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杨宏伟:为免耕农机安装“智慧大脑”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杨宏伟:为免耕农机安装“智慧大脑”
让“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牢、更稳。
http://recordcdn.quklive.com/upload/vod/user1587016609771948/1722840819369199/origin.mp3

杨宏伟:为免耕农机安装“智慧大脑”

来源:光明网 2024-08-05 15:28

  听科学家声音、读科学家故事、悟科学家精神,听众您好!您现在收听的是光明网科学文化音频节目《科学留声机》。本期节目将带您走近田野间的智慧引路人——长春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农业物联网研究室主任杨宏伟,倾听他对大地的热爱与深情。

  晨光初露,月华渐微,当大地还在沉睡,田野上已经响起了忙碌的声音。杨宏伟教授在田地里为农民分析问题:“这就说明这个时间你没落籽儿”。

  杨宏伟说:“如果说辛苦,肯定会有那么一点点,除非学校里边有一些课程,其他的时间几乎都在农村的田间地头。但是,我更喜欢看到,自己所学的这些所有内容,反馈给东北的老百姓,的的确确还是有一种幸福感和满足感的。”

  您刚刚听到的正是长春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农业物联网研究室主任杨宏伟的声音。

杨宏伟:为免耕农机安装“智慧大脑”

杨宏伟教授(左一)在田间调研

  一台台免耕播种机缓缓地驶入田间,留下了整齐划一的播种痕迹,我们所听到的井然有序运作着的机器的声响,来源于杨教授团队研发的免耕播种机智慧系统。然而最初,智慧系统的推广,并没有那么顺利。

  杨教授说,推广应用的时候,心里还是有点紧张和压力的。最初一些老百姓是不太认可的,因为免耕农机改变了他们传统的工作方式,导致农民们对于采用免耕技术这种比较机械化、高效率的种地方式心里没底。

  于是,杨教授带领科研团队通过不停地反复地实验,让农民们一步步地接受。他们遇到的一个最典型的问题是——导种管插入机器时容易弄破弄折。遇到这种情况,农民们会随时联系到杨宏伟教授团队,杨教授回忆,最多的时候是早上4点农民备耕时和晚上10点农民收车时。

  那么,杨教授团队为何如此全心投入并积极推广免耕技术呢?这一创新耕作方式究竟蕴含着什么样的价值?

  黑土地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有“一两土二两油”的说法。为了保护和利用好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推广免耕技术成为必然之举。

  杨教授介绍,免耕,顾名思义,要求不翻动表土,并在地面留下足以保护土壤的作物残茬。因此,实施开沟、精准落籽、精量施肥、埋沟的智慧农机就成了实现免耕必不可少的设备。

  “我具体研究的是免耕播种机上的信息化监测相关的内容。比如说高精度的落籽传感器、播种监视器还有变量施肥器,简单地说,就是农机上面的一个‘大脑’。”

  十余年来,杨教授带领团队致力于研发、推广免耕播种机智慧系统,给免耕播种机安上“智慧大脑”。

杨宏伟:为免耕农机安装“智慧大脑”

免耕机

  智能系统研发工作远没有想象的那般轻松。这些年,杨教授和团队成员遇到了不少困难——比如,样机初成,在实验室里好用,到了地里就“趴窝”;再如,机器晴天时候没问题,一到下雨就“罢工”……类似的情况,数都数不过来,但大家硬是坚持了下来。

  “2009年开始研究,一直研究到现在。最难的时候是开始,开始的时候非常难,因为那个时候摸着石头过河,会出现什么问题是不清楚的。”

  如今,免耕技术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农民所接受。有的农民认为采用免耕技术“不用翻地,种子、化肥一点儿不浪费,产量上来了,就能多挣钱!”还有人夸赞,“免耕设备耐用,好几年了就没坏过!”

杨宏伟:为免耕农机安装“智慧大脑”

杨教授(右二)为农民分析问题

  经过不断的科研攻关,2009年至今,杨教授带领团队和农机企业建立起完善的成果转化合作机制,先后研制开发了四代免耕播种及施肥监测相关产品,真正实现开沟、精准落籽、精量施肥、埋沟一体化。其间,生产研发销售智能监测相关设备累计超过3万套,服务免耕播种面积累计超过5000万亩。

  “现代农业需要现代农机,智能系统相当于免耕农机的‘大脑’,‘大脑越灵活’,机器的效能就越高,土地的保护和利用度就会越高,农民就能增产增收。我们要做的就是除了让这‘大脑’正常运转,更要让它变得更灵活、更高效。”杨教授说,自己喜欢跟农民打交道,看到他们增产增收的喜悦,心里特别满足。

  “我就是一个为老百姓服务的、帮着他们种地的一个大学党员教师,也是农民的孩子。高中时候有一个语文老师每周让我们写札记,我记得我在札记的扉页上写的是:‘不要忘记自己是一个农民的孩子。’”

  如今,杨教授和团队还在研发新一代免耕播种设备产品,而且迭代速度越来越快。他带领团队用精益求精的现代农业技术,实实在在地帮助老百姓,解决“急难愁盼”问题,保护好黑土地,守护着祖国的粮仓,让“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牢、更稳。

  感谢您收听本期《科学留声机》,我们下期见!

监 制

战 钊

策 划

林佳欣 焦子原 蔡 琳

编 导

施钰(实习) 焦子原

AI声音训练师

林佳欣 刘峻宇(实习)

制 作

施钰(实习)

资料来源

吉林日报 长春理工大学微信号

出品

光明网科普事业部

[ 责编:肖春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