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近日,在北京市科协专业智库“论策论道”沙龙上,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李正风就“当代科技伦理问题及其治理”作报告。他提出,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尤其是人工智能、基因编辑等前沿技术的突破,科技伦理问题日益凸显,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李正风分析,新科技革命带来了三方面的主要挑战。首先,对自然对象的控制和改造逐渐从人类外部转向人类自身,如基因编辑和脑机接口技术,这些技术的发展打破了人类的“类的同一性”,引发了对人类身份和伦理边界的深刻思考。其次,AI技术对人类行为的替代从肢体上升到头部,出现在认知和决策等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人类发挥独特作用的领域,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出现就是典型例证,这带来了对人类决策权让渡给机器的伦理挑战。最后,数字化、网络化、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使得人类社会运行的底层架构被深度改变,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面对这些挑战,李正风指出,由于进入到加速发展的科技时代,技术的迭代速度超过了人类对于技术有效治理的速度,人类已进入到价值敏感的科技时代。科技伦理问题不仅关乎技术本身,更涉及社会伦理的方方面面,恶性科技伦理事件具有前所未有的破坏力。同时,伦理竞争力和伦理领导力已成为科技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国家和头部企业而言,负责任地应对科技伦理挑战是赢得广泛认可和信任的关键。
新兴科技伦理问题呈现出前移化、广泛化、深层化、不确定性强、专业性升级以及场景化凸显等新特征。以人工智能为例,其引发的伦理问题涉及数据伦理、算法伦理、人机关系等多个维度,既包括新的社会伦理问题,也包括被技术放大和极化的已有社会伦理问题。如无人驾驶技术的责任归属问题,以及人脸识别技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接受度差异等。
针对这些挑战,李正风提出,科技伦理的治理需要走向敏捷治理和全过程治理。他强调,传统的伦理立场在处理新兴科技伦理问题时已不能完全适用,因此需要研究和教育来提升科技工作者的科技伦理素养。同时,道德、伦理和法律应协同发挥作用,共同构建科技伦理的治理体系。
2022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科技伦理治理五项要求:伦理先行、依法依规、敏捷治理、立足国情、开放合作。李正风认为,这些要求对于人工智能产业和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伦理治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实践中,应将这些要求与具体的技术发展相结合,形成反思性的发展观,既要促进科技的快速发展,又要确保科技向善的目标得以实现。
“非常建议大家认真读一下《新一代人工智能伦理规范》。对于更好地理解人工智能可能会带来的社会伦理问题,以及怎样应对伦理问题,现在需要大家共同提高认知,共同磋商,共同形成新共识。”李正风说。(光明网记者 李欣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