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星星很远 “北斗”很近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星星很远 “北斗”很近

来源:人民日报2024-12-31 09:13

  1994年,北斗一号工程启动,我国的卫星导航事业在摸索中起步。三十载追梦苍穹,几代北斗人接续奋斗、数十万建设者聚力托举,走出一条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有源到无源、从区域到全球的中国特色卫星导航系统建设道路。

  近年来,湖南作为北斗技术创新策源地,集聚了国内北斗产业80%以上的核心技术资源,正聚力打造北斗技术创新引领区、北斗规模应用示范区、北斗产业高质量发展集聚区。2023年,湖南北斗产业总产值已达450亿元,占全国的8.4%,年均增长超25%。目前,湖南拥有北斗产业链企业515家,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领域相关机构近2000家,全面拓展北斗在经济发展、社会治理、公共服务和大众消费领域的应用场景,加快政用、商用、民用一体推进,让“天边的北斗”成为“身边的北斗”,为人们的生活提供更多便利。

  精确“指路”——

  从快递物流到低空经济,精确定位应用场景丰富

  从“618”到“双11”,再到“双12”,每到网络购物节点,网上的下单量都会大量增加,成倍激增的快递包裹,如何更快送到千家万户?

  为快递精确“指路”,北斗大显身手。湘邮科技物联网生态运营总监徐海军介绍,公司之前承担了北斗邮政物流领域应用示范项目,可通过北斗位置服务,在消费者下单后,定位离消费者最近的出库仓库,确保物流各个环节的高效便捷,为快递点对点运输提供全流程服务。

  在湘邮科技办公大楼,通过大屏幕远程监控,工作人员不仅能清楚看到运输车辆的出入和卸载情况,跟踪车辆的运行参数,还能方便地监测到驾驶员的状态。如果出现违规超速、疲劳驾驶等现象,司机会收到语音提醒,行车数据也会被系统记录,如果司机多次违规,系统还会暂停司机的排班。北斗的智能运用,不仅能确保运输安全有序,也成为考核驾驶员的重要参照标准。

  徐海军表示,目前,北斗智能终端已运用于邮政干线的车辆,助力车辆精准导航、智能停泊等,实现信息化管理,提高运输安全,提升运输效率。

  在北斗技术的助力下,无人机快递也在湖南出现。株洲“无人机+北斗”低空综合服务中心运营公司新翼智能如今已经开发了21条新航线,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外卖配送、医疗运输、农副产品配送、巡检应急物资运输等,丰富了低空服务的应用场景。无人机不用等红绿灯,也不会堵车,显著节约了配送时间。

  新翼智能执行董事鲁俊介绍,在北斗高精定位技术的支持下,无论是咖啡等外卖,还是水果等农副产品,都可以通过无人机进行运输,降落方位可以精确到厘米,即便遇到风雨天气,也能正常作业。

  湖南省贸促会副会长邓罗兴表示,近年来,湖南积极探索北斗时空技术在低空产业链上的应用,在无人机物流试点及应用、林业空地一体化服务、物流配送等多个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

  智慧“种田”——

  协助构建大智慧农业平台,农场设施可远程控制

  前进、转弯、升降、精准作业……走进株洲首个无人农场——天元区三门镇的高标准农田,可以看到无人驾驶农机在田间忙碌,井然有序。

  手把青秧插满田,这是传统农场给人们的印象。眼前的无人农场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锡文指导建设,面积约1200亩,融合无人农机、遥感监测、先进农艺和智能化灌溉施肥等科技,在北斗技术的支持下,集成构建大智慧农业平台。人们不用进入农场,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就能对农场设施完成远程控制。

  连接云平台,在电脑里设定好参数,无人驾驶农机在轰鸣声中开始作业。从在田间监控农作物生长,到收割粮食、装载稻谷,无人驾驶农机在“耕种管收”多个环节都大显身手,在作业过程中,还能灵巧地规避各种障碍。

  无人驾驶农机为何如此神奇?罗锡文团队成员、华南农业大学副教授何杰道出了其中的奥秘,在计算机里输入田地的参数和坐标,通过北斗卫星上的信号进行导航,就能让农机按照流程完成田间作业,精度可以达到2.5厘米。

  “无人驾驶农机的运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过去人工操作,一个人一天只能收割半亩地,如今依靠无人驾驶农机,一小时就可以收割五六亩。”罗锡文表示,智慧农业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利用北斗建设无人农场,有助于推动农业生产的全天候、规模化作业。

  及时“处警”——

  服务全流程,实现指挥调度与现场处理的持续协同沟通

  “芦淞分局、芦淞分局,这里是市局情报指挥中心,收到请回复。”日前,株洲芦淞公安“情指行”中心收到了一条警情,建设街道某小区发生斗殴案件,因报警人周围声音十分嘈杂,民警未能听清报警人描述的具体位置,且报警人迅速挂断电话后随即关机。

  芦淞公安“情指行”中心立刻联系建设派出所副所长陈潜,陈潜第一时间通过北斗数字孪生平台中的株洲交警移动警务APP查询电话报警时所在位置,确认位置后,指派民警肖俊伟赶赴现场处置。肖俊伟赶赴现场途中通过株洲北斗数字孪生接处警APP查看道路监控回放,初步了解矛盾原因,为现场调解做好充足准备。由于民警出警迅速并已基本掌握矛盾原因,有效防止了矛盾的进一步激化,成功化解了双方因口角产生的纠纷,民警的出警速度与后续妥善的处置结果获得了双方的认可。

  “之前遇到报警,需要在电话里确认具体地点,再赶往现场了解情况,往往耗时较多。”肖俊伟表示,北斗数字孪生平台以及数字孪生接处警APP高效便捷服务民警处警的全流程,实现指挥调度与现场处理的持续协同沟通,大大提高了接处警速度和处置警情的效率。

  此外,北斗系统还可运用到江河监测领域。基于“北斗+5G”的湘江段无人机动态遥感智能监测项目,凭借北斗高精度定位,通过不间断巡航,实时监测湘江流域的状况,及时发现非法作业和溺水事故,为环境保护和群众生命安全保驾护航。与之前的人工巡检相比,无人机动态遥感智能监测项目摆脱了时间、人手、天气等限制,能实现全流域覆盖,更及时地发现安全隐患。记者 杨 迅

[ 责编:肖春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上海:老弄堂“上新”蛇年灯会

  • 黑龙江哈尔滨:夜游园 赏冰灯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经过168小时满功率连续运行考核,全球最大华龙一号核电基地、由中核集团旗下中国核电投资控股的漳州核电1号机组正式投入商业运行,标志着华龙一号批量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2025-01-03 09:31
社交网络的去中心化推动着信息平权,使人人都有麦克风。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可以发布虚假错误的信息。科普信息的发布与传播不能被流量为王和眼球效应所裹挟,而应坚持科学性、合法性。
2025-01-03 09:27
记者2日从中铁(上海)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铁上投”)了解到,全球首台高压射流—机械联合破岩盾构机“山大号”于近日在济南轨道交通6号线东仓站始发。
2025-01-03 09:22
当下,人工智能的火热让人们对其有了深刻的体会。尽管许多人并不完全了解人工智能的工作原理,但一提起人工智能,自动驾驶汽车、智能交互机器人、机器狗、无人机等已广为人知的应用便浮现在人们脑海中。
2025-01-03 09:19
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如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2025-01-03 09:18
闸门开合,水涨船高。2025年1月1日,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发布数据显示,2024年三峡枢纽通过量达1.59亿吨,连续三年突破1.5亿吨大关。其中,三峡船闸运行10000余闸次,通过量1.54亿吨;三峡升船机运行4700余厢次,同比增长5.1%。
2025-01-02 09:33
波澜壮阔的海洋中,更多宝藏正待发掘,深海油气资源就是其中的宝藏之一。深海区域有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如今已成为全球油气资源的主要接替区。
2025-01-02 09:31
在数字化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产生和需要存储的数据量呈爆炸式增长。传统的存储方式,如硬盘、磁带等,正面临存储容量有限、维护成本高以及存储设备寿命短等诸多限制。
2025-01-02 09:30
长期以来,科学界普遍认为这两种记忆在大脑中可以协同工作。然而,当两种记忆产生冲突时会发生什么?
2025-01-02 09:29
量子计算正加速发展!2024年12月上旬,谷歌公司推出其最新量子芯片Willow。几天之后,我国科研团队在预印本网站arXiv发布了“祖冲之三号”的相关成果。
2025-01-02 09:29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鼓励和引导高校、科研院所按照先使用后付费方式把科技成果许可给中小微企业使用。
2024-12-31 09:14
30日,“天目一号”星座23颗卫星、“云遥一号”系列12颗卫星进入中国气象局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并实现业务运行。这是商业小卫星数据首次获准进入中国气象局业务系统,为我国气象预报预测提供有力支持。
2024-12-31 04:10
教育部日前部署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及试点工作,要求2030年前实现基本普及。这对抢占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和人才高地至关重要,必将引发教育领域的系列深层变革。顺利推进人工智能教育,需深化基础研究,把握底层框架和逻辑,做好体系化构建。
2024-12-31 04:45
享受便利的同时,掌握它们背后的核心技术更为重要。如何培养更多懂人工智能、会应用人工智能、能研发人工智能的人才?
2024-12-31 04:45
30日,中国工程院、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等部门联合发布的《2024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整体向好,制造业全球竞争力处于上升趋势,在提质增效、绿色低碳发展等方面呈现诸多亮点。
2024-12-31 04:45
2022年12月31日,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在建成两周年之际,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于12月30日首次发布《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对两年来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进行了系统性总结。
2024-12-31 04:10
从7000米级“蛟龙”号,到4500米级“深海勇士”号,再到创下10909米深度之最的“奋斗者”号,我国载人深潜能力不断突破,技术迭代能力快速提升,征服深海的故事不断续写。
2024-12-30 09:18
当前,数字技术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通过传感器网络、物联网、大数据分析、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实现了对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智能化、精准化和高效化管理,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2024-12-30 03:50
科技部30日发布了2023年度全国科普统计数据。数据显示,在科普经费投入方面,2023年全国科普工作经费投入首次突破200亿元,筹集额达215.06亿元,比2022年增长12.60%。
2024-12-31 04:10
“探索三号”12月29日顺利抵达三亚崖州湾南山港公共科考码头,正式入列。这是我国首艘设计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深远海多功能科学考察及文物考古船。
2024-12-30 04:1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