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李四光与我国第一首小提琴曲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李四光与我国第一首小提琴曲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4-08-09 06:20

  【百年巨匠的文艺范】

  作者:赵曼(李四光纪念馆办公室副主任)

  小提琴独奏曲《行路难》是一首“无心插柳”之作,也是足以载入中国乐坛史册的曲谱。

  1990年,上海音乐学院教授陈聆群在音乐教育家萧友梅的遗物中发现了一份乐谱,眉端工整地写着曲名“行路难”,右上角写着“仲揆”二字,右侧空白处标记着“1920年正月作于巴黎”。曲谱背面写了5行19小节乐曲,应为编曲草稿,右上角还标注了英文名J.S.Lee。经考证,确定《行路难》为中国的第一首小提琴曲,作曲者“仲揆”即科学家李四光。

李四光与我国第一首小提琴曲

李四光在英国留学时购买的小提琴

  科学家、音乐家,这两个似乎没有什么关联的身份被一份曲谱联系到一起。李四光是在什么时期,以什么契机,把这份乐谱交到萧友梅手中的呢?原来,两人是1920年在欧洲或归国途中相识的,李四光将新创作的小提琴曲《行路难》交付萧友梅,希望他帮忙批改。而这份约定,最终成就了“中国第一首小提琴曲”。

  正如曲名所示,李四光的一生又何尝不是“行路难”呢?1889年10月26日,李四光出生在湖北农村的一个贫寒家庭,少小立志,通过不懈努力,15岁便获得公费留学日本的机会,后如愿考上日本大阪高等工业学校,学习造船专业。16岁时他加入了由孙中山等人创立的同盟会,毕业回国后又参加了辛亥革命。李四光从一个普通的农村孩子转变为一名爱国知识分子。

李四光与我国第一首小提琴曲

《行路难》曲谱(复制件)正、反面

  辛亥革命后,李四光为了寻求“科学救国”的道路,于1913年再次离开祖国,到英国伯明翰大学深造。最初,李四光选择的是采矿专业,因为他深知当时的中国缺乏钢铁资源,根本造不出船舰。但是在学了一年采矿专业后,他发现只会采矿不会找矿也不行,要想把打开国家宝藏的钥匙掌握在自己手里,就一定要从头学起,于是转到地质学专业。正是在英国求学期间,李四光利用课余时间学会了拉小提琴,有时还会去教授家里即兴演奏一曲,深受教授一家的欣赏。

  1918年,而立之年的李四光获得自然科学硕士学位,准备学成后回国开展地质调查工作,完成报效祖国的梦想。可几个月后,第一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中国作为参战国,在1919年的巴黎和会上受到不公正待遇,激起国人极大的愤慨。满怀爱国热情的李四光,回国之路布满荆棘。1919年冬天,他草草写下了五线谱背面的5行乐曲,抒发心中的愤郁之情,并于1920年2月完成了整首曲谱。同年,李四光在欧洲进行地质考察时,收到了蔡元培的邀请,聘请他任北京大学教授,他毅然放弃了国外发展的机会,踏上返回祖国之路。1921年1月,李四光开始于北京大学任教,为祖国培养地质科学人才。

  《行路难》虽然曲调简单,但结构完整、层次清晰。开头哀伤悠长,抒发了李四光对复杂社会局势的愤郁不平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中间澎湃激昂,结尾又渐回平静,体现了李四光尽管内心苦闷挣扎,却仍坚持着对光明的渴望与追求,坚守着为祖国奉献自己的勇毅决心。

  这首乐曲每个音符都流淌着李四光的爱国情,每段旋律都涌动着中华儿女的爱国魂。正如李白诗中所写:“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四光与我国第一首小提琴曲

扫描欣赏小提琴独奏曲 走进李四光的传奇人生

  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光明日报》(2024年08月09日 16版)

[ 责编:张悦鑫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神舟二十号3名航天员顺利进驻中国空间站

  • 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不久的将来,中国的嫦娥七号还将搭载来自埃及、巴林、泰国、意大利、瑞士等国的载荷飞往月球。”郭嘉昆介绍。
2025-04-25 16:45
国家航天局对外发布嫦娥五号任务月球样品国际借用申请结果,同意6个国家的7家机构的申请。
2025-04-25 10:16
目前,我国人工智能领域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报告,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人工智能专利的最大拥有国,在全球的占比达到60%。
2025-04-25 10:15
水利部近日印发《蓄滞洪区建设管理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启动实施蓄滞洪区建设管理三年行动。
2025-04-25 10:11
这些看不见的技术迭代,正为中国探索更遥远的宇宙空间铺就更坚实的“天梯”。
2025-04-25 10:09
《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我国排名提升至第11位,拥有的全球百强科技集群数量达到26个,连续两年位居世界各国之首。
2025-04-25 10:08
搭载着3名航天员的长征二号F遥二十运载火箭直冲云霄,熊熊尾焰映照着千年胡杨,也照亮了中国载人航天的崭新篇章。
2025-04-25 10:07
从老人登山有了“赛博外挂”,到“养老机器人”成为热词,今年以来,机器人相关话题持续升温。
2025-04-24 09:40
航天诱变紫云英新品种,固氮效能更高了,综合生态效应也非常大
2025-04-24 09:34
这项研究不依赖直接改变作物的遗传背景,而是通过调控根际的微生物组来优化作物在田间的生长表现。
2025-04-24 09:26
以斑马鱼、涡虫和链霉菌作为研究对象开展生命科学实验
2025-04-24 09:24
涅槃重生的AI开口说话了——一面是口若悬河,一鸣惊人;另一面却是信口雌黄,“鬼话”连篇。
2025-04-24 09:22
春日的北京,一场充满未来感的马拉松赛事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在21.0975公里的赛道上展开角逐,20支机器人队伍参赛。 在制造业,目前人形机器人承担的是繁重、泛化性强、高度重复的工作,例如搬运颜色、重量、尺寸各不相同的箱子,分拣不同形状的零配件。
2025-04-24 09:19
数字技术带给阅读前所未有的便利,同时也提出了新课题。
2025-04-23 10:34
农民种粮能挣钱,粮食生产才有保障。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中,农业保险是重要方面。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动扩大稻谷、小麦、玉米、大豆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投保面积”“健全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支持发展特色农产品保险”。
2025-04-23 10:31
身高172厘米,通体银色,一台台人形机器人在产线上分拣物料、搬运料箱、安装零件……科幻电影里的场景照进现实。
2025-04-23 10:26
再接再厉、乘势而上,一步一个脚印朝着建设航天强国的目标迈进,中国的航天事业必将开拓更高境界,中国的科技创新将书写崭新篇章。
2025-04-23 09:24
天地图是自然资源部门向社会提供各类在线地理信息公共服务、推动地理信息数据开放共享的政府网站。
2025-04-23 09:22
4月22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统一调度下,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发射任务组织全区合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以及任务各测控点实施联调联控,全面模拟发射准备、发射以及飞行过程中的各种技术状态和工作过程。
2025-04-23 09:21
让人形机器人跑马拉松,与其说是人机竞技,不如说是机器的自我迭代。
2025-04-23 09:1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