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18世纪英国医学界的博物学探索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18世纪英国医学界的博物学探索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3-08-21 04:50

  作者:毛利霞(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

  博物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学科之一,关注人类对自然的观察、认知和利用。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被英国人罗伯特·赫胥黎誉为“第一位伟大的博物学家”。走过中世纪的沉寂,博物学在文艺复兴重拾对自然的兴趣中迎来“新生”。及至18世纪,博物学在西方成为一门真正的自然学科,涌现出以瑞典的卡尔·冯·林奈、法国的布封、英国的约瑟夫·班克斯为代表的博物学家。他们以“发现、描述、分类和理解整个生物体”为旨归,展现博物学的包罗万象和独特魅力。在18世纪博物学大厦的筑就中,英国医学界也添砖加瓦,成为不可忽视的参与群体。无论是皇家医生,还是开宗立派的名医,抑或训练有素的普通医生,在攀登医学高峰之际,均热衷于博物学研究,绽放出不亚于医学成就的风采。

18世纪英国医学界的博物学探索

切尔西药用植物园  资料图片

  活跃于18世纪上半叶的汉斯·斯隆爵士是皇家医生兼博物学家的代表。他是安妮女王和乔治一世的皇家医生,继艾萨克·牛顿之后担任英国皇家学会主席,也是公认的收藏家和博物学家,收入赫胥黎所著《伟大的博物学家》名录。

  斯隆的博物学探索并非一时兴起,而是自始至终的热爱。他自幼喜爱观察大自然,青少年学医之余不忘学习博物学知识。斯隆远赴西印度群岛观察、记录、收集和整理自然万象,令博物学家约翰·格雷赞叹:“我又一次由衷地钦佩你的勤奋,你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收集如此多的物种,不仅收集,还如此准确地观察和描述它们。”斯隆所著《牙买加博物志》一书即是这一论断的最好注脚。此外,斯隆还加入植物学俱乐部,定期与同行交换新植物物种的信息和标本。多年累积之下,斯隆的收藏来自当时已知世界的各个角落,品类繁多,以植物标本为主,整理成365卷干燥植物标本集,为瑞典博物学家林奈描述和命名新植物物种提供了依据。如今,斯隆的毕生所藏完好无损地保存在大英博物馆和自然博物馆,为热爱博物学的人们留下了宝贵财富。

  1798年,格洛斯特郡的乡村医生爱德华·詹纳公开牛痘接种预防天花的功效,拉开人类征服天花的序幕,以此跻身“名医”之列。其实,詹纳的博物学成就早于医学发现,并为医学发现提供了灵感。

  詹纳是博物学界公认的杜鹃巢寄生的发现者。杜鹃是欧洲的常见鸟类,多栖息在热带和温带地区。历经14年孜孜不倦的观察记录,1788年3月13日,39岁的詹纳发表《杜鹃的博物学考察》一文,论述杜鹃的巢寄生习性及其成因。他发现,每年春夏之际,杜鹃雌鸟并不筑巢,而是在树篱麻雀等鸟类的巢穴产蛋。詹纳从生理构造解释杜鹃巢寄生的原因在于外形小而胃大,有4个胃的杜鹃在进食后大腹便便,难以胜任筑巢和育雏等职责,不得不在借巢产蛋后逃离。这篇论文掀开了鸟类巢寄生现象的一角,成为詹纳被皇家学会接纳的敲门砖。

  詹纳的博物学之旅是在其医学导师约翰·亨特的引领之下开启并有序推进的。亨特是国王乔治三世的皇家医生,以“外科之父”的成就位列“名医”之林。同时他也是皇家学会会员和一位优秀的博物学家,与知名博物学家约瑟夫·班克斯等人私交甚笃。亨特还参与创建一个没有正式名称的博物学组织并担任主席,吸纳班克斯等人为会员,每周会面探讨博物学问题。亨特创办的《植物杂志》至今仍在刊行,毕生所藏存放在以其姓氏命名的亨特博物馆,惠泽后人。

  詹纳跟随亨特学习外科期间,恰逢班克斯结束全球探险返回英国,带回大量的异域动植物标本和物种,邀请亨特参与新物种的分类和编目。分身乏术的亨特推荐了詹纳,由此詹纳与博物学结下不解之缘。发自内心喜爱博物学的詹纳还开拓了博物学研究领域,接受友人寄来的100份昆虫标本,搜集许多鱼卵石和青石灰岩的标本,论述对狗和狐狸的观察,在地质学的萌芽期探究矿物质组成以及有机残余物。正是在经年累月的博物学观察中,詹纳发现养牛场女工对天花免疫的奥秘——感染牛痘,此后致力于天花牛痘接种实践,一度无暇顾及博物学。詹纳在晚年继续其念念不忘的鸟类冬眠和迁徙研究。他认为,鸟儿迁徙并不是气候变化或食物不足的结果,而是由生殖器官的变化、气候的差异和孵化育雏的要求等决定的,并总结出如何从鸟类外表的变化区分冬眠和迁徙。

  训练有素的普通医生也为博物学贡献良多。约翰·莱瑟姆医生也师从约翰·亨特学医,与詹纳一样偏爱研究鸟类,出版4卷本《鸟类简介》。皇家内科医学院的图书管理员乔治·爱德华兹与林奈书信往来频繁,历时8年创作图文并茂的4卷本《鸟类志》,后出版《博物学拾遗》,名满欧洲博物学界。早年学医的詹姆斯·爱德华·史密斯更是从医学完全转向博物学。在爱丁堡医学院学医时,他召集志同道合者组建“博物学调查协会”,后更名为“爱丁堡博物学协会”,致力于博物学知识的交流。1778年林奈去世后,他买下林奈的博物学收藏和藏书,运回英国,10年后在伦敦组建林奈学会,成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博物学组织。 

  皇家医生、名医和普通医生纷纷致力于博物学研究,构成一种社会现象。18世纪英国的医学界为何钟情于博物学?笔者以为,这是医学研究需要和特定时代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文艺复兴以降,医学与巫术的分离促使医学界更注重医学实验和自然观察,注重对自然尤其是植物的观察成为医学界结缘博物学的起点。采集植物、探究植物的分布、辨别并研究植物的药用价值是学医和从医的必备技能,而植物志是寻找药用植物的指南、药剂师和医生的重要参考书。由此一来,医学界从医学需要出发关注植物的收集、命名和分类,从而推动了医学与植物学的共同发展,成立于1673年的切尔西药用植物园即是如此。至18世纪,医学界的研究兴趣也从植物学逐渐拓展至动物学、地质学等博物学分支。

  就时代因素而言,肇始于17世纪的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强调科学和理性的作用,为科学创新和思想解放提供了沃土,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不断攀登高峰,博物学也同样迎来了春天。多样的自然景致,奇异的花鸟鱼虫激发人们的好奇心,研究奇妙的自然成为一种受人尊敬的甚至时髦的活动,掀起一股博物学热。英国史学家基思·托马斯在《人类与自然世界》中认为,“越来越多的贵族、牧师与女士加入,使业余博物学研究成为18世纪中产阶级最典型的娱乐方式之一”。1785年,查尔斯·达尔文的祖父伊拉斯谟·达尔文和几位邻居创立“利奇菲尔德博物学协会”;1798年,乡绅吉尔伯特·怀特在《塞尔伯恩博物志》一书中展现家乡的自然风物和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人是自然世界不可分割的要素,探索自然的乐趣一旦萌芽,对博物学的兴趣就难以遏制甚至矢志不渝,医学人士也不例外。约翰·亨特以未能实现教授博物学的理想为人生一大憾事,詹姆斯·爱德华·史密斯则弃医转向博物学。是博物学抚慰因医学的失意和生活的磨砺而身心俱疲的詹纳,为其灰色的晚年生活平添几缕亮色。这表明,博物学还充当了人类的精神慰藉所,让人类在探究自然的魅力中发现或找回生活的乐趣。

  总之,医学界在医学研究的需要、科学的探索欲、自然兴趣的觉醒等多重因素促动下,积极探索自然的奥秘,成为推动英国博物学专业化的重要群体。18世纪英国医学界钟情博物学是时代印记与个人旨趣的互动与投射,其影响不容忽视。然而,除汉斯·斯隆被赫胥黎称为“伟大的博物学家”外,18世纪英国医学界的博物学之旅尚未引起史学界和博物学界的充分重视。发现并肯定他们的博物学贡献,不仅有助于探究医学与博物学的互动关系,为探讨博物学的兴起提供新视角,同时也为思考人和自然的紧密联系提供历史镜鉴。

  《光明日报》(2023年08月21日 14版)

[ 责编:李昱莹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人民子弟兵帮助受灾群众尽快重建家园

  • “蛇”相关馆藏文物亮相三峡博物馆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近日,深空产业协同创新联盟成立大会暨第一届深空产业论坛在安徽合肥高新区举办,标志着深空探测产业化进程迈出坚实一步。此次活动的举办,也是合肥高新区着力发展未来产业的生动注脚。
2025-01-14 10:03
2025年,人工智能究竟将如何发展?哪些领域会诞生新的消费场景?我们又可以如何拥抱变化?
2025-01-14 09:56
为进一步加大对创新药的支持力度,国家医保局将研究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包括拓宽创新药支付渠道、探索建立丙类药品目录等。
2025-01-14 09:42
13日从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获悉,我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施以来,该局联合湖北省人民政府开展鄂西北竹山—竹溪地区庙垭超大型铌-稀土矿综合利用技术攻关,成功攻克铌资源高效利用关键核心技术,将盘活铌资源92.9万吨,实现庙垭超大型铌-稀土矿床的经济利用。
2025-01-14 09:41
捷龙三号运载火箭是一型四级固体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抓总研制,主要是为针对商业航天发射任务而研制,它可以兼顾海上和陆上发射。
2025-01-14 09:39
国产化“中农科·龙腾”饲料配方工业软件近日在北京发布。饲料研究所研发团队利用长期积累的科研成果,研发出饲料原料加工特性数据库、水产饲料营养数据库和反刍动物饲料营养数据库。
2025-01-13 09:40
业内人士提醒,开窗通风换气是最简单且经济的方法,通过增加室外的新鲜空气量,将含有甲醛的空气排到室外,可以快速降低室内甲醛浓度。
2025-01-13 09:1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发展,积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壮大智能产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随着技术不断成熟与应用场景不断拓展,我国人工智能正朝着深度融合与创新驱动的方向稳步前进,为全球智能经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2025-01-13 09:39
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力量。为发挥投资引领带动作用,将加力推进中央预算内投资,条块结合深入实施数字化转型工程,加快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
2025-01-13 09:21
不只是青年骨干,学术荣誉体系设计了从讲席教授、杰出讲席教授、资深讲席教授到荣誉讲席教授的荣誉晋升和激励机制,让有所成就的科技人才不甘于躺在“功劳簿”上。
2025-01-13 09:13
发布和定期更新全面、准确、透明的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数据库,是建立统一、规范碳排放核算体系的重要基础。
2025-01-13 09:12
国家癌症中心研究团队通过对全球胃癌流行病学进行系统分析,发现早发性胃癌呈上升趋势,年轻人群的患病风险日益增加。这一疾病模式的转变对全球胃癌防控策略提出了新挑战。
2025-01-10 09:25
9日,记者从中北大学获悉,该校孙友谊教授团队利用胶体化学体积排斥作用,并结合二维片状纳米材料剥离新方法,实现了石墨烯高效宏量制备。相关成果日前发表在《自然·通讯》上。
2025-01-10 09:21
2024年,气象部门共建成27个国家气候观象台和8个国家大气本底站,实现气候关键区全覆盖;累计建成7.6万余个地面自动气象观测站,实现全国乡镇全覆盖,地面站网布局不断优化。
2025-01-10 09:15
天津大学教授胡文平、王雨、吴煌与诺贝尔奖得主詹姆斯·弗雷泽·司徒塔特教授合作撰写的论文《动态超分子扭棱立方体》1月9日在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文章介绍了他们在光电功能的手性阿基米德多面体的构筑上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
2025-01-10 09:14
9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教授陈春飞携手长江大学教授刘勇胜、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教授斯蒂芬·福利等科学家,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
2025-01-10 09:13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医用光谱质谱研究团队发展多培养基方法,研究并获得了肺癌细胞可重复的特征挥发性有机物,有望用于肺癌闻诊新技术开发。
2025-01-09 10:19
大模型通常具有高度的通用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已经在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和语音识别等众多领域大放异彩。
2025-01-09 10:10
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推动下,该局联合各省地勘单位和矿业企业,于全国范围内展开找矿集中攻坚行动,在四川、新疆、青海、江西、内蒙古等地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锂辉石型、盐湖型、锂云母型锂矿新增资源量均超千万吨,使我国锂矿储量全球占比从6%提升至16.5%,排名从世界第六位跃升至第二位。
2025-01-09 03:10
《自然》1月9日发表的一项研究评估了淡水动物群的灭绝风险,涵盖了2.3万多个物种,发现被研究物种中约24%面临灭绝风险。
2025-01-09 09:5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