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科普|气流颠簸有多危险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科普|气流颠簸有多危险

来源:新华社2024-05-24 12:01

  新华社伦敦5月23日电(记者郭爽)新加坡航空公司21日证实,该公司一架从英国伦敦飞往新加坡的客机在飞行过程中遭遇严重气流颠簸,当天下午紧急降落在泰国曼谷,导致机上一人死亡,多人受伤。经常坐飞机的人应该对飞机颠簸的情况不陌生,但气流颠簸到底有多危险?遭遇气流颠簸时机上乘客如何最大程度保护自己?

  一般来说,飞机在穿越云层或碰到强大气流时,会出现颠簸。颠簸能够移动飞机并引起飞行高度的突然变化。大多数颠簸发生在有上升和下降气流的云中,其中大部分颠簸相当温和,但在积雨云等一些较庞大的云体中,空气的混乱运动可能会导致中度甚至严重的颠簸。

  还有另一种类型的颠簸被称为“晴空颠簸”,它发生在急流周围。急流是一条快速流动的空气“河”,通常出现在约12千米至18千米高度范围内。急流中的空气和周围的空气之间可能产生每小时160公里的速度差,从而导致晴空颠簸。它的发生没有明显的天气现象相伴,颠簸区与无颠簸区没有明显边界, 因而难以被飞行员察觉。

  “我们将会感受到更加颠簸的天空,我认为这可能会成为一个相当全球性的现象。”英国雷丁大学气象科学家保罗·威廉姆斯日前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我们现在有强有力的证据表明,由于气候变化,颠簸正在显著增加。”

  威廉姆斯说:“我们的最新预测表明,如果气候继续像我们预期的那样变化,未来几十年急流中的严重颠簸将增加一倍或两倍。”

  威廉姆斯解释说,在各种颠簸中,晴空颠簸更难应对,因为它不会出现在驾驶舱的气象雷达上,因此预警更少。

  威廉姆斯领导的雷丁大学研究团队统计了1979年至2020年间多条航线的飞行状况,发现通常较为繁忙的一条北大西洋上空航线出现严重晴空颠簸的频率在这些年间增加55%。从地域上看,美国和北大西洋上空航线的晴空颠簸数量增幅最大。欧洲、中东和南大西洋航线上的晴空颠簸也明显增加。

  尽管如此,在商用飞机内因晴空颠簸造成死亡实属罕见。威廉姆斯说,上一次晴空颠簸导致的死亡事件发生在1997年12月,当时一架美国联合航空公司的波音747客机遭遇晴空颠簸,导致机上一人死亡。在发生这起事故后,“其他形式的颠簸也曾导致过死亡事件,但据我所知,2009年后没有发生过商用飞机内因颠簸造成的死亡事件”。

  “考虑到全球范围内飞行的商业航班数量,可以说颠簸导致死亡的情况极其罕见。”英国研究颠簸的专家马克·普罗瑟说,“颠簸始终是飞行的特征。这是大气的自然特征,乘坐飞机可能遇到强烈颠簸,但引发死亡的风险仍然极小。”

  据英国克兰菲尔德大学航空与环境学副教授格拉顿介绍,飞机的设计初衷是承受颠簸可能给它们带来的最坏影响,因此颠簸“不太可能”摧毁一架飞机。然而,颠簸对飞机没有任何好处,这就是为什么飞行员试图避开它或放慢飞行速度,并打开安全带标志,提醒乘客系上安全带。

  在谈到乘客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降低风险时,普罗瑟指出,“系好安全带显然会安全得多,如果你特别担心这类事情,那么最好尽量在乘坐飞机时全程系好安全带,而不仅仅是在飞机起飞或降落时。”

  “有时颠簸可能突然到来。通常情况下,在遇到颠簸时,机组人员会提示每个人系好安全带,希望人们能遵循这个建议。在遇到一些更强烈的颠簸时,飞行员会尝试降低或增加高度来避开这片天空。”普罗瑟说。

[ 责编:战钊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夕发朝至!京港、沪港间开行高铁动卧列车

  • 乌鲁木齐:“游牧文化旅游节”开启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讲席教授柴继杰团队及合作者揭示了植物中NLR蛋白的寡聚促进自抑制机制及六磷酸肌醇、五磷酸肌醇在植物免疫信号中的新角色,发现了此前未被发现的一类NLR介导植物免疫的独特机制。
2024-06-14 10:01
在地球漫长的历史中,最严重的生物灭绝事件发生在距今约2.52亿年的二叠纪—三叠纪之交。这项研究不仅加深了人们对古生物形态演化的理解,也为科学家评估现代生物多样性面临的灭绝风险提供了科学依据。
2024-06-14 09:49
如今,观展已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博物馆的内涵和形式也愈发丰富。尤其是随着数字技术在展览服务中的应用更加成熟,“智慧博物馆”建设成为当前我国博物馆发展的新趋势。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手段广泛应用于展陈过程中,让文物“活”了起来。
2024-06-14 09:45
记者13日从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获悉,当前夏粮已进入收购旺季,收购工作正由南向北陆续展开。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粮食储备司副司长唐成介绍,从各地看,新季小麦产量有所增加,质量普遍好于去年。
2024-06-14 09:38
此次手术在罗马和北京两地同时展开,跨越直线距离近8100公里、双向通信距离超过2万公里,向世界展示了我国泌尿外科和远程外科的尖端技术。手术中,张旭在罗马操作一台我国自主研发的远程手术机器人。
2024-06-14 09:37
针对近期持续高温干旱对农业生产造成的不利影响,农业农村部在前期发布预警信息的基础上,于6月11日对河北、山西、江苏、安徽、山东、河南、陕西等省启动农业重大自然灾害四级应急响应。
2024-06-13 10:12
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获悉,近日,该所水稻优异种质资源创新利用创新团队与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合作,首次组装了普通野生稻单倍型无间隙染色体基因组。
2024-06-13 10:11
日前,农业农村部发布品种审定公告,第五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根据种子法、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有关规定,严格审核把关,审定通过了135个小麦新品种。
2024-06-13 09:34
6月13日,无人机在黑龙江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友谊分公司第五管理区一水田地块执行巡田作业任务,用于查看水稻苗情(无人机照片)。
2024-06-14 09:49
6月的山东港口青岛港,“氢”风拂面,“绿”意正浓。近年来,山东港口青岛港积极探索氢能在港口的多场景应用,统筹推进氢能“制、储、运、加、用”全链条发展,为全场景氢能港口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2024-06-13 09:17
近年来,在科技加持下,古老的布达拉宫焕发出新机与活力:轻轻点击一下鼠标,从三维模型到壁画细节都可以一览无遗;近800个结构传感器近10年间记录下逾千万组数据;超过1500个探测设备、近9公里的感温光纤,感知着这座古老建筑的实时状态……
2024-06-13 09:16
记者12日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以下简称“航空工业”)获悉,由航空工业自主研发的HH-100航空商用无人运输系统验证机,在西安蓝田通用机场完成首飞。HH-100航空商用无人运输系统是航空工业主动布局无人机产业、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而全新研发的重点机型。
2024-06-13 09:14
渤海湾畔的“滨城”寨上,风光旖旎、碧波万顷,长达14.8公里的海岸线勾勒出一幅壮丽的画卷。
2024-06-12 09:37
“太阳能-热泵智耦互补粮食烘储系统”“储粮害虫智慧监测系统”……近日,南京财经大学多项粮食科技成果亮相全国绿色粮食仓储工作现场推进会,相关成果在全国200余个粮食企业(库)推广应用,并获得中国粮油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2024-06-12 09:37
这项成果首次揭示了在海马体外的内侧前额叶皮层中存在一类编码环境边界的特异性神经元,也被称为边界细胞,研究成果或有助于找到通往记忆与学习闸门的“钥匙”。
2024-06-12 09:32
记者11日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获悉: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四批预备航天员选拔工作日前结束,共有10名预备航天员最终入选,包括8名航天驾驶员和2名载荷专家(香港地区、澳门地区各1名载荷专家)。
2024-06-12 09:25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张立福,在解读高光谱分析技术为珍贵文物进行三维“留影”的最新进展时说:“光谱是辨别物质的‘指纹’。前不久,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运用三维技术,首次根据出土头骨,复原出一尊男性红山先人的容貌。
2024-06-12 09:19
1966年12月的一天,罗布泊,一朵巨大的白色蘑菇云腾空而起,我国首次氢弹原理试验爆炸成功。
2024-06-12 09:17
苹果公司10日在2024年全球开发者大会上推出个人智能系统“苹果智能”。该系统集成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强大功能,可应用于苹果多款产品。
2024-06-11 14:27
芒种时节农事忙。河南、山西等地麦收陆续进入尾声,湖南、江西一些地方正忙着种稻插秧。北方收麦、南方种稻,收与种紧密相连,南与北交相辉映,中部这片土地上充盈着丰收与希望的气息。
2024-06-11 10:4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