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次要剪接体:不次要的生命“剪辑师”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次要剪接体:不次要的生命“剪辑师”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3-03-23 05:05

  作者:万蕊雪 白蕊(分别系西湖大学特聘研究员、副研究员,西湖大学徐珊协助整理)

  如果把微观生命活动比作一部电影,那么这部精密而复杂的“影片”就是由无数蛋白质各司其职上演的,它们影响着生命体的健康。而“指挥”这些蛋白质、让它们执行各种功能的,就是基因。而在基因塑造生命的过程中,有个隐秘而伟大的遗传“剪辑师”——次要剪接体。

  1.每一次剪接,都关乎细胞“命运”

  剪接体的故事,要从一条生命体的核心规则——“中心法则”说起。

  什么是中心法则呢?我们已经知道,基因控制着生命活动的方方面面,但基因并不能直接对蛋白质发布“指令”,而是需要历经遗传信息的传递。基因是DNA上携带遗传信息的片段,这些遗传信息被传递给RNA,再由RNA转化为有实质性功能的蛋白质。这样一来,基因中的信息就得到了表达。这条标准化的“流水线作业”,就叫作“中心法则”。

  我们可以把这个“流水线”想象成多人传话的游戏——一句简单的话,在历经人与人的传递后,很可能会走样。那么,保持其准确、有序、精炼,就成为最关键的一步——形成“正确”的RNA,也就是RNA剪接。

  此时,就该剪接体登场了——DNA输送来的“原始影片素材”,也就是遗传信息,实际上是“杂乱无章”的,而剪接体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电影“剪辑师”,它会精确完成以下工作——筛选出包含遗传信息的、需要的片段(即“外显子”)和多余无用的片段(即“内含子”),把无用的片段剪掉后,再把有用的片段按特定的顺序连接起来。由此,正确的RNA就形成了,信息才能进入下一步的蛋白质转化。

  剪掉哪段、剪掉多少长度、什么时候剪、如何拼接……电影的剪辑方式和顺序会影响最终呈现效果,剪接体的工作也是如此。通过剪接体的“排列组合”后,有限的基因组能有更多的编码形式,从而形成更多种类的蛋白质——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人体只有两万多个基因,但蛋白质却有几十万种。由此可见,剪接体的每一步操作,都关乎细胞的“命运”。

  2.次要剪接体,关键的“限速”步骤

  你可能已经意识到,剪接体是生物体内不可或缺的存在。从量级上来看,亦是如此,它确实是“大家伙”——它由几十到几百种蛋白质和5条RNA动态组合而成,被教科书称为“细胞里最复杂的超大分子复合物”。

  可是,在这样无法忽视的存在中,偏偏就有一个被误读和忽视的身影——次要剪接体。剪接体分为主要剪接体和次要剪接体,因被冠名“次要”,大家往往望文生义,认为它是不重要的剪接体。

  事实上,主要剪接体和次要剪接体的功用相似,都是RNA剪接中缺一不可、相互配合的“剪辑师”搭档。从重要性上讲,二者并无差别。

  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二者所识别的“多余无用片段”内含子不同。主要剪接体识别的是人体内99%以上的内含子,占比较多;次要剪接体瞄准的是在体内含量不足1%的稀有内含子,占比较少。第二,它们的RNA和蛋白质组成存在较大差异。

  截至目前,科学家们尚未具体搞清楚它们二者是如何配合的,但它们所主导的两条“剪辑”通路,一定是通力协作的。

  说起来,次要剪接体被发现,也比主要剪接体晚得多。1979年,基因剪接现象已经被学界所发现,随之发现了剪接体,可直到20世纪90年代,次要剪接体才“姗姗来迟”,才有了“主要”和“次要”的分别。科学家们发现,有一类“多余无用”的片段(内含子)和以往熟悉的经典序列不同,随之发现它们被一类新的剪接体所剪接。新发现的这类内含子占比稀少,故被称作稀有内含子,相对应的剪接体,即被命名为次要剪接体。

  尽管“露面”较晚,次要剪接体却隐秘而伟大。它所剪辑的内含子,分布在许多重要基因之中,因此这条次要剪接体通路,在许多基本的生命活动中起到重要作用。此外,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次要剪接体“剪”的速度,决定了RNA能不能,以及何时能往下转化为蛋白质,是中心法则中关键的“限速”步骤。

  3.剪接体出错,引发癌症及罕见病

  如果电影剪辑师生病了,或者不在状态,会怎么样?电影可能会成片错乱无章、没有美感。要是遗传信息“剪辑师”—剪接体出了问题,麻烦就大了。

  剪接体出错,不外乎两种原因。其一,剪接体作为大分子机器,自己身上出了问题;其二,剪接体的行为出了问题,“剪”错了。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很棘手,因为遗传信息将无法正确传递、不能合成准确的蛋白质、更无从完成生命活动……这些情况都是引发疾病的隐患。

  研究表明,尽管占比较少,但次要剪接体的异常与许多人类疾病息息相关,主要是癌症和罕见病。在癌症中,典型的情况是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这是白血病的前期。它在中国每年新发病例有30多万,通过基因测序发现,50%的案例是次要剪接体上的蛋白发生突变导致,也就是剪接体本身出了问题了。此外,有35%的人类遗传紊乱疾病被发现与剪接体相关,这些遗传病中有一大部分是罕见病。其中,生长激素缺乏症、早发型小脑共济失调、小头畸形骨发育不良原始侏儒症、迟发性脊柱骨骺发育不良、肌萎缩侧索硬化……这些罕见病都和次要剪接体异常相关。

  遗憾的是,次要剪接体对人类来说,依然是一个神秘的存在。尽管它在上世纪已被发现,但随后的研究却陷入停滞。自剪接体发现以来,科学家们一直在探索其中的分子奥秘,期待揭示背后的机理,但也陷入了长年累月的僵局。

  这种困境实属事出有因,事实上,研究剪接体从来并非易事。

  剪接体是一个庞大且永远处在动态中的“大分子机器”,它的机理非常复杂。所谓“大分子机器”,指的是那些像机器般运作、分子量较大的物质,蛋白质、核酸、多糖等生物物质也属于这个类别。说是“机器”,剪接体远比我们生活中见到的机器复杂得多。如果想要让一台机器发挥功能,只需要把它组装好,然后放在合适的位置,让它运转起来就行了。

  但对剪接体来说,并不是这样——假设眼前有一个由8个部分组成的剪接体。在找到需要“剪辑”的“片段”后,这些部分并不是一起组装完成的——可能有一两个先抵达工作地,开始忙碌,其他部分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陆续加入、各司其职,也可能会在不同的时间离开,也就是说,这样的结合是动态的。当剪辑完成后,所有8个部分会被释放,等下一次有工作任务了,再进行新一轮的结合。

  近年的科学研究证实,剪接体这个大分子机器,每完成一次“剪辑”,期间存在10种不同的状态。

  即便应用倍数很高的电子显微镜,也难以清晰地详细观察剪接体这样精密又复杂的工作过程。可以想象,既然主要剪接体的研究已经举步维艰了,对次要剪接体的探索,必然是难上加难。原因非常明了:次要剪接体的含量占比稀少,发出的“信号”弱,科学家们更难获得样本。

  4.破译剪接体“真身”,向免于病痛迈进一步

  次要剪接体就存在于人体内,伴随着每一刻的呼吸。难道就这样放弃对它的研究吗?既然它是存在的,就不应该毫无新发现,对不对?抱着这样朴素的想法,我国的研究团队决定跟它“死磕”。

  眼下,我们希望能够从生物化学和结构生物学的角度,去理解次要剪接体。换句话说,我们想要破译这类“剪辑师”,搞清楚它到底是谁,由什么构成,究竟具体在做什么,是怎么做到的,和主要剪接体如何协作等。

  在研究次要剪接体之前,西湖大学施一公院士研究组在过去的十多年间,都在致力于剪接体的三维结构解析与分子机理研究。这个研究组是世界上首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成功捕获并解析了RNA剪接过程中所有完全组装剪接体高分辨率三维结构系列成果的团队。换句话说,这项研究让人类看清楚了主要剪接体这位“剪辑师”的完整通路,覆盖了“剪辑”的全过程。

  我们的研究团队也曾参与其中,在进行了大约四五年的主要剪接体研究工作,有了主要剪接体的研究经验和成果积累后,我们开始对“被忽视”的次要剪接体进行研究。

  如何把这1%的次要剪接体捕获出来,跟主要的剪接体分开,是领域内公认的难题。这个空白领域中,没有任何文献和经验可供参考。经过长期研究与实验,我们设计了一个高效的“诱饵”(pre-mRNA),也就是用一段需要“剪辑师”处理的素材,用它“钓”出了含量极少、被视为很难分离的次要剪接体。可以把这个过程想象为针对次要剪接体“喜好”而特别人工设计了它感兴趣的“片段”,投入细胞之中,当次要剪接体找到这个片段、开始工作时,科研人员就能把它连同片段一起提取出来。同时,科研人员改进了后续的纯化方式,使获得的次要剪接体更加稳定、更易被研究。

  通过冷冻电镜技术,科研人员重构了这个次要剪接体的结构,整体分辨率高达2.9埃,搭建了它的原子模型,包含了4条RNA和45个蛋白。这是世界上首个被解析的次要剪接体,相关工作已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上。

  对次要剪接体的研究,才刚刚开始,未来需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

  一方面,科研人员需要获取更完整的次要剪接体“全景图”。2021年的研究成果“破译”的仅仅是激活状态下的次要剪接体,还需要逐步完成所有10种状态的解析,进一步探究其分子机理、调控通路及功能意义等。与破译主要剪接体的“剪辑”类似,科研人员还需要更深度了解,次要剪接体究竟长什么样、如何工作,怎样和主要剪接体“配合”,完成遗传信息递送中赋予它的使命。

  了解这些原理后,科研人员和医药研发人员将能有针对性地设计靶向次要剪接体药物。无论是这个大分子机器自身出了毛病,还是它剪错了,都能被及时纠正,从而使人类免于次要剪接体相关的癌症和罕见病之苦。我们的科研团队希望能够把次要剪接体的成果,更多地应用到维护人类健康之中,目前已经在进行与药物研发、疾病相关的研究。

  与此同时,次要剪接体的版图依然是“人迹罕至”的真空地带,我们希望世界上更多的科研工作者能够加入这一研究。为此,我们科研团队想先替大家解决最困难的部分——发明一种次要剪接体的体外研究活性体系,能方便地对次要剪接体开展实验,让结构、细胞、生化、分子等领域的科学家都参与到对次要剪接体的探索中来。

  道长且阻,这是基础研究的常态,从0到1的开拓,没有捷径。基础研究的成果要迈入技术应用,也还需要经年累月的不懈努力。但基础研究取得创新性的点滴突破,人类对世界的认知便向前跃进了一步,期待这样的突破奔涌而来。

  《光明日报》( 2023年03月23日 16版)

[ 责编:田媛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欢乐庆“六一”

  • 中国女排取得世界女排联赛"开门红"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农业农村部近日印发紧急通知,要求相关省份科学应对“烂场雨”天气,抢时抓好小麦抢收和烘干晾晒。对小麦繁种田,要登记品种、面积、农户,确保种子质量安全,坚决防止不合格种子流入市场,给秋播小麦生产造成安全隐患。
2023-06-01 10:34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新时代中国儿童应该是有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懂感恩、懂友善,敢创新、敢奋斗,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儿童。希望同学们立志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而读书,不负家长期望,不负党和人民期待
2023-06-01 10:16
202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31日启动,本次增选名额共79名。其中,数学物理学部13名,化学部12名,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14名,地学部12名,信息技术科学部9名,技术科学部13名,特别推荐领域6名。
2023-06-01 10:15
航天科技集团八院805所设计研制的对接机构,为航天员进入空间站搭建了一条安全可靠的“太空廊桥”。
2023-06-01 09:52
2023年3月13日12时02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荷鲁斯2号遥感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新华社发(中科院供图)  遥感卫星在生态环境治理、基本农田保护、森林防火抢险、地震救灾等方面“大显身手”。
2023-06-01 09:50
题:透视科普“网红”现象:教授、院士纷纷“破圈”,吸引百万粉丝……科普“网红”李永乐表示,应进一步健全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切实增强科普工作者的职业荣誉感,激励更多青年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普事业。
2023-05-31 16:34
这是中国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首艘载人飞船的交会对接任务,也是空间站三舱在“T”字构型下实施的首次径向交会对接任务。相较于神舟十三号、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实施的径向交会对接任务,此次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的交会对接有着不一样的难度——
2023-05-31 10:43
据英国《每日邮报》网站报道,来自美国和英国的8位人工智能(AI)专家就这项技术在未来10年将如何改变人们生活进行了预测。这些专家表示,到2030年,AI可以照顾老人、制作电影、授课、提升经济、帮助解决能源危机等。
2023-05-31 10:36
2023中关村论坛重大科技成果专场发布会30日举行。“夸父一号”卫星在轨获得国际一流太阳硬X射线图像等系列成果、通用视觉大模型SegGPT、30微米厚度柔性可折叠玻璃、钠离子电池、新一代人造太阳等20项重大科技成果正式发布。
2023-05-31 10:35
近年来,我国锚定科技强国建设和科技自立自强,在科技创新领域不断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与协同性,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2023-05-31 10:34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
2023-05-31 10:28
对话》杂志报道称,地震气枪产生的声音会导致附近动物永久性听力丧失、组织损伤甚至死亡。海军声呐的使用还与加勒比海、欧洲和东亚的几种鲸鱼大规模搁浅有关。
2023-05-30 10:24
通过产业化运作,培育或支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上市种业企业,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为国家种业振兴贡献力量。
2023-05-30 10:23
在29日召开的2023中关村论坛“第三极环境与地球系统科学”论坛上,第二次青藏科考队队长姚檀栋院士表示,第二次青藏科考启动6年来,科考队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取得了十大重要进展。
2023-05-30 10:18
2023中关村论坛上,北京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的新突破集中亮相,城市超级算力中心、自动驾驶等方面的阶段性成果受到各方高度关注。
2023-05-30 10:14
要规范科技类校外培训,严格竞赛活动管理,统筹拔尖创新人才项目,推进中高考内容改革,实施家庭科学教育,开展科学教育研究。
2023-05-30 10:12
记者29日从教育部获悉,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
2023-05-29 19:41
最初,研究人员考虑了糖皮质激素直接作用于免疫细胞的可能,即免疫细胞通过释放引起炎症的分子作出反应。
2023-05-29 10:17
云手机通过在云端虚拟出手机操作系统,将本地的存储、计算、渲染全部迁移到云上,操作系统以及各种应用均运行在云端,以实现硬件与性能的解耦。科技日报记者从北京移动了解到,相比实体手机,中国移动云手机有4个方面的提升。
2023-05-29 10:16
1985年,我硕士研究生毕业,被分配到长沙矿山研究院工作。经过4年不懈努力,2003年,我主持研发的我国首台深海浅层岩芯取样钻机问世,中国人终于用自己的深海钻机,在太平洋洋底打出了第一个孔。
2023-05-29 10:0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