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啃下海洋地震监测“硬骨头”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啃下海洋地震监测“硬骨头”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4-11-01 04:20

  光明日报记者 王美莹

  长期以来,受观测条件、后期运维等因素限制,海洋地震监测一直是地震监测工作的一大难题。2018年1月至今,江苏陆地及海域发生2.0级以上地震148次,其中海域地震98次,占比66%。随着海洋经济的迅速发展,减轻海域地震灾害的需求日益迫切。

  近日,记者跟随2024年“防震减灾高质量发展进行时”主题采访活动,了解江苏如何啃下海洋地震监测这块难啃的“硬骨头”。

  地震监测与海上风电平台“一拍即合”

  海雾弥漫,屹立在波涛上的“海上风车”依稀可见,一座高大的亮黄色钢铁建筑格外醒目——这便是距离江苏省滨海县海岸线仅40海里的国家电投滨海南H3海上升压站。

  在海上变电站二层的角落,江苏地震台高级工程师宫杰指着两台白色的半球状仪器向记者介绍:“较大的设备是一体化宽频带地震仪,内置的高精度传感器能够准确测定地震震级;较小的设备是高精度烈度仪,能够通过地震动参数准确地测定仪器烈度。”作为监测地震活动的主要设备,地震仪若要持续运行以记录地震波和实时传输监测数据,就需要相对稳定的场地条件和持续稳定的供电通信保障。

  在海洋深处建立地震监测站,选址是一大难题。江苏所在的黄海海域岛礁数量少,但海上风电资源丰富,10余家风电企业在此处扎根,为海洋地震监测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保障。基于此,地震监测与海上风电平台“一拍即合”,首次基于海上风电平台建设了海洋地震监测网。

  “2021年盐城市大丰区海域的5.0级地震,成为解决海洋地震监测难题的契机。我们从中寻求解决难题的‘突破口’,积极探索海上风电平台地震监测新模式。”江苏地震台台长、研究员郑江蓉说。

  充分利用海上风电平台开拓海洋地震监测的建设模式,较好地解决了制约海洋地震监测的“供电、通信、运维”三大难题。“这种模式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宫杰分析,“建设运维成本低廉,数据延迟小于1秒,提高海洋地震监测能力,为构建海洋地震预警系统奠定基础。同时,海洋地震预警对保障风电设备的安全也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国海洋地震监测网越织越密

  2022年11月至今,江苏省建成7个海上风电平台监测站点,与原有的3个岛礁海岛观测站,共同组成包含10个观测站点、18套地震设备的海洋地震监测网,组网成功后,江苏省海域地震定位精度由四类提升至二类。目前,这一创新实践已在多个沿海省份推广应用。

  台网越密,地震监测的精确度就越高。下一步,江苏省地震局将在海上风电平台附近海底,建设2个涵盖测震、形变、地磁等多种观测手段的海底地震综合观测站,同时建设3套基于分布式光纤的振动监测传感系统,形成光纤地震观测台阵。

  在关键技术科研攻关方面,江苏省地震局成立海洋地震监测与重大工程地震安全服务创新团队,联合东南大学等开展海上风电重大工程地震预警及安全监测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科研攻关,研究开发海上风电工程健康监测以及复杂海洋环境下地震预警系统产品。同时该团队还积极与高校和有关单位合作,开展海洋噪声分析、监测信息提取、工程结构响应等技术研究,为海洋站网建设、地震监测预警、安全监测评估等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我们将持续推进海洋地震安全服务,推动形成海洋地震监测预警、关键技术科研攻关、海上风电工程项目安全监测评估‘三位一体’的地震安全服务体系。”郑江蓉表示。

  《光明日报》(2024年11月01日 08版)

[ 责编:王蕾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我国西北首家市内免税店在西安正式开业

  • 香港各方紧张救援大埔火灾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近日,在广西南宁举行的全国科普创作大会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发布了2025年度十大科普热词——全国科普月、科学家精神、大模型、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智能体、创新文化、工业遗产、场景创新、科幻产业。
2025-11-27 05:40
近期,在一些电商平台,有买家利用AI技术制作假图,伪造商品质量问题,向商家骗取“仅退款”,引发大家关注。利用AI造假骗取退款,既反映出这些人的诚信缺失,更触碰了法律红线。
2025-11-27 09:07
在城市公共服务领域,“祥云”载人飞艇可用于大型活动期间的空中安保巡逻、交通流量监测或承担城市形象的空中展示平台。
2025-11-27 09:06
稀土纳米晶是发光材料中的“绝缘宝石”,虽具有巨大的发光潜力,却因自身局限无法被电流直接“点亮”,成为其实现光电技术产业化应用的根本瓶颈。
2025-11-27 05:40
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获悉,因任务规划调整,2026年我国将组织实施天舟十号、神舟二十三号、神舟二十四号、梦舟一号4次飞行任务。
2025-11-27 05:40
广西梧州苍梧县沙头镇龙科村,稻田、房屋、道路、小河勾画出美丽丰收画卷。 春采茶、夏摘花、秋收果、冬育苗,如今在都镇湾镇,一朵朵洁白芬芳的栀子花,成了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幸福花”。
2025-11-27 07:38
近日,自然资源部发布了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目录(2025年版),共有376项技术入选,其中新增入选186项,与2022年版相比有了大幅更新。
2025-11-26 10:26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近日举办2025年度工作会议暨学术年会。
2025-11-26 10:24
不久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场景培育和开放推动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的实施意见》,首次在国家层面对场景培育开放进行系统部署。看似细微的“场景”二字,实则内蕴驱动产业变革、催生颠覆性技术的巨大能量,是撬动全局创新的重要支点。
2025-11-26 10:22
光明日报北京11月25日电 记者温源从中交集团获悉,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新一代超大型耙吸挖泥船“通浚”轮25日在中国黄海海域成功完成全部海上试验项目,顺利返航停靠江苏启东振华船厂码头。“通浚”轮是我国首艘自主设计建造的35000立方米舱容等级超大型耙吸挖泥船,最大舱容达38168立方米,位列亚洲第一、世界第二。
2025-11-26 10:15
日前,记者来到广西南宁东部新城的宁福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这里的机械臂精准协作,生产线正全速运转,每天超10万颗电池下线发往全球。依托面向东盟的比较优势,南宁将新能源电池产业列为核心牵引性产业,以全产业链思维开展精准招商。
2025-11-26 10:13
传统无机颜料虽然色彩稳定,却因重金属添加而存在健康风险隐患。“新型稀土环保颜料的呈色策略突破了传统颜料的局限,其出现及量产不仅解决了传统颜料有毒性、环境污染等问题,还在稳定性和生产成本上展现出显著优势。
2025-11-26 10:06
《办法》明确,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的建设和运行维护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管,以“合理布局、依法备案、资源共享、保障安全”为原则,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和标准。
2025-11-25 09:43
稳步提升乡村建设水平,包括优化乡村规划布局、推进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推动公共服务普惠均等、探索创新乡村建设推进方式等。
2025-11-25 09:40
机器人完成一个后空翻动作,关节转动误差需控制在0.5度以内;医疗植入人体的陶瓷关节,表面粗糙度若超过0.1微米
2025-11-25 03:05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指出,“加快人工智能等数智技术创新,突破基础理论和核心技术,强化算力、算法、数据等高效供给”。
2025-11-25 03:05
11月24日,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召开空间科学先导专项最新亮点成果发布会,集中发布了空间科学卫星任务在宇宙暂现天体、宇宙线传播、太阳爆发等领域取得的系列重大科学突破。
2025-11-25 03:05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各个领域都在发生深刻变革,教育系统也刮起了AI风。
2025-11-25 03:05
燕矶长江大桥是亚洲首个专业货运枢纽机场——鄂州花湖国际机场的重要配套工程,是鄂黄第二过江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5-11-24 09:02
11月23日,由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主办的第二十二届中国国际半导体博览会在北京开幕。
2025-11-24 03:1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