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科学家精神百场讲坛】苏权科:让世界“桥”见中国工程
首页> 科技频道> 科技人物 > 正文

【科学家精神百场讲坛】苏权科:让世界“桥”见中国工程

来源:光明网2024-11-05 16:47

  “人这一辈子,只要能把自己心心念念的事情干成,对国家、对行业、对个人有交代了,就够了。”回望自己来时的路,港珠澳大桥工程总工程师苏权科这样总结道。

  梦起桥:西北孩子“天堑变通途”的梦

  六十多岁的苏权科有着爽朗的笑容和偶尔冒出的陕西口音。作为一个西北人,儿时的苏权科目睹了黄土高原的沟壑纵横、交通不便。“沟和沟之间看着近,其实走过去要大半天,所以我想如果能跨越这些障碍,一下子飞过去多好?”苏权科说,“这个梦在我心里做了很久。”

  让“天堑变通途”的梦想就此在一个西北孩子的心中种下。

  虽然生在水网不多的西北,但苏权科却对水有着天生的喜爱,他认为,这或许和自己的名字有关。“你看我的名字叫‘苏权科’,有水、有木、有禾,这都是需要水才能生长的。”苏权科用手比画着自己的名字,“命运让我成为一个桥梁人,而南方水网比较多,机会也多,要修桥,最好就往南方走。”

  从西安公路学院桥梁与隧道专业研究生毕业后,苏权科来到了广东省交通科学研究所,开始进行桥梁结构的设计、检测及科学研究,正式开启自己的桥梁工程事业。

【科学家精神百场讲坛】苏权科:让世界“桥”见中国工程

  苏权科接受光明网记者采访(图片来源:光明网)

  信念桥:这桥到底什么时候造?

  作为一个桥梁人,苏权科很早就知道要“在伶仃洋上建大桥”的规划,并一直想找机会参与到大桥的建设中。

  来到广东后,苏权科问遍自己能问到的每一个人:大桥在哪里?大桥什么时候建?每个人都知道这里有个“成天叨叨伶仃洋大桥的苏权科”。

  但是在伶仃洋上建桥,是一件极其复杂的事情,不仅涉及三地协调,还牵扯诸多政治、经济和环境问题。

  漫长的等待并没有熄灭苏权科的热情。为了给港珠澳大桥做准备,凡是有跨海大桥项目,苏权科都主动请缨,积极参加。1991年,汕头海湾大桥上马,29岁的苏权科任驻地监理工程师,这是我国第一座自主设计、建造的现代悬索桥;1996年,苏权科担任广东台山镇海湾大桥总监代表;1997年,苏权科参与建造厦门海沧大桥,任总监副代表,率先推行监理工作标准化、规范化运作……

  “一座桥一座桥地修,一座桥一座桥地锻炼,这样你的积累就比别人多。”苏权科说。有了丰富的跨海大桥建造经验,苏权科终于等来了他心心念念的“伶仃洋上的大桥”。

  争气桥:我们要建一座世界一流的桥

  港珠澳大桥是当今世界总体跨度最长、钢结构桥梁最长、海底沉管隧道最长的跨海大桥,也是公路建设史上技术最复杂、施工难度最大、工程规模最庞大的桥梁,被外媒誉为“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在工程开始之初,桥梁人就立下了一个远大的目标:建一座世界一流的桥!

  要达到世界一流的目标,首先要有长寿命、高品质。苏权科带领研究团队,经过数年探索,提出了基于可靠度理论的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新方法,建立了基于近似概率的质量与寿命定量关系模型,解决了120年耐久性设计施工难题,被国际同行称为“港珠澳模型”。

  其次,要有工业化建造技术。苏权科和同事们大胆采用先进的装配化施工,将原来土木工程粗放的施工改成精细的制造及精准的海上安装。先在工厂里把钢管桩、桥墩等生产出来,等到窗口条件具备时再通过大型装备运输到海上,像“搭积木”一样“组装”起来。“这样的工业化建造方式对中国的桥梁隧道建造产业是一个升级换代。”苏权科说。

  经过多年艰苦探索和实践,2018年,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

  筹备7年,建造8年;从四十多岁的意气风发,到五十多岁的两鬓微霜,苏权科的十五年与港珠澳大桥紧紧相连。

【科学家精神百场讲坛】苏权科:让世界“桥”见中国工程

  港珠澳大桥(受访者供图)

  传承桥:年轻人一定会做得更好

  十几年的漫长时光,苏权科也曾经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当这些“至暗时刻”到来,老一辈工程师们的精神总能为苏权科点亮一盏灯,让他带着使命感继续前行。

  “我觉得我有义务走下去,把这件事做成,”苏权科说,“我们能够修成世界一流的桥梁,我觉得这是对他们的告慰,让他们知道我们没有后退,让我们的中国桥梁走到世界先进阵列中。”

  当年梦想“天堑变通途”的西北孩子,如今已是国家卓越工程师。苏权科的故事和精神同样鼓舞着青年工程师和年轻学子。

  10月31日,“科学家精神百场讲坛——国家卓越工程师进校园”在北京科技大学举行。在与青年学子的交流中,苏权科表示,年轻人不仅要有理想、有抱负,具有国际视野和现代思维方法,还要敢想敢做,不要怕做难的事。“我觉得年轻工程师们,一定会比我们做得更好。”(记者谢芸 宋雅娟 刘雪洁)

[ 责编:李欣哲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访问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

  • 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大会举行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夏婷,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创新环境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2025-04-29 12:58
北京正推进“超高清入户行动”,推进有线电视超高清机顶盒全面置换,“计划于6月底完成标清机顶盒的置换目标”。
2025-04-29 09:10
脂肪组织中隐藏着一群脂肪细胞祖细胞,它们负责制造新的脂肪细胞。更令人惊讶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APC还会进化成一种更为强大的“超级工匠”——年龄特异性定型前脂肪细胞(CP-A)。
2025-04-29 09:51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质标所”)农业环境污染物研究室成功研发出全球首套面源污染智能监测系统。
2025-04-29 09:50
一位老人站在秧田里,大喊一声“拔秧哦”,弯腰拔起第一把秧苗。众人齐声应和,大声喊:“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秧田里,一排人将秧苗拔起,担到打过格子的稻田里,整整齐齐插好。
2025-04-29 06:30
2024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环境安全形势保持稳定,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达91.24%,连续4年超过90%。
2025-04-29 09:07
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青春才会绽放绚丽光彩。
2025-04-29 09:28
人形机器人是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的高级载体。
2025-04-29 09:14
基本建成国家语言文字大数据中心,初步建成国家关键语料库和国家战略语言资源信息库。
2025-04-29 09:13
“让学生在自然中领悟生命科学的魅力,在实践中锤炼强农兴农的本领。”
2025-04-28 16:42
雨水浸入土壤,导致土壤中的氧气骤减,蚯蚓爬出地面吸取新鲜空气;大雨过后枯枝落叶、微生物等有机物增加,也为蚯蚓提供了更多觅食机会  这几天,南方多地降雨。蚯蚓因无专门的呼吸器官,其呼吸依赖皮肤与土壤孔隙中的氧气进行交换,雨水浸入土壤后往往会占据大部分孔隙,导致土壤缝隙里的氧气骤减。
2025-04-28 10:08
2011年初,团队成员、硕士研究生周何乐子参与塑料及其复合材料数字化成形项目研发。周何乐子和年轻的团队成员没有因此退缩,历经5年攻关,最终攻克了塑料及其复合材料数字化成形的一系列关键智能技术。
2025-04-28 10:02
早上7点,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黄松准时踏进办公室,开始一天的工作。目前,黄汝怡在上海海洋大学攻读蛇类学博士学位,“现在连她导师的办公室都成了她的‘养殖场’”。
2025-04-28 10:01
4月的鼎湖山,清晨还带着寒意,黄忠良已经走进了林子。1956年6月30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前身)在广东肇庆建立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是中国首个自然保护区,也是唯一隶属中国科学院的保护区。
2025-04-28 10:01
160年前,欧洲生物学家孟德尔通过杂交实验研究豌豆的花色、果荚颜色等七大性状的遗传变异,发现了遗传学三大基本规律中的两个——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奠定了现代遗传学的基础。
2025-04-28 09:30
新质生产力推动县域经济绿色发展体现在环境保护上,体现在将生态资源转化为就业机会和经济收益上。
2025-04-28 09:27
体重管理已成为当下我国公共卫生的重要议题。为此,各地应建立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鼓励医院开展体重管理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推动全民参与、人人受益的体重管理良好局面形成。
2025-04-28 09:26
4月25日,中国科协印发《中国科协办公厅关于组织推选2025年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启动全国性学术团体推选院士候选人工作。
2025-04-27 09:36
4月23日,在上海张江,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将中法天文卫星正式交付给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投入使用。
2025-04-27 09:35
从“东方红一号”到神舟二十号,55年间,中国航天书写了从地球走向浩瀚宇宙的壮丽诗篇。
2025-04-27 09:3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