于辐射中毒,事故发生地周围的松树枯萎,许多昆虫从这片充满放射性元素的土地上消失。

  但对于事故发生多年后低水平放射性物质的影响,人们了解得还不多。只有少数几项研究报告了反应堆附近的燕子和果蝇的基因突变率异常高。这些反应堆现在被埋在一个钢筋混凝土的石棺里。此外,关于低辐射对健康影响的争论一直很激烈。

  而弄清上述问题很重要,因为人们很有可能处于低放射水平环境中,比如进行某些医学扫描或在核电站工作。这也是研究合著者、南卡罗来纳大学进化生态学家Timothy Mousseau开展此项研究的动因。

  2017年,Mousseau加入了一个志愿项目,为生活在切尔诺贝利事故禁区(发电站周围260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的数百只流浪狗提供医疗护理。

  在该地区开展工作的3年里,Mousseau和同事从大约300只狗身上采集了血液样本,这些狗生活在核电站和附近地区(大部分无人居住)。

  对这些狗的DNA分析表明,它们并非初来乍到。通过与东欧其他流浪狗基因的对比,研究人员发现,核电站附近的狗几十年来一直与其他狗群隔离。

  爆炸事故使致命的放射性同位素铯-137沉积在核电站附近,其浓度是15公里外切尔诺贝利市的10倍至400倍。在Ostrander看来,这些狗持续存在于该地区表明,即使在反应堆附近,它们也能够正常生存和繁殖,“这很了不起”。

  Ostrander指出,狗的DNA样本“非常有价值”,因为它们往往与人类共享空间和饮食。但要弄清楚狗的哪些基因变化是由辐射引起的、哪些是由其他因素如近亲繁殖或非放射性污染引起的并不容易。Mousseau计划今年6月再一次开展采样工作。(徐锐)

[ 责编:涂子怡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江苏无锡:一把二胡奏响富民曲

  • 贵州:观百里杜鹃花海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走近一看,“小房子”好像挺简单——灰顶是覆盖的太阳能板,蓝色外壳下的两条履带,恰好跨在两道茶垄上。
2023-03-29 09:18
安市白甸镇瓦甸小学学生在科技社团活动中体验操控机器人。
2023-03-29 10:59
重点加强教师配备、实验室建设、实验员配备、课时总量和结构、教学方式、实验教学等科学教育条件和活动的监测。
2023-03-29 10:59
利用纳米技术控制日常环境温度的多功能“相变油墨”是一种概念验证,可以层压、喷涂或添加到油漆和建筑材料中。
2023-03-29 09:24
该团队开发了一种只有邮票大小的可穿戴超声贴片设备,可以24小时对心脏进行实时动态监测,即便剧烈运动时也不妨碍其正常工作。
2023-03-29 09:40
总的来说,他们发现了强有力的证据,表明每晚睡眠不足6小时会降低人体对疫苗的免疫反应。
2023-03-29 09:38
当微塑料在海鸟的肠道中大量存在时,干燥棒杆菌这样的有害细菌似乎会茁壮成长。对人类来说,干燥棒杆菌可致人罹患心脏炎症、脑脓肿和感染。
2023-03-29 09:25
《规划》以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导实践,为数字中国建设锚定了新时期发展方位,为加快提升数字中国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谋划了战略路径。
2023-03-28 04:30
创新型人才起步在大学,奠基在大学,大学教育为未来的创新型人才培根铸魂、启智储能。
2023-03-28 04:40
建设数字中国,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重要一环。适应科技发展趋势、以数字化促进发展水平提升是各国人民共同的追求。
2023-03-28 04:30
此次,科研团队对我国西北地区约1.7亿年前的一种侏罗纪远古植物化石进行了重新研究。
2023-03-28 03:40
解伟介绍,该研究基于“在最适宜的地区生产最适宜的农产品”的原则,开发大型农业生产布局优化模型,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多个维度开展单目标或多目标优化。
2023-03-28 03:40
在全人工繁殖、实验室环境仿自然繁殖的成功突破基础上,积极探索长江鲟野外自然繁殖,开展相关试验活动。
2023-03-28 09:06
他们深爱着这一切。记者采访时,看到考古队员们喜欢放置各种水下设备当作纪念品。即使在北京办公室的咖啡机旁,也要放一个考古船的模型。倒一杯水的时间,思绪便能回到那些水底的高光时刻。
2023-03-28 04:40
细胞可以通过命运决定过程来不断适应环境变化,实现并完善自身功能。
2023-03-27 10:41
地球的历史,浓缩在自然博物馆中。
2023-03-27 10:06
近日,一蛙类新物种在浙江省舟山群岛被发现,中国计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金园庭教授研究团队历时十年开展的两栖动物多样性与进化研究取得新进展。
2023-03-27 10:03
芯片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芯片速度的提升得益于晶体管的微缩,然而当前传统硅基场效应晶体管的性能逐渐接近其本征物理极限。
2023-03-27 10:02
实用的知识技能、良好的实践体验,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来到社区科普大学的教室。
2023-03-27 10:00
2023 年 3 月 26 日,“典赞·2022 科普中国”揭晓盛典特别节目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综合频道 CCTV-1 播出,现场揭晓 2022 年度十大科普人物、十大科普作品、十大科普事件和十大科学辟谣榜。
2023-03-26 17:1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