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强化科普多元服务功能 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强化科普多元服务功能 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3-03-23 05:05

  【自立自强·大家谈】

  作者:袁汝兵 周忠和(分别系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科技智库中心副主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树立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党的二十大报告将科普作为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举措,强调“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这一系列重要论述为加强新时期科普工作指明了方向。

  科普是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等活动的综合,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一翼。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普事业蓬勃发展,公民科学素质快速提升,全方位、立体化的科普工作机制不断完善,科普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价值得到社会广泛认同。与此同时,当今科普越来越呈现出理念、手段、方式、机制的新变化,科学普及、科学传播、科学教育等与科技创新、科学实践交融发展的态势越发明显,人们对科普的需求也日趋前沿化、精细化、分众化。

  面对时代之变、人民之需,新时代的科普需要摒弃就科普论科普的惯性思维和路径依赖,以更高的站位、更新的理念、更宽的视野,全面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文明建设等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环节,着力实现《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要求的“服务人的全面发展、服务创新发展、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服务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面功能,加快构建大科普发展格局,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中作出更大贡献。

  强化科普服务人的全面发展。不论是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维还是科学精神都可以深入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促进人的素质整体提升,助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快速提升,2020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10.56%,较2010年的3.27%增长了2.23倍。近年来,作为科普重点的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激发青少年科学兴趣、引导公民树立科学精神,都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重要依托。党的二十大提出要“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科普作为终身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抓科普就是抓终身学习,抓科学素质建设就是服务人的全面发展。

  强化科普服务创新发展。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两者具有天然的内在联系。强化科普服务创新发展要着重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要积极发挥科技创新对科普的引领作用,以科研人员、科技工作者等“关键少数”为依托,基于其科技创新过程开展科学精神引领,普及最新、前沿科技知识,提升公民科学精神海拔的新高度。第二,要强化发挥科普培育创新文化的功能,积极弘扬科学和科学家精神,树立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第三,要强化“大科普”“融科普”理念,增进科普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以科普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科普全面融入国家和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促进科普与创新发展深度融合。

  强化科普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科普法修订为契机,建立科技创新领域舆论引导机制,强化科普舆论阵地建设和监管,坚决破除迷信思想,打击假借科技科普之名进行的诋毁抹黑和思想侵蚀活动。积极整治网络中欺骗群众、扰乱社会、影响稳定的行为,持续推进科学辟谣平台建设,维护清朗网络空间。总结推广新冠疫情防控科普经验,探索形成应急科普弘扬科学精神、稳定社会情绪、助力社会治理的长效机制。融合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点、文化活动中心、老年活动中心、农家书屋、科普场馆等阵地建设,打造“文明实践+党群服务+社会治理”综合体,创建公民科学实践应用场景,促进科普与社会治理事业深度融合。

  强化科普服务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影响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全球性问题日益突出。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国际交流中突出科普主题,对增强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科技成果共享、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义重大;在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逆全球化思潮抬头的背景下价值更加凸显。持续实施科普领域国际交流合作,推动公众科学素质国际组织和国际标准建设,推动优质科普资源和科技成果共建共享。聚焦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人类健康、气候变化等人类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共同挑战,持续深化国际交流合作,促进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服务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

  《光明日报》( 2023年03月23日 16版)

[ 责编:田媛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欢乐庆“六一”

  • 中国女排取得世界女排联赛"开门红"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农业农村部近日印发紧急通知,要求相关省份科学应对“烂场雨”天气,抢时抓好小麦抢收和烘干晾晒。对小麦繁种田,要登记品种、面积、农户,确保种子质量安全,坚决防止不合格种子流入市场,给秋播小麦生产造成安全隐患。
2023-06-01 10:34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新时代中国儿童应该是有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懂感恩、懂友善,敢创新、敢奋斗,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儿童。希望同学们立志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而读书,不负家长期望,不负党和人民期待
2023-06-01 10:16
202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31日启动,本次增选名额共79名。其中,数学物理学部13名,化学部12名,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14名,地学部12名,信息技术科学部9名,技术科学部13名,特别推荐领域6名。
2023-06-01 10:15
航天科技集团八院805所设计研制的对接机构,为航天员进入空间站搭建了一条安全可靠的“太空廊桥”。
2023-06-01 09:52
2023年3月13日12时02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荷鲁斯2号遥感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新华社发(中科院供图)  遥感卫星在生态环境治理、基本农田保护、森林防火抢险、地震救灾等方面“大显身手”。
2023-06-01 09:50
题:透视科普“网红”现象:教授、院士纷纷“破圈”,吸引百万粉丝……科普“网红”李永乐表示,应进一步健全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切实增强科普工作者的职业荣誉感,激励更多青年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普事业。
2023-05-31 16:34
这是中国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首艘载人飞船的交会对接任务,也是空间站三舱在“T”字构型下实施的首次径向交会对接任务。相较于神舟十三号、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实施的径向交会对接任务,此次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的交会对接有着不一样的难度——
2023-05-31 10:43
据英国《每日邮报》网站报道,来自美国和英国的8位人工智能(AI)专家就这项技术在未来10年将如何改变人们生活进行了预测。这些专家表示,到2030年,AI可以照顾老人、制作电影、授课、提升经济、帮助解决能源危机等。
2023-05-31 10:36
2023中关村论坛重大科技成果专场发布会30日举行。“夸父一号”卫星在轨获得国际一流太阳硬X射线图像等系列成果、通用视觉大模型SegGPT、30微米厚度柔性可折叠玻璃、钠离子电池、新一代人造太阳等20项重大科技成果正式发布。
2023-05-31 10:35
近年来,我国锚定科技强国建设和科技自立自强,在科技创新领域不断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与协同性,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2023-05-31 10:34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
2023-05-31 10:28
对话》杂志报道称,地震气枪产生的声音会导致附近动物永久性听力丧失、组织损伤甚至死亡。海军声呐的使用还与加勒比海、欧洲和东亚的几种鲸鱼大规模搁浅有关。
2023-05-30 10:24
通过产业化运作,培育或支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上市种业企业,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为国家种业振兴贡献力量。
2023-05-30 10:23
在29日召开的2023中关村论坛“第三极环境与地球系统科学”论坛上,第二次青藏科考队队长姚檀栋院士表示,第二次青藏科考启动6年来,科考队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取得了十大重要进展。
2023-05-30 10:18
2023中关村论坛上,北京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的新突破集中亮相,城市超级算力中心、自动驾驶等方面的阶段性成果受到各方高度关注。
2023-05-30 10:14
要规范科技类校外培训,严格竞赛活动管理,统筹拔尖创新人才项目,推进中高考内容改革,实施家庭科学教育,开展科学教育研究。
2023-05-30 10:12
记者29日从教育部获悉,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
2023-05-29 19:41
最初,研究人员考虑了糖皮质激素直接作用于免疫细胞的可能,即免疫细胞通过释放引起炎症的分子作出反应。
2023-05-29 10:17
云手机通过在云端虚拟出手机操作系统,将本地的存储、计算、渲染全部迁移到云上,操作系统以及各种应用均运行在云端,以实现硬件与性能的解耦。科技日报记者从北京移动了解到,相比实体手机,中国移动云手机有4个方面的提升。
2023-05-29 10:16
1985年,我硕士研究生毕业,被分配到长沙矿山研究院工作。经过4年不懈努力,2003年,我主持研发的我国首台深海浅层岩芯取样钻机问世,中国人终于用自己的深海钻机,在太平洋洋底打出了第一个孔。
2023-05-29 10:0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