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1月14日,第六届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暨学术研讨会开幕式在国家科技传播中心举行。本届展览由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清华大学、中国科技馆共同主办,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与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承办。展览以“平行时空——体验·包容·探索”为主题,汇聚了来自全球知名艺术家、科学家、工程师和设计师的近百件作品,以交互、光影、沉浸、绘画、装置等形式,展现艺术与科学交融的无限可能。
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王进展,清华大学副校长彭刚,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教授王玉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主任马赛,荷兰艺术家桑德尔-赫尔曼-扬-范米尔(Sander Herman Jan van Mil),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教授费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赵超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王进展指出,科学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将是21世纪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主流。本次展览所在地国家科技传播中心,坐落在具有七百多年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北京城市中轴线北端,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倾力打造的崭新殿堂。“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在这里举办,表明了我们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真诚态度,昭示着我们发展科学、弘扬艺术的美好愿景。中国科协愿意与世界各国的科学家和艺术家共同努力,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融合,促进人类文明协调发展,让科学之光与艺术之花交相辉映。
彭刚表示,希望通过艺术与科学的融合创新,让我们能够从更多的角度理解科学、欣赏艺术、认识世界,更好地回应时代关切与社会需求,推动人类文明向着真善美的和谐统一不断进步。
马赛表示,本次展览不仅是一个展示艺术与科学先进成果的平台,更是一个促进跨学科交流、合作与思考的平台,帮助不同领域的专家和学者能够共同探讨艺术与科学的发展趋势和创新方向,激发更多的创新思维和跨界合作,激发我们对未来的无限想象和期待。
王玉明认为,科学技术是逻辑思维,文学艺术是形象思维,两者尽管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在本质上都是追求真善美。他援引钱学森院士的话强调,“科研离不开文学艺术常有的‘灵感思维’和‘顿悟思维’”。他以物理学大师杨振宁的“物理之美”,数学大师丘成桐的“数学之美”,文理工大师顾毓琇的“文理工之美”,建筑大师吴良镛的“工程之美”,诗词国学大师叶嘉莹的“诗词之美”为例,阐释了清华大学中西融会、古今贯通、文理渗透的优良传统,寄语新一代的艺术家和科学工作者精进互通、共创未来。
桑德尔-赫尔曼-扬-范米尔表示,我们身体中的每一个分子和原子都来自地球母亲,自诞生以来,人类一直在寻找生命的意义和生命产生的力量。他认为这种力量是抽象的、超验的,随着生命和技术的进步,生命体开始用技术来解释自己:生命从哪里开始,又在哪里结束?科技是否也孕育着生命?这些追问都引发我们对艺术与科学及生命关系的沉思。
费俊分享了参展作品《生命花园》的创作理念。这件作品回应了 “生命的密码”这一单元主题,探索以东方的五行观念结合数字生产艺术来揭示生命的密码,由个体生命数据所生成的独特的五行生命体共同构成了一座不断生长和变化的生命花园。
执行策展人赵超主要介绍了本届展览的组织情况和主题策划思路。他表示,科学界提出“平行时空”的假说,也在人文艺术领域激起热议。本次展览汇集的作品结合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科学、人工智能、材料科学等新科技的应用,借助新媒体艺术、交互设计、实验装置、工业设计、建筑设计、时尚设计、绘画雕塑等多元的艺术表达形式,探索艺术与科技融合的发展趋势,界定跨学科协同创新的共性知识范式。
开幕式结束后,与会人员参观了第六届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到3月初,届时将举行高水平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优秀作品评选颁奖等活动。(宋雅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