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王大鹏
不久前,笔者参加了一场以科技期刊编辑为主要目标对象的培训交流活动,与会专家从科技期刊选题、约稿、影响力提升等众多维度,对科技期刊的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很有见地的思考与建议,也包括科技期刊如何做好科普的问题。
关于科技期刊为什么要做好科普,实际上从实践的视角来看,科技期刊是科研成果的发表平台,而科普则要基于科研成果本身,也就是科普要有“研值”(笼统地说,科普要以科学共同体取得共识的成果为前提)。但是,公众或者说绝大多数公众并不会直接从科技期刊上获取科技信息,当然随着公民科学素质的提升,这种状况会有所改变。因而我们就需要科技期刊基于发表的科研成果做好科普,成为衔接科研成果与科普工作的一个桥梁与纽带。
从研究的视角来看,既往研究也表明,科技期刊对所发表的成果开展科普工作能够有助于提升相应论文的引用率,进而扩大科技期刊本身的影响力,同时,我们也经常可以看到,一些知名的学术期刊会通过邮件列表等方式向注册的科学记者提前发送拟刊载的重要学术成果,其目的也是通过媒体的报道以及从科普的视角扩大成果的公众影响力,进而发挥更大的社会价值,因为“如果不能被传播,那么科学中的任何东西对社会来说都是没有价值的。”
除了科技期刊要基于所发表的成果开展科普工作之外,对科技期刊本身来说,还存在着另外一个做好科普的维度,那就是科技期刊应该开辟发表科普研究论文的板块,刊登本领域科普研究的成果。
之所以提出这样的主张或者说呼吁,其原因如下:
从国际发表的角度来说,如果我们在网络上搜索的话,就可以发现一些外刊,当然是专门致力于某个专业领域的学术期刊,也会发表本领域研究人员在开展科普研究方面所取得的学术成果。这些成果实际上是某个领域的专业研究人员在科普实践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相关理论成果,包括《科学》(Science)《自然》(Nature)等期刊旗下的子刊也会刊登类似的研究成果及社论。
从国内科技期刊发展本身来说,我们也到了这样的一个阶段,随着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开始身体力行地开展和参与科普工作,他们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如何做好科普工作形成了自己理性的思考,在科普工作的过程中所获取到的质性数据和量化数据能够有效地为相应的研究提供支撑,进而有助于形成一定的理论成果,并为相应的科普工作提供指导和借鉴,实现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正反馈。
同时,随着科普职称这一工作的深入开展,科普工作相应研究成果的发表也成为一个必要条件,因而需要为他们提供能够发表的渠道和平台。但现实情况表明,除了《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科技与出版》《科普研究》等几本少有的(核心)学术期刊会刊载科普研究相关的论文之外——当然,各期刊会有自己的偏好和选择——几乎没有一本专门领域的(核心)学术期刊会刊登科普研究相关的学术论文,这一方面导致相应的学术成果难以发表,另一方面也打消了部分研究人员撰写相应论文的积极性。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下去的话,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科普这个领域的全面发展。
新时代的科普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公民科学素质不断提升,《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等文件也指出,我国目前的科普工作还存在着包括“落实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制度安排尚不完善”等在内的一些问题,而科技期刊开设发表科普研究相关研究成果的版面,应该是落实“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这一制度安排的一种切实举措。
(作者系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