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张凡:在青藏高原读懂江河奥秘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张凡:在青藏高原读懂江河奥秘
治河者,不以山河为远。
http://recordcdn.quklive.com/upload/vod/user1587016609771948/1722840808327341/origin.mp3

张凡:在青藏高原读懂江河奥秘

来源:光明网 2024-08-05 15:13

  听科学家声音、读科学家故事、悟科学家精神,听众您好!欢迎收听光明网科学文化音频节目《科学留声机》。今天,让我们一起听听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院张凡探寻高原江河奥秘的故事。

  2005年,张凡在美国取得水资源方向的博士学位后,进入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工作,联合主持了美国国防部和能源部的重大研究项目。2009 年,她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刚一回国便埋头扎进了对青藏高原的研究。

张凡:在青藏高原读懂江河奥秘

张凡

  “青藏高原我们都可以看到它是非常美丽的,同时也是非常脆弱的,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发生了非常急剧的变化,希望对于青藏高原河流泥沙的研究深入,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应对全球变暖带来的变化。”

  近几十年来,暖湿化气候推动青藏高原江河源区降雨侵蚀力增强,冻土春季解冻时间提前,输沙量大幅上升。作为亚洲10多条大江大河的发源地,青藏高原河流泥沙是关乎水土资源利用以及流域生态环境的重要指标,也是关乎碳源碳汇、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因素。

  近70年来,黄河在不断变清,但青藏高原上的河流却在变浊。张凡的使命就是关注这些变化并解读出这些变化背后的奥秘。高原上水沙及水环境研究的难点主要是观测能力不足导致的数据匮乏,以及“融冰-融雪-降雨”多源补给水动力过程的独特性与复杂性。张凡以勇敢的精神和坚强的毅力面对高海拔极端环境挑战,带领研究小组常年开展高海拔定位监测,探明了“冰-雪-雨”多源补给径流的演变机理,并逐步构建“径流-泥沙-水质”综合模型。

  张凡回忆说,这些年对她触动最大的就是2018年雅鲁藏布江在大拐弯附近发生的一次严重堵江,回水不仅淹没了岸边的农田,还掀翻了上游的一座跨江大桥。

  “那么这个事情发生之后,我们所马上也就组织了一个应急科考队,我们通过观察这个堵江体,结合一些检测仪器,还有一些遥感,我们看到了冰川动态变化,就判定这个堵江是上游山上冰崩堵江,滑落之后造成的,而且呢,根据当时的情况,旁边还有其他的冰川还有可能发生,我们判定了灾害类型和情况之后,那自治区就采取了一个搬迁的行动,就把堵江体旁边的那个村子的村民就搬迁走了。在那件事情过去十几天之后,同一个地点又发生了一次,所以这次搬迁是非常及时的,所以我们在回来以后,我们再看到第二次堵江的这个新闻的时候我们其实觉得那幸亏搬走了,就是没有再次受灾。”

张凡:在青藏高原读懂江河奥秘

雅江渚江应急科考队

  “我第一次去西藏就是特别惨淡,吐到整个人发软,但是我经常想,我们比研究火星的人还要更容易一些,我们至少可以到青藏高原,我们吸氧也好或者是什么方式也好,我们能克服,我们还能见到我们研究的东西,我们可以观察它。”

  虽然与高原的首次接触并不美好,但张凡仍坚持了下来,坚守在青藏高原开展水沙与水环境研究十余年。

  这是一条痛并快乐的科研路,从拉萨的 3650米,到廓琼岗日冰川末端海拔5500米的观测点,她一次次突破自己的身体极限,长期扎根高原开展艰辛而又系统的研究,不仅首次明确了冰冻圈关键要素变化对江河源区输沙量的影响,更对深入理解未来气候变化下的高寒流域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屏障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张凡:在青藏高原读懂江河奥秘

  “我希望能够鼓励我们年轻一点的科研工作者,如果我们做了一些基础性的工作,没有非常短期的回报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激励自己坚持下去,我觉得我们做5年、10年,有一些基础性的工作会是非常重要的,也会有给我们一个回报和反馈。”

  治河者,不以山河为远。在美丽却脆弱的青藏高原,张凡的行走延续了十几年。如今,她仍努力地在一滴滴水、一粒粒沙里寻找气候变化对江河源区影响的机理。

  感谢您收听本期《科学留声机》,我们下期见!

 

监 制

战 钊

策 划

林佳欣 焦子原 蔡 琳

编 导

杜森林(实习) 焦子原

AI声音训练师

林佳欣 刘峻宇(实习)

制 作

杜森林(实习)

资料来源

光明网 羊城晚报 科普中国 南方财经

出 品

光明网科普事业部

[ 责编:肖春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