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关键一跃,武汉为什么能?
首页> 科技频道> 创新创业 > 正文

关键一跃,武汉为什么能?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2024-07-25 16:32

  我们正置身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潮之中。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创新作出新的部署,明确要“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站在大时代的风口,谁能赢得科技竞争,谁就能抢占发展制高点。当创新版图加速重构、经济格局剧烈变迁,城市命运的齿轮开始悄然转动。

  作为建设中的国家中心城市,中部地区唯一的超大城市、2万亿之城,武汉,正在蓄势跃升。

  在全国发展大局中,这座科创之城正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举全市之力推动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跃”。

  盘活家底

  不久前,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揭晓,著名测绘遥感学家、武汉大学李德仁院士获得殊荣。这是中国科技界最有“含金量”的奖项,也掀开武汉科教实力的一角。

武汉黄鹤楼 图片来源:新华社

  武汉是“大学之城”,有高校92所、中科院武汉分院等科研机构91家、130余万在校大学生,是全国三大智力密集区之一。

  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3年全球创新指数》,武汉在科技集群领域连续6年保持上升态势,今年排名全球第13位、全国第5位。

  纵有如此创新“家底”,要点亮科技树,带动生产力跃迁,还需完成关键一步——转化。

  “新春第一会”向来是观察城市发展重心的风向标。今年2月,武汉以科技创新为题,释放出“坚持把创新驱动作为城市发展主导战略,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的坚定决心。

  这已经是武汉连续第三年召开科技创新大会,“加快把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被三度强调。梦想如何照进现实?

  时间回到2022年4月,武汉获批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成为中部唯一、全国第五个国家科创中心。当月,武汉重点打造的新型研发机构——武创院即正式启动运行。

武创院本部大楼 图片来源:武创院提供

  看似横空出世,其实筹谋多时。

  在武创院院长李锡玲看来,武创院就像一艘正在打造中的“科创航母”:“我们是全领域覆盖,既有院士专家团队及一流高校院所的科技创新资源,也聚集了产业链上下游领军企业,以及专业的投资机构。”

  按照经济学领域著名的创新理论,所谓创新,就是“生产函数的重新建立”,或“生产要素之新的组合”。否则,“你不管把多少驿站马车或邮车连续相加,也绝不能从中获得一条铁路”。

  作为武汉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武创院的定位,正是创新主体和创新资源的集聚者、整合者、催化者。其中的关键,是瞄准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和科技企业培育的“最初一公里”,努力跨越从科创到产业之间的鸿沟。

  一个敢想敢干的创新机构,很大程度上也说明了这座城市的魄力。

  在新一轮机构改革中,武汉市科技创新局也在今年2月挂牌,由原来的“市科学技术局”更名为“市科技创新局”。武汉市科创局有关负责人解释,加上“创新”二字,就是希望推动科技和产业更加紧密结合,“集中一切有利的要素和资源来推动科技和产业创新”。

  6月初,武汉出台《关于加快推动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核心也是围绕产业,力图形成“以教育培养人才,以人才推动创新,以创新驱动产业”的良性循环。

  “硬控”科创

  拿着旧地图,找不到新大陆。从30多年前全国第一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在武汉诞生起,这座城市就开始大胆探路转化难题,多项体制机制改革成为全国首创。

武汉光谷 图片来源:新华社

  比如2012年,光谷“黄金十条”大胆提出高校成果转化收益“三七开”,即个人和团队得70%,直接促进了国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修改。

  2020年起,武汉率先试水向重点高校、重点实验室派驻科技联络员,专门驻扎对接院士专家项目,链接科研供给和市场需求。

  为了进一步打通成果转化链条,今年初,武汉出台促科技成果转化“二十条”,明确提出在汉高校院所服务地方贡献度评价、推动职务科技成果“限时转化”、技术交易“四个有奖”等全国首创举措,为当地创新发展引入源头活水。

  武汉市科创局相关负责人指出,武汉以“用”为导向,已经逐步形成从源头供给到中间服务,再到“最后一公里”的转化服务体系。

  大科学装置被视为提升源头创新能力的“撒手锏”。日前,武汉新城光谷科学岛首个大科学装置——深部岩土项目正冲刺封顶节点,力争年内竣工交付。

  光谷科学岛是武汉科创中心建设的重中之重,有着“创新源头区”“未来新引擎”等多重角色。目前,武汉已建、在建和谋划的大科学装置已达10个之多,其中就有4个布局在这里。

  在武汉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看来,许多产业创新往往来自于基础研究,“没有基础研究作为支撑,产业发展很可能还是只能跟着别人走,甚至受制于人”。以原始创新引领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创新,正是武汉大力投入大科学装置的原因所在。

  城市发展总是先有磁极,后有容器。在武汉科创中心的建设构想中,主体包括“光谷科学岛、东湖科学城、光谷科创大走廊、武汉都市圈”。这种圈层式外溢布局,原始创新、基础研究是“磁极”,外围是产业创新,再往外就是产业规模化布局。

  不过,从科技成果到产业发展之间,普遍面临所谓的“死亡之谷”,靠中试平台“铺路建桥”,就显得格外关键。在武汉市科创局相关负责人看来,“‘从0到1’的创新能力,加速转化为‘从1到N’的市场化生产力,需要完善的中试平台服务体系”。

  据研究,科技成果经过中试,产业化成功率可达80%;而未经中试,产业化成功率只有30%。近年来,武汉在中试平台建设上可谓不遗余力,截至去年底已达156家。

  “我们已经导入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的14个项目,有10条中试生产线进行技术验证。经过中试熟化,其中5个项目已经拿到总计5000万元的投资。”武汉经开区未来技术创新研究院院长李江华透露。

图片来源:武汉经开区提供

  去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郭新教授团队的“固态锂/钠电池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中试产线,就在这里“点火”,预计一年内将拿出成熟的固态电池工业化产品。接下来,消费电子、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和储能电池等领域,都有望因此受益。

  作为衡量科技创新活跃度的重要指标,2023年,武汉技术合同成交额达2198.43亿元、同比增长62.23%,在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三,创历史新高。到2026年,这个数字有望达到3000亿元。

  关键一跃

图片来源:武汉经开区提供

  作为武汉第一大支柱产业,汽车产业贡献了武汉20%以上的工业总产值。向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转型,成为武汉重塑发展动能的重要突破口。

  “今年前5个月,全市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105%,占全部汽车产量比重逐月上升,目前已经接近30%。”武汉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透露,近年来,武汉连续引进一批重点新能源汽车项目,岚图、路特斯、东风日产等整车企业先后建成投产,进一步优化了全市汽车产业结构。

  今年全年,武汉新能源汽车产量目标是力争突破50万辆。这个数字在2023年城市排名中,可以排进前十。

  主导产业加速进化,也为产业融合联动带来更大想象空间。

  2020年起,武汉经开区全力打造“中国车谷”,推动汽车产业在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浪潮下完成升级。其自动驾驶等技术的应用,也客观上拉动光谷在光芯片研发、软件操作系统、物联网技术及北斗高精度定位等技术领域的发展。

  这是武汉产业转型升级的缩影。“我们一方面巩固发展传统优势产业,同时也在加快布局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武汉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透露,当前,武汉正重点发展人工智能、氢能、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比如人工智能方面发展智能芯片、智能终端和智能装备;低空经济方面推进飞行保障体系建设,培育拓展特色应用场景,推动低空飞行器载货载人、遥感测绘、环境保护、应急救援、农林植保等领域的创新应用。

位于武汉光谷的企业生产车间 图片来源:新华社

  让创新优势加快向产业传导,按照《实施意见》,武汉还将加强市区创投资金统筹,设立早期投资基金,形成300亿元规模天使基金集群,带动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投创新。根据李锡玲的观察,厚重的科教人才底蕴、坚实的产业基础、广阔的市场机遇、丰富的创新资源,都意味着武汉创新驱动发展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新的“科学的春天”来了,也是武汉的创新之春。(李一谈)

[ 责编:焦子原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内蒙古河套地区秋收进入尾声

  • 唐山港前三季度货物吞吐量超6.3亿吨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据了解,在空间科学实验方面,中国将统筹利用首次载人登月前的飞行试验以及载人登月的任务机会,开展较大规模的空间科学实验。
2024-10-17 07:15
“祥云”AS700是中国航空工业集团首个按照适航规章自主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载人飞艇。
2024-10-17 07:14
王贻芳说,江门中微子实验已吸引17个国家和地区、74个研究机构的750位科研人员参与,采取经费投入分担、技术共同研发、科研成果共享的方式推动全球中微子研究共同进步。
2024-10-17 07:14
中国科普研究所调研发现,当前一些领导干部、企业家等对如何因地制宜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仍有困惑。因此,开展有关新质生产力的科普工作,有利于领导干部、企业家增强对新技术、新动能、新模式的认知,把握科技创新和产业革命大趋势,更好理解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点和发展规律,促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2024-10-17 03:15
“这路灯开启时间刚刚好,真是‘无缝对接’啊!”湖北省十堰市北京路一家蛋糕店的店主何伟十分疑惑:路灯是咋做到这么准时的?
2024-10-17 05:15
从“制”到“输”、从“储”到“用”,如今,张家口市可再生能源各项新技术不断突破,全新产业链条逐步形成,为国内可再生能源开发应用提供了诸多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也为本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劲动能。
2024-10-17 05:05
由于今年第三季度订单锐减,荷兰半导体设备制造商阿斯麦公司15日股价大幅下挫,跌幅超过15%。
2024-10-16 10:59
天文学家利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与欧洲空间局(ESA)联合运营的詹姆斯·韦布太空望远镜(JWST),观测到一个在大爆炸后仅7亿年就形成的星系“自内向外”的生长过程。
2024-10-16 10:36
(记者罗云鹏 通讯员王若琳)记者15日从深圳大学获悉,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教授谢和平团队就海水中的氯离子引发副反应和电极腐蚀现象,提出一种新的解耦式海水直接电解制氢策略,将有助于丰富和进一步构建破解海水复杂成分影响的海水电解制氢理论体系和技术框架。其进一步拓宽了谢和平院士团队海水无淡化原位直接电解制氢全新原理技术体系,将为海水直接电解制氢的产业化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2024-10-16 10:35
智慧粮库里,更多的新科技派上用场,让储粮更加绿色安全。
2024-10-16 10:30
10月15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科学院、国家航天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发布了《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
2024-10-16 05:15
10月14日,第四届中国考古学“西阴论坛”“青铜冶铸与夏商文明”学术研讨会在山西省运城市夏县举行。
2024-10-16 05:15
今年7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布了《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专家核查及评议结果公示》,与2020年上一轮评审相比,本轮评审拟大幅新增博士点831个。这意味着博士生培养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2024-10-15 04:50
日前,国家发改委发布2024年全国优化营商环境十大创新实践案例,一大批具有创新意义、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案例脱颖而出。
2024-10-15 04:50
10月14日是第55个世界标准日。今年世界标准日的主题为“美好世界的共同愿景”,中国主题为“强化标准引领,促进高质量发展”。
2024-10-15 05:05
我国探月工程在不断书写月球探测新篇章的过程中铸就的探月精神,既是“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的传承和延续,又富有鲜明的新时代特质。
2024-10-15 05:05
14日16时许,随着一声响亮的汽笛,首趟中老铁路“京滇·澜湄线”国际货运列车满载390吨老挝香蕉从云南省昆明市王家营西站驶出,一路向北京市平谷区疾驰,标志着中老铁路国际冷链班列暨“京滇·澜湄线”国际货运列车正式开行,打通了一条连接中国北京、云南与东南亚国家的国际货运通道。
2024-10-15 05:05
2023年总被引频次进入本学科排名前1/4的中国期刊共有37种,比2022年增加2种;影响因子进入本学科排名前1/4的期刊有149种,比2022年增加12种。
2024-10-14 09:34
最近一个特殊门诊引发社会关注。媒体报道,10月8日,上海某研究机构设立的“空间与数学学习困难门诊”正式开诊。
2024-10-14 04:05
如今,不少城市的地下空间别有洞天。
2024-10-14 04:0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