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中国大米实现“美味进化”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中国大米实现“美味进化”

来源:解放日报2025-01-13 10:22

  近日,《自然》杂志刊载了一个农业科学新成果——中国大米的美味程度正持续提升。

  2009年至2023年,我国稻米食味评分值(全国平均值)实现了从74.9分到80.3分的稳步跨越。

  究竟是什么让中国大米愈发可口?稻米品质飞跃的背后,隐藏着哪些科技革新?展望未来,“干饭人”们还将迎来怎样的美味升级?

  本报记者 肖雅文

  如何定义一碗好饭

  在中国,“吃饭”向来都是头等大事,但人们往往只能凭借一些比较抽象和模糊的形容词来为米饭“打分”,如香、黏、糯、软、松、韧……其实,在大米科学里,还有一种量化标准可以评价大米的好坏,那就是食味值。

  简单来说,食味值就是食物味道的综合分值,食味值越高说明味道越好。国家对五常大米就有明确的行业标准,一级五常大米的食味值必须达到85分以上。而普通东北大米食味值只要在70分以上即为合格大米。

  资料显示,食味值在85分以上的五常大米,一般需要大米拥有固有香气,米粒透明或半透明、色泽青白有光泽,蒸煮时富有米香味,饭粒表面有油光,口感绵软微黏、微甜、略有韧性,冷却后仍能保持良好口感。

  事实上,这种以“食味值”为标准进行大米的培育、种植、评价的观念最早来自20世纪的日本。

  从1971年起,日本就开始对全国的130多种大米进行物理、化学和感官试验,进而评选出口感最好的大米,“食味”的概念也由此逐步确立。

  1986年,日本佐竹公司研发出了世界第一台大米食味计,该机器可以通过检测大米中的蛋白质、直链淀粉、水分、脂肪等固定项目显示食味数值。

  日本农业十分注重的水稻食味的研究,特别是从育种学和栽培角度开展研究,日本的“越光”“一见钟情”和“秋田小町”等大米品种,都是在“食味值”引导下培育出来的“食味米”,其中“越光米”还被誉为“食味水稻之王”。

  直到2001年,稻米“食味”的概念才经由留学日本的崔晶博士介绍传入国内,中国稻米的“食味”研究也自此开始,稻米培育的重点逐渐从单纯重视“产量”变成“产量”与“口感”并重。

  在此之后,中国成立了中日水稻品质食味研究中心。在中日双方的合作下,崔晶团队培育出了国内第一个优质食味新品种“津川1号”,更多优质高食味水稻新品种也随着研究深入而逐步亮相。

  如今,中国大米已经开始在食味值方面屡创佳绩。2024年,在日本广岛举办的优质粳稻食味品质鉴评比赛中,吉林省农科院选育的“吉粳575”的食味就超过了日本新潟越光米,夺得了食味“最优秀奖”。

  从“基因”开始美味

  稻米的食味值如此重要,那它究竟是由什么决定的?

  科学家们发现,对大米食味值产生影响的因素非常多,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其一与品种相关,包括稻米中的水分、直链淀粉、蛋白质、脂肪酸含量等,基本上是可以通过“食味计”测量的。

  一般而言,水稻中直链淀粉的含量越低,米质越黏;而稻米中的蛋白质含量越高,淀粉粒之间的空隙就会越小,食味品质就会越差。

  其二则与环境和种植技术直接相关,如土壤、温度、光照等种植环境的差异,以及施肥、栽插密度、水分管理等栽培措施。例如,氮肥的不合理施用,容易造成水稻生育期过短或过长,影响光合作用和养分积累,进而影响水稻品质。

  因此,一旦科学家们找到稻米中控制这些参数的基因,他们也就找到了打开稻米美味之门的钥匙。

  在中国,这把“美味”的钥匙就藏在浙江富阳一块5000余亩的稻田旁。作为中国水稻研究所富阳试验基地,钱前院士的办公室就紧邻这片稻田。

  在过去的30余年中,钱前院士团队利用近5万份基因功能研究和遗传分析材料,研究发现了25个决定水稻口感的淀粉代谢相关基因,再加上杂交技术,进一步改良水稻品种,提升水稻的品质和口感。

  举个例子,钱前院士团队成功发现了调控“直链淀粉”含量的关键基因Du1,于是成功培育出了具有“产量高、口感软糯”特征的“广两优”系列品种。

  在钱前院士团队的基础上,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团队开始解锁稻米的美味基因。

  例如,如果我们希望米饭更糯,那么通过控制水稻中的Wx基因就能实现,因为Wx基因关系着直链淀粉的含量,调整它的表达量,就能培育出直链淀粉含量较低的水稻新品种,水稻的糯性也就随之提高。

  而当我们想要米饭“香气四溢”时,则可以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去掉水稻中的BADH2基因,因为正是它在抑制香味的产生。

  如今,这样的分子设计育种技术正在被积极推广,我国的水稻育种也逐步实现从传统“经验育种”向高效设计的“精确育种”转变,大米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口感与品质也不断跃升。

  吃上“功能性”大米

  近年来,随着中国水稻育种技术突飞猛进,农业科学家们也在不断探索大米的“潜能”,想让大米在“主食”之外增加更多的附加值。

  吃米饭,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一直是个大痛点。为了减缓疾病进展,糖尿病患者通常需要对血糖浓度保持高度关注。血糖生成指数(GI)就是专门用于其衡量食物升糖水平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GI值越低,血糖变化曲线越平缓,对糖尿病患者越有利。

  然而,传统白米饭及米制品都属于高GI食物,很多糖尿病患者想多吃米饭却不敢吃。

  针对这一人群,中国首类降血糖功能性稻米于2008年研发问世,这个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市农科院、浙江省农科院等专家联合研发的稻米新品种,不仅实现了该品类从无到有的跨越,也开启了中国大米的“功能化”时代。

  事实上,除了糖尿病,其他各种慢性病也在困扰着中国老人——据统计,有78%的老人至少患有一种慢性病——患病老人对主食中的营养和成分有不同需求。

  如今,中国的功能稻米开发已深入不同营养领域。科研人员相继培育出富含γ-氨基丁酸、β-胡萝卜素、叶酸等各种成分的稻米品种,并证实对控制血糖和血脂水平、保护肾功能、降血压和改善大脑血液循环等有一定效果。

  在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李家洋院士看来,富含特定营养元素的“功能稻米”将在10年之内走出实验室,走上百姓餐桌。

  “比如儿童生长发育缺锌,那可以把一些含有高锌的水稻品种培育出来;再比如金色大米,它富含的胡萝卜素,可转换为维生素A,能够解决一些儿童早期发育中免疫力低下和失明的问题……”

  李家洋认为,新的稻米研发将不止步于满足人们对颜色、形状、品质、营养等方面的大众需求,同时还将开拓出个性化需求市场,持续提高民众生活与健康水平,为大米在“主食”之外增加“营养品”的新身份。

[ 责编:战钊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论坛举行

  • 电影《731》拍摄历程特展在哈尔滨举行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科创游”是一种将科技与旅游相结合的新型旅游形式,不仅展示科技企业的生产过程和产品,还注重科技教育的普及和科技创新的体验
2025-09-17 10:23
此次大会将讨论通过“人与生物圈计划”及其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杭州战略行动计划,明确未来十年的发展方向、目标和行动方案
2025-09-17 10:21
人造地球卫星、载人飞船、空间站、空间探测器要“上天”进入预定轨道,运载火箭少不了。在“火箭家族”展台,长征一号至五号运载火箭模型笔直而立。
2025-09-17 10:20
在化学生物学研究中,有一种强大的“分子地图绘制技术”——邻近标记技术。在癌症免疫治疗中,免疫细胞需要足够强和足够多的“信号”才能发起攻击,但癌细胞表面的天然信号往往非常稀疏。
2025-09-17 10:18
当前,秋粮陆续进入成熟期。各地抓住最后的窗口期,落实落细各项增产措施,全力以赴抓好秋粮生产,确保秋粮丰产丰收。
2025-09-17 09:32
人工智能的浪潮正在席卷从科技到教育,乃至全社会的各个角落,中国教育界正在积极推动学习和应用人工智能,以便乘势站在时代前列。今年6月,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提出,人工智能和批判性思维结合形成DNA式的“双螺旋结构”,将有力推动创新。
2025-09-16 09:14
15日,在2025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主论坛上,《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2.0版正式发布。落实《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1.0版于2024年9月发布,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
2025-09-16 09:13
光明日报北京9月15日电 记者陈晨从农业农村部获悉,2025畜禽种业发展论坛14日在北京市平谷区举行。论坛发布了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濒危畜禽遗传资源保护成效、主要畜种分子身份证构建和遗传评估优秀种公畜等重大成果,举办了畜禽种业振兴成果展,26家单位现场推介新技术、新设备、新成果,72家单位进行专场展示。
2025-09-16 09:13
数智技术以及数智互联技术将推进青年间社会化协同与知识共享,可精准连接青年学习者,并形成跨地域的学习社群与项目协作组。总而言之,数智技术能够为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创造良好条件,能够充分激发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的动力,能够更好地帮助青年群体全面发展。
2025-09-16 09:12
作者:王 珩、程松泉,分别系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博士生  当前,全球教育正经历一场由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深刻变革。唯有坚守育人初心,在伦理框架内审慎推进技术应用,才能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引领教育发展的引擎,而非解构教育本质的飓风。
2025-09-16 09:11
在合成生物学和气候变化应对领域有巨大潜力。
2025-09-16 09:11
走进展区,多款新潮文创让人爱不释手;戴上设备,苏轼笔下的诗词世界任人遨游;指尖轻点,三千年前的青铜器“触手可及”……一系列新产品、新服务、新场景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文旅服务专题亮相,漫步其中,处处感受到科技与创意奔涌、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无限活力。
2025-09-15 09:54
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一批品类丰富、兼具趣味与文化内涵的文创精品成为展会现场的“人气王”,引爆观展热潮。
2025-09-15 09:54
最大网络基础设施的建成有助于我国突破关键技术的“卡脖子”困境,形成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优势,建立起数字经济产业的第二创新生态。 (作者:戎 珂,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所长、长聘教授;田晓轩,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2025-09-15 09:53
今年暑期,工厂游火爆出圈。参观名额秒空、门票收入可观、社交平台相关笔记有10多万条,工厂游俨然成了文旅界新宠。 工厂游等新型旅游业态,实现了工业与文旅的跨界融合,也为文旅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增长点。
2025-09-15 09:52
深夜,河南焦作多氟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实验室依旧灯火通明,总工程师闫春生还在带着团队忙碌。 2006年,多氟多打响了由传统氟化工向精细氟化工、新能源材料转型的战役,闫春生临危受命加入六氟磷酸锂研发团队。
2025-09-15 09:51
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
2025-09-12 10:08
汽车排放被认为是气候变化的“元凶”之一,但学术界一直缺乏对城市道路碳排放进行精准刻画的工具。”借助全景AI模型,可实现二氧化碳排放源的精准提取,模型的平均精度超过93%、平均误差低于1.3ppm(ppm为百万分比浓度)。
2025-09-12 10:0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握人工智能发展趋势和规律,加紧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应用规范、伦理准则,构建技术监测、风险预警、应急响应体系,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人工智能系统的可靠性不能停留在统计意义上的“高概率正确”,而应追求在复杂、开放、动态环境下的“高置信可靠”。
2025-09-12 10:01
10日,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以下简称“顶科协奖”)获奖者名单在上海公布。顶科协奖是2021年在上海发起创设、由红杉中国独家提供永久资金支持的面向全球科学家评选的科学大奖。
2025-09-12 09:5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