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工-科学:朝向未来的科学形态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工-科学:朝向未来的科学形态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4-12-02 03:45

  作者:张秀华(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科学与哲学关系密切,恩格斯早就提出,“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有着独特思维方式的哲学必然随着科学的发展而自觉改变其本身的形式。对以工程为对象的工程哲学来说,当代科学、技术与工程的一体化趋势不断增强,以至于工程就是具象化的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技术与工程的互动互释互镜,不只是现实地改变着工程形态和工程范式,同时还使得科学正在从“技-科学”走向“工-科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根据世界科技发展态势,优化自身科技布局,厚实学科基础,培育新兴交叉学科生长点,重点加强共性、公益、可持续发展相关研究,增加公共科技供给”。所以,无论科学哲学、技术哲学抑或工程哲学都有必要正视这一新的科学变革,并在科学观、技术观乃至工程观意义上加以分析辨明。

  走向“工-科学”时代的科学

  科学与时代息息相关,前现代以农业文明为主的古代社会对应的是以博物学为基础的经验科学和地方知识,重视过去和长者的经验;近代科学革命以来,伴随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依赖现代科学技术的现代工业社会在大力发展具有确定性、必然性的数理科学的同时,也迎来了大科学时代的“大科学”,并继20世纪80年代因强调科学对技术的依赖性,在科技哲学和科学技术学领域使用“技性科学”(technoscience)或“技科学”(2016年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管理科学技术名词‌)概念,进而在当今信息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的数智时代或工程时代催生出新的科学形态——“工-科学”。

  为了阐明新科学这一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可以进行如下更为深入的分析:

  “工-科学”与工程人文相一致,是科学发展大趋势,具有未来性,正在从以科学为基础的工程技术时代走向以工程为基础的科学技术时代。

  按照先后出场的顺序,有学者认为科学有知识维、活动维、社会维、文化维等四个结构性向度,并形成古代博物学范式、近代数理范式和当代STS(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第一个字母的合并简称)范式。在科学形态学的意义上,如果把仅仅基于数理科学的近代科学叫作“窄的科学”,属于“小科学”——“S1.0”;那么,现当代科学是基于技术的“大科学”,即“宽的科学”——“S2.0”。正在萌芽的未来科学则是基于工程和依托工程的“巨科学”——“S3.0”,属于全向的科学(具有更多维度),表现为综合性与包容性的“工-科学”形态。在前科技时代,小科学“S1.0”对应的是以工业工程为载体对科学、技术的需求促动(工程-科学-技术);在科技时代,大科学“S2.0”对应的是以技术创新为引擎对科学和工程的内在拉动(技术-科学-工程);在高科技时代,巨科学“S3.0”对应的则是以工程为主导并对技术和科学的选择性驱动(工程-技术-科学)。工程从以科学为基础的工程技术时代(具体表现为对科技的绝对依赖),走向以工程为基础的科学技术时代,凸显出工程对科学和技术的前提性以及理解“工-科学”的根本性和必要性。

  “工-科学”的含义与构成

  所谓“工-科学”,是相对于以往基于技术的技术+科学(T+S)之“技-科学”或“技性科学”而言的,它是以工程为基础的工程+科学(E+S)。如果说,由于技术对科学的反馈性影响导致“技-科学”改变了数理科学形态,并使科学从小到大、从窄到宽,进而迎来一个我们无不沉浸其中的科技时代;那么,随着工程对科学和技术的反馈性影响越来越大,“工-科学”则在“技-科学”所确立起来的大科学观之上转化为巨科学的科学新理解和新形态,集纳以往科学形态的典型特征,展现高科技时代的科学面貌或科学样态。可以说,“工-科学”在“技-科学”之后再次突破科学认知的边界,在对象上,它超出了窄的数理科学所探究的那个与社会相对立的自然领域,涉及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宽泛的自然概念——原生态自然+人化自然,从而面对的不只是自然世界的自然物,还有人工世界的人工物。从而使科学研究的领域既超出技术或工具理性支撑的理论和知性的科学场域,又超越了单纯的事实性和可描述性的客观自然世界,还关涉价值性与战略性的人文社科领域。正如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早已经指出的:“甚至当我从事科学之类的活动,即从事一种我只在很少情况下才能同别人进行直接联系的活动的时候,我也是社会的,因为我是作为人活动的。”即使是科学家自己单独从事的科学活动也是社会的而具有社会性。

  由于“工-科学”之科学边界的拓展,科学主体范围也越来越大,甚至其构成由单纯一元的同质结构转变为多元的复杂结构,如科学家、工程师、人文学者、投资人、组织管理者等。也就是说,科学研究已经更多依赖于产学研联盟的群体化运作、多群体与多组织合作,并日益改变着科学的竞争形态。科学研究的合作与竞争不再仅限于科学家之间、不同的科学共同体之间,而是发生在国家之间甚或超国家的竞争集团之间。未来的科学共同体在整个世界范围内会形成几大竞争集团。随着科学主体竞争集团的形成,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必将使竞争与合作并存,科学知识的生产机制亦将发生重大变革。

  “工-科学”的价值和影响

  仅仅明确了何谓新形态的“工-科学”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把握“工-科学”究竟何为,它之于理解科学、技术特别是工程的意义何在。

  首先,洞悉“工-科学”的发展有助于预见和自主参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作为一种新科学形态尽管目前尚未完全成型,但“工-科学”的雏形正在挑战以往的科学认知与科学实践,或者说参与竞争的新科学范式已经开始出场,我们必须在科技革命和科学形态转换的意义上对新科学加以审视和省思,以期自觉参与到应对传统科学范式的危机与新范式重建中来。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科学发展趋势,改变科学观念、科学思维和科学研究模式,积极参与到更大范围的合作与竞争中去,组建强有力的科研团队,完善相应的运行机制,提升科研自主性、创造性和竞争力,提供构成新质生产力的先进优质要素。

  其次,“工-科学”将变革科学、技术与工程互动关系。不同于把技术看成是科学应用的一元论立场、区分科学与技术的二元论立场,科学、技术与工程的三元论使工程成为独立的哲学研究对象而有了工程哲学,也推动着科学、技术与工程互动的一体化趋势。今天,正在孕育和成型中的“工-科学”提出新的要求,必须从科学、技术与工程的三元论进展到“工程基础论”——基于“工-科学”的科学哲学和工程哲学,从而拓展科学哲学的科学领域、夯实工程哲学的科学与工程学基础。因为以一般技术为基础的时代正在让位于以工程为基础的时代,工程从“隐”到“显”、从“后台”来到“前台”。鉴于科学形态的最新变化,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必须充分考虑这个特点,并意识到资金投入量、资源调动性、人员协调性、效益产出性、规划前瞻性等对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工程实践的重要意义。

  最后,“工-科学”的特性决定了未来工程是人文的工程,或者说,未来工程是基于人文的工程:一是善工=善功,这意味着,工程应该是人文的具象化、彰显着工程精神,如负责任的合生态与合伦理的工程等;二是未来工程是基于人文的,大量人文因素进入工程;三是效率效用与环保、审美、精神统一的工程;四是人文的工程需要“人文-工程学”——大工程学,因为人就活在人工世界这一属我的文化世界、意义世界和现实世界之中,这要求以新科技为核心的发展不能忽略科学、技术出现的根基——工程,努力形成科学、技术、工程之间良性的有机循环,避免工具理性的片面运用而导致的自然异化、劳动异化等,更好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价值与人文情怀。

  《光明日报》(2024年12月02日 15版)

[ 责编:邢彬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体验民俗风情 感受欢乐侗年

  • 缤纷冬日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让年轻人在科技创新中“挑大梁”,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和科研规律,在技术攻关中敢于给他们压担子,并对他们可能遭遇的失败给予一定的宽容度。
2024-11-29 09:51
国家医保局28日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2024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情况。据介绍,自成立以来,国家医保局已连续7年开展药品目录调整工作,累计将835种药品新增进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其中谈判新增530种,竞价新增38种。
2024-11-29 09:49
第二届链博会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新增先进制造链展区,从研发设计、新材料运用、关键零部件及加工、智能制造及高端装备等四个方面,展现全球先进制造领域从前端设计到终端产品应用的全产业链。
2024-11-29 09:48
持续打造服务农民生产生活和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综合平台,当好党和政府密切联系农民群众的桥梁纽带,奋力谱写供销合作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2024-11-29 09:47
根据规划,中国计划2025年完成下一代北斗系统关键技术攻关;2027年左右发射3颗先导试验卫星,开展下一代新技术体制试验;2029年左右开始发射下一代北斗系统组网卫星,2035年完成下一代北斗系统建设。
2024-11-29 09:35
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过程中,有一道看似难以跨越的鸿沟——科技人员通常不熟悉市场、经营和生产,企业经营者往往搞不懂前沿科技。
2024-11-28 02:50
在光通信系统中,硅基调制器是信息传输与处理的关键一环,是整个电光信息转换的“心脏”——信息经过这个枢纽来去、流转,高效搭上光的“顺风车”,奔赴不同目的地。
2024-11-28 02:50
“这是智能滴灌系统,能根据土壤湿度自动调节灌溉量,既让植物不缺水,又能节省水资源。”日前,在重庆市大渡口区慧泉小学,一群小讲解员正在向大家讲解智能滴灌系统的奇妙之处。
2024-11-28 02:50
11月27日10时,朱雀二号改进型遥一运载火箭在东风商业航天创新试验区发射升空,将搭载的光传01、02试验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飞行试验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4-11-28 02:50
走进永川区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一个巨大的视屏映入眼帘。屏幕上实时显示着电子地图及城市各领域管理问题处置进展,大厅工作人员正有条不紊地进行监测、分析和处置,整个永川区的城市运行状况一目了然。
2024-11-28 02:45
近日,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同心县河西镇旱天岭村,记者看到一座座农家屋舍的外墙都装有一台设备,连着地埋井,旁边还放着三块光伏板。迎着寒风,记者走进村民康凤英家,一股暖意扑面而来。
2024-11-28 02:40
记者26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了解到,该校副教授董二宝课题组联合香港城市大学副教授于欣格团队,提出了一种基于柔性光栅结构色的触觉感知新方法。
2024-11-27 09:42
清晨,夜晚的寒气还未完全消散,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十六团新开岭镇的青蟹养殖基地旁就围满了人。随着一声令下,捕捞工作正式开始。工人们熟练地捞起蟹笼,一笼笼肥美的青蟹被拉上了岸。
2024-11-27 01:55
26日,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主办的“中国天眼”(FAST)脉冲星科学研讨会举行。记者从会上获悉,截至2024年11月,FAST发现脉冲星数量已突破1000颗,超过同一时期国际其他望远镜发现脉冲星数量的总和。
2024-11-27 02:20
记者张晓华从中国长城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获悉,26日,国产首颗全电推通信卫星——亚太6E通信卫星正式在轨交付印度尼西亚。该卫星可覆盖印尼全境,为该国提供高性价比的高通量宽带通信服务,助力其信息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2024-11-27 02:20
近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获悉,该所微纳光子学与材料国际实验室杨建军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有效解决了金属表面极端拒水性持久保持的关键难题。这一突破不仅为超疏水领域开辟了广阔前景,还为基于原子尺度调控的高性能材料表面设计与开发提供了全新的研究思路。
2024-11-27 02:20
曾经,王大军口中的这片地,长期被海水倒灌浸泡,干涸后的土地泛白龟裂,土壤含盐量最高达14‰,酸碱度接近8.5。”牛玉生说,新技术适合规模化施工,创造了低成本、高效率、肥效持久、快速施工的盐碱地改良新模式。
2024-11-26 09:32
科学的传播对象不是少数人,是全体公民,要分门别类地对不同的人群,如青少年、农民、城镇劳动者等,有的放矢地开展科普工作。在世界数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相得益彰……”  两三分钟五六百字的开场白,其文风是科学性与普及性,知识性与趣味性的高度融合;是数学与文学,科学与艺术珠联璧合的典范。
2024-11-26 09:29
近年来,各地高校主动加强与科研机构、企业的紧密合作,积极参与并主导重要科研平台的建设,成果颇丰。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推动学科专业转型发展,深入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快构建融合育人共同体,着力增强创新能力培养。
2024-11-26 09:28
当前正值森林草原防火关键时期,森林草原火险形势如何、如何针对性做好防范工作……记者就此采访国家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部办公室、应急管理部有关负责人。
2024-11-26 08:5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