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陈达院士:大漠孤烟里的“蘑菇云斗士”(上)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陈达院士:大漠孤烟里的“蘑菇云斗士”(上)
学校几次动员他留校任教,陈达还是选择了大西北。
http://recordcdn.quklive.com/upload/vod/user1587016609771948/1708567611190163/origin.mp3

陈达院士:大漠孤烟里的“蘑菇云斗士”(上)

来源:光明网 2024-02-22 10:08

  【编者按】听科学家声音、读科学家故事、悟科学家精神,光明网科普事业部推出科学文化音频栏目——《科学留声机》,本期节目为您讲述一位大漠孤烟里的“蘑菇云斗士”,让我们一起听听中国核科学与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陈达的故事。

  “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两,一,起爆!”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一朵耀眼的蘑菇云,在罗布泊的沙漠中腾空升起,“东方巨响”震惊了世界,中国首次核试验成功了。为了中国的核事业,陈达院士在戈壁滩奋斗了30年。

  1963年,陈达从清华大学毕业,分配工作可以填写五个志愿,他只填了三个,都是到边远地区去。学校几次动员他留校任教,陈达还是选择了大西北。

  “我学的是核科学,就应该到搞核研究的地方去,边远不边远,无所谓。我完全是国家培养出来的,我不去最艰苦的地方,谁去?”

  就这样,26岁的陈达毅然离开了北京,一头扎进地处戈壁荒漠的核试验基地。这一去,就是30年。从风华正茂到两鬓斑白,陈达用青春回报祖国的培养,建立和完善了“核爆诊断学”。陈达院士:大漠孤烟里的“蘑菇云斗士”(上)1964年,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4个月前,陈达随队抵达茫茫戈壁滩。戈壁滩天气恶劣,昼夜温差大,白天地表温度有时超过72℃,“穿着胶鞋都烫脚,每个人都鼻子出血,嘴唇干裂”,到了夜里,狂风能把帐篷刮起来。而且物资也很匮乏,6个人挤在一顶小帐篷里,喝的河水微量元素超标,很容易拉肚子,主食是玉米糊糊和窝窝头,蔬菜基本就是萝卜、白菜,还有发芽的土豆。

陈达院士:大漠孤烟里的“蘑菇云斗士”(上)

陈达院士与朱光亚

  选择了这份事业,就注定要放弃安逸的个人生活。

  “半个月根本不回家,就在实验室。晚上就睡两三个小时,水龙头冲一冲,就赶快下去做实验。”陈达说。

  核试爆之后,人们最关心的是爆炸威力有多大。要判断原子弹的爆炸威力,有一个专门的学科,叫“核爆诊断学”。陈达要做的,就是“核爆诊断”,简单来说,就是采集原子弹爆炸后的核反应产物,对它进行分析。

  “我的任务主要是取样,一个爆炸以后,我装了什么东西,剩了什么东西,变了哪些东西,我把每一个都要找出来。”

  空中取样相比地面取样要复杂很多,必须在蘑菇云腾空之后,在极短的时间内,对空中颗粒进行不同层面的采样。核试验烟云还在翻腾的时候,陈达和同事们就得穿上厚重的防化服,登上卡车,冲到前线取样。

  分离样本中的不同粒子,又是一项很大的挑战。经过数十年的努力,陈达提出了“严重分凝条件下裂变威力诊断方法”,攻克了这个关键性技术难题。

陈达院士:大漠孤烟里的“蘑菇云斗士”(上)

陈达院士与同事们探讨问题

  陈达说:“每项都要做到非常非常细,有的测量误差要精确到千分之一,经过几年努力,我们的氢弹测量误差和国际上差不多。”

  回首30年寂寞、艰苦甚至危险的生活,陈达说:“我终生无悔,能为国家、为人民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把我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国家的国防事业上,我就心满意足了”

 

监 制

战  钊

策 划

焦子原 林佳欣

编  导

林佳欣 焦子原

播  音

林佳欣

制  作

林佳欣

资料来源

光明日报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微信号

出  品

光明网科普事业部

[ 责编:蔡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