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产学研大家谈】孙其信院士:构建“热机制” 打造“金三角”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产学研大家谈】孙其信院士:构建“热机制” 打造“金三角”

来源:光明网2024-03-20 10:36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中,产学研合作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如何通过产学研合作实现高校、地方政府、企业等实施主体的协同发展?如何通过机制创新深化产学研合作的深度融合?近日,在第十五届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大会期间,光明网记者专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孙其信。

  构建产学研“热机制”,推动科技与产业“深融合”

  孙其信表示,与当前创新驱动发展的需求相比,产学研合作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更为紧迫的要求。高校作为产学研合作的重要一方,应充分发挥在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以及新型人才培养方面的主力军作用。

  当前产学研合作中仍存在着一些共性问题。例如,高校、政府和企业在合作中存在着“冷热不均”的现象,产学研工作在高校考核评价体系中“份量不足”,高校的学科专业与现实市场需求存在一定脱节等。

  “企业是产学研合作的‘需求发起方’,高校要提供强有力的科技和人才支撑。因此,构建一个激发各方活力、实现优势互补的‘热机制’至关重要。”孙其信表示,政府应通过制定相关政策、营造创新环境来发挥引导作用,高校也要更加专注于自己的“主业”,即通过提供产业所需的过硬知识和技术创新,不断为产学研合作注入新的活力。

  机制创新即是挑战,也蕴藏着巨大潜力。近年来,校地共建的产业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成为了地方政府及企业与高校开展合作的热门合作模式。据了解,目前“双一流”高校已在国内各省布局建设了200余个产业研究院。

  孙其信介绍,近五年,中国农业大学先后与全国1000多个县(市、区、旗)及百余家企事业单位开展了合作,并在全国30个省(自治区)布局建设了5个地方产业研究院,围绕当地主要产业进行科技和人才资源的精准对接,迅速将技术创新和人才成果转化为产业发展的动力。

  改革高校机制体制,激发创新活力“强磁场”

  高校作为产学研环节中“学+研”结合的源头,是推动科技与产业融合的关键力量。孙其信认为,高校不仅是人才培养的摇篮,更是众多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策源地。

  如何进一步推动高校在产学研深度融合中的作用?孙其信表示,首先要从意识上突破。“高校参与产学研合作不是可干可不干、早干晚干的问题,而是必须干、且有要干好的使命和职责。”

  其次,高校需要建立鼓励产学研合作的机制,改革高校教师评价体制及人才培养体制,将参与校地、校企等社会服务工作纳入教师职称晋升条件和日常工作量核算体系,建立以社会服务为导向的教师的科研绩效评价和考核机制。

  “评价体系是‘指挥棒’,只有当评价体系真正鼓励产学研合作,才能够释放出大量的创新活力和合作潜力。”孙其信表示,“可以考虑在评价体系中增加对产学研合作成果的权重,降低对单一学术成果的过度依赖,鼓励更多的教师和科研团队积极参与到产学研合作中来。”

  因地制宜谋策略,打造农业产学研“金三角”

  农业具有独特的地域特性,如何因地制宜推进产学研合作,中国农业大学给出了自己答案。

  中国农业大学致力于建立和拓展产学研合作平台,如四川产业研究院、苏州产业研究院、京瓦中心,构建“政府+高校+企业”金三角创新模式。通过地方政府和企业“出题”,教师和研究生“答题”的合作模式,进一步解决过去在学校进行创新时难以找到应用场景的问题。“这些研究院不仅促进了产学研的有机结合,还解决了农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之间长期存在的‘两张皮’问题。”孙其信说。

  科技小院是这一模式的最佳案例。2009年,全国第一个科技小院在河北曲周诞生,“推广科技小院模式,鼓励科研院所、高校专家服务农业农村”——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到“科技小院”一词。截至目前,全国各地已建立科技小院超1200个。

  科技小院是建立在生产一线的集农业科技创新、示范推广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科技服务平台。以研究生与科技人员驻地研究,零距离、零门槛、零时差和零费用服务农户及生产组织。目标是实现作物高产和资源高效,引导农民进行高产高效生产,探索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通过产学研合作的模式,学校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得到了显著提升。过去科研成果转化的比例不到5%,现在这个比例已经提高到了15%。”孙其信表示,这意味着更多的科技成果和专利正在被实时地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为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带来更大的价值。

  (光明网记者 武玥彤 谢芸,《中国科技产业》杂志周烨对本文亦有贡献)

[ 责编:涂子怡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中企承建埃及500兆瓦光伏电站投入运营

  • 北京3条(段)城市轨道交通新线开通试运营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12月12日,《科学》发布编辑团队评选的2024年度十大科学突破,包括长效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预防针剂等10项成果。
2024-12-16 10:14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沈延安课题组通过硫同位素分析,发现燃煤排放产生的颗粒物是华北雾霾的主要物源之一,同时还对欧洲文物、古建筑和雕像表层黑色硫酸盐壳的形成作出了新解释。
2024-12-16 09:54
11月15日晚11时13分,随着长征七号遥九运载火箭的顺利发射,我国首次将果蝇送上空间站,开展科学实验。
2024-12-16 09:52
2024年11月25日,农业农村部审议并原则通过的《关于支持东北地区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若干措施》,为东北地区现代化大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2024-12-16 09:51
受动物大脑处理信息方式的启发,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团队基于尖峰神经网络开发出一种新型导航系统,有助构建出更智能的机器人。
2024-12-16 09:50
陕西首座抽水蓄能电站——国网新源陕西镇安抽水蓄能电站4号机组12日正式投入商业运行,实现陕西电网大型调节电源的新突破。
2024-12-13 04:20
12月12日15时17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远征三号上面级,成功将高速激光钻石星座试验系统发射升空,5颗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4-12-13 04:20
日前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科技创新通过补齐技术短板、拉长优势长板、锻造未来新板,推动产业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2024-12-13 10:21
《自然-医学》12月12日发表年度预测文章,介绍了未来一年可能对医学产生影响的11项临床试验。
2024-12-13 10:16
如果把大脑比作一座繁华的都市,那么每个角落都有一群默默奉献的“人”,共同维持着这座都市的活力与秩序。后来,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深造期间,罗敏敏更是贯彻了跨学科的想法。
2024-12-13 10:15
中成药有着悠久的历史、广泛的应用,在疾病防治、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4-12-12 10:05
近年来,毫米波雷达技术被用于心脏活动监测,展现出非接触、便捷和高精度的优点,但面临“呼吸谱泄漏”这一重大挑战。基于这两个现象,研究团队将心跳特征提取频段从基频转移到高阶谐波频段,从而有效消除了呼吸谐波的干扰,显著提升了监测精度。
2024-12-12 09:46
“化石研究发现,华龙洞人是迄今东亚地区呈现出智人特征最多、年代最早的从古老型人类向智人过渡的古人类。随着更多身体部位的化石不断被发现,30万年前华龙洞“居民”的体貌特征逐渐清晰。
2024-12-12 09:45
加快提升机器人产业总体发展水平的同时,构建产业创新体系、加强产品应用推广等也成为多方发力布局重点。同日,豪森智能(688529)表示,目前已同步开始在人形机器人应用与装备领域进行技术储备,可提供人形机器人、AMR机器人应用集成解决方案,并同步布局人形机器人生产线、测试台。
2024-12-12 09:35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科学家携手,首次观察到一类特殊准粒子——半狄拉克费米子。2008年和2009年,来自法国南巴黎大学和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等机构的科学家,首次从理论上预言了半狄拉克费米子的存在。
2024-12-12 09:31
据新华社电联合国环境规划署12月10日线上公布2024年“地球卫士奖”得主,中国科学家卢琦因助力中国扭转土地退化趋势、减少沙化面积,获得“地球卫士奖”中的“科学与创新奖”。卢琦表示,此次获奖是对中国林草事业特别是治沙科技工作者的高度肯定和激励。
2024-12-11 10:12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李微雪的电脑里有个文件夹,保存了同一论文的329个不同版本。值得一提的是,他们还提出了“强金属-金属作用”原理性判据,即当两种金属间作用强于氧化物中金属自身相互作用时,氧化物载体将包覆金属催化剂。
2024-12-11 10:12
到医院看病,迎面而来的可能是智能机器人;检查结果出来,人工智能迅速给出诊断意见……随着AI技术飞速提升,诊疗应用越来越广。上述由医生团队发起、参与研发的人工智能医学大模型,在上海一家医院已经投入应用,给医生提供辅助。
2024-12-11 10:11
日冕是太阳大气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些对地球空间环境有重大影响的太阳爆发事件,大多起源于日冕中。
2024-12-12 10:16
根据《自然》杂志10日发表的一篇论文,谷歌最新一代量子芯片纠错能力实现突破,即将错误抑制在一个关键阈值以下。美国谷歌研究院此次报告了名为“Willow”的最新一代超导量子处理芯片架构,该芯片能实现低于表面码关键阈值的量子纠错。
2024-12-11 10:1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