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走,把科技成果“种”到田间地头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走,把科技成果“种”到田间地头

来源:光明日报2025-01-15 09:54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国式现代化】

   前不久,在宁夏农林科学院举办的科技成果拍卖会上,“奶牛养殖粪污生物强化处理技术”“宁春69号”等10项技术成果和作物新品种,成功竞拍331万元,溢价率达25.4%。宁夏农林科学院成果转化处处长杜慧莹说:“即研即推、即创即转!我们就是通过制度改革和方式创新,积极为科技成果寻找好‘归宿’,推动科研成果加速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真正赋能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科技创新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核心引擎。特别是属于欠发达地区的宁夏,农业提质增效和新质生产力培育更加渴求科技赋能。那么,科技研发如何开展?成果怎样转化?应用成效如何?记者了解到,近几年,宁夏聚焦自治区“六特+N”产业发展,持续深化科研机制改革,强化科企合作、加快成果转化,在与市场的高效衔接中不断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宁夏中卫市海原县贾塘乡王塘村连片农作物长势喜人。资料图片

  春小麦育种团队在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作物研究所王太基地做杂交组合选配工作。沈强云摄/光明图片

  植物保护研究人员在宁夏一处枸杞育苗大棚开展病虫害调查。资料图片

  科技创新接地气、促产业

  提起一粒稻种的十年攻关路,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作物研究所水稻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孙建昌幽默地说,那是一个“鱼和熊掌都想得到”的过程。“既要抗病丰产、耐盐碱,又要品质优、食味好,这个新品种不负期待!”孙建昌拿起一小袋“闽宁1号”,在手心颠了颠,底气十足。

  水稻是宁夏引黄灌区的标志性作物,自古有“朔方贡米”的美誉。然而,把丰产、优质、抗病等优良性状聚合在一起却非常不容易。“20世纪80年代,宁夏水稻品种开始以自育为主,先后历经了高产、高产优质到优质丰产的过程,每个阶段都有优势明显的主打品种,但也都有回避不了的缺点。”孙建昌坦言。

  如何培育生产力和稳定性很强的“佼佼者”?2013年,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作物研究所与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依托闽宁协作平台联合开展育种。“我们从全国各地成千上万的水稻种质资源中‘掐尖’,进行重组杂交,选拔出‘种子选手’,在宁夏、福建、海南三地进行穿梭育种,经过无数次鉴选才选育出集优质、丰产、抗病、耐冷、广适于一体的粳稻新品种‘闽宁1号’。”孙建昌告诉记者。

  两个月前,在银川举办的成果拍卖会上,“闽宁1号”经过多轮竞拍,最终以66万元的价格落槌,打破了宁夏农林科学院水稻品种成果转化的记录。“这个品种我观察了很久,充分了解了它的品性才打定主意竞拍的,是一支潜力股。”成功竞拍“闽宁1号”,宁夏杰农种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俊杰十分高兴。

   紧扣产业发展开展攻关,是宁夏农业科技创新接地气的直接体现。

  技术的加持,可以延长奶牛生产寿命?没错!牛奶产业是宁夏“六特”产业之一,长期以来,奶牛泌乳年限不高、生产寿命短等问题制约着产业节本增效。宁夏大学联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开展的“高产奶牛高产期健康控制技术研发与应用”课题,经过三年持续攻关,已经找到了答案。

  宁夏反刍动物分子细胞育种重点实验室负责人、宁夏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副院长马云告诉记者,项目通过采集14个规模化牧场155691头奶牛的系谱、56630条生产数据、113524条产犊数据,系统分析了影响奶牛高产期健康的关键因素,挖掘了24个功能基因和分子标记。“我们首次构建了运用机器视觉、基因组选择、主效基因挖掘、育种芯片、体细胞扩繁等先进技术的奶牛高产期健康控制技术体系,经过示范应用,奶牛的生产寿命由2.3胎提高到2.8胎以上,应用牧场生鲜乳增产4%~6%。”马云说。

   “这几年,自治区科技厅实施需求导向项目形成机制改革,一大批科技成果为宁夏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2024年通过自治区重点成果转化项目、县域科技成果引进示范推广项目等,支持‘酿酒葡萄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推广’‘抗逆小麦新品种宁春56号示范推广’等农业领域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近500项,投入财政资金8000余万元。”宁夏科技厅成果转化与科技金融处负责人成蕾告诉记者。

  架设成果转化的“高速路”

   科技成果只有“种”到田间地头,才能真正实现价值释放。然而,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绝非一步之遥。

   “以前,大家投入科研的积极性高,但转化落地的意识弱,成果出来后,往柜子一锁,任务就完成了,科研和产业的关联度总体不高。”杜慧莹说,“十年前,我们初次开展科技成果有偿转化,收益还不到现在的十分之一。”

  为改变“重成果、轻转化”的局面,宁夏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试点工作,探索“先赋权、后转化”,激发科研人员成果转化积极性。同时,在职称评聘、选优评先等方面同步增加成果转化指标占比分值。

  当科技成果转化的动力源被激活,科研人员纷纷化身“推介官”,为新成果新技术寻找好出路。据了解,2024年9月份举办的第二届宁夏东西部科技合作暨科技成果转化与人才交流大会上,农业领域签订科技成果引进转化、科技项目联合攻关、科技人才合作等各类协议68项,签约金额约1.4亿元。

  鲜黄色的果、长椭圆的形,捏一粒入口,回味甘甜……枸杞家族新成员“宁农杞20号”让人眼前一亮。相比常见的红枸杞,它的多糖含量高26.8%、甜菜碱高84.43%,玉米黄素是红枸杞的10倍。

  就在一年前,这颗小果子刚刚获得新品种权,便被多家企业盯上了。通过成果竞拍,“宁农杞20号”以81.5万元转让给了一家育种企业,这是目前宁夏枸杞单一品种拍卖金额最高的品种。该品种已实现企业自主育苗、种植,凭借良好的品性和口感成功“圈粉”,目前科研团队正和企业联合开展黄果枸杞深加工的研发。

   宁夏致力于架设科技成果转化的“高速路”,更多转化新模式成功解锁。

   “技术入股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一种方式,科研团队在后续技术应用、产品开发中,可以更好地提供服务和指导,加速成果产出。”枸杞科服(宁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李玲告诉记者。两个月前,就有枸杞加工科研团队以5%的约定技术股份与其公司签订了“技术入股”合同,实现黑果枸杞功效成分提取技术的成功转化。

  科研团队以技术成果作为无形资产,与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持续获得的一部分收益可以投入下一项技术的研发,实现了“科研-转化-科研”的良性循环。

   “我们盯实成果落地转化,切实形成长效机制、畅通转化渠道,成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专班,积极推介‘宁夏好成果’。”宁夏生产力促进中心主任赵功强告诉记者。

  科技赋“农”绘就农业好“丰”景

  位于宁夏中卫市海原县贾塘乡王塘村的宁夏锦彩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加工车间,经过加工包装的黄米、小米等杂粮产品直接运往城市商超。“过去产量低,种点粮刚刚够吃。现在糜子、谷子产量高、品质好,往全国销着呢!”负责人田进财乐呵呵地说。

   在旱作雨养农业区,从“靠天吃饭”的薄田变丰产田,种植大户田进财的秘诀是:新品种、新技术!

   2023年开始,就有科研团队到海原县推广抗旱高产新品种和覆膜集雨种植新技术,试验田就选中了田进财的地块。“当时选了两个相邻地块,相同的立地条件、降水和品种,采取不同方式种植。到了成熟季,采用全膜膜侧集雨保墒新技术种植的糜子平均株高、穗长、干草量比传统种植高很多,亩产增加了200公斤,真是头一回见!”“靠天吃饭”变靠技增产,科技的魅力让田进财兴奋不已。

   科技如同燎原之火,在田间地头不断施展“魔法”,科技赋“农”的溢出效应越来越明显。

  冬季,北方稻田进入休眠期,宁夏的科研团队又赶到海南南繁基地筛选新的耐除草剂水稻。为什么要筛选培育耐除草剂水稻?起因是令人头疼的“杂草稻”。杂草稻是稻田里的“隐形杀手”,区分拔除非常困难,严重影响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

  为解决这一难题,从2018年开始,宁夏的科研团队与福建农林大学联合攻关近4年时间,从1亿粒诱变种子中筛选出非转基因耐除草剂水稻“闽宁2号”。它的安全性好、耐药性强、遗传稳定,在苗期喷施专用除草剂一次,可以有效灭除杂草稻和其他杂草,彻底解决直播水稻杂草稻常规除草剂无法清除的难题。

   2024年秋季,“闽宁2号”在宁夏农垦暖泉农场的近7000亩示范田实收测产。“核心示范区亩产达764.5公斤,较往年平均产量增产125.4公斤,创下了暖泉农场水稻产量的历史新高,再加上商品性好,收购价格也上去了。”宁夏农垦农林牧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陈永伟对该品种赞叹不已。

   “下一步,自治区科技厅将着力构建体系化实施、场景化驱动、市场化配置、要素融合保障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生态,通过强化高质量科技成果有效产出和精准引进,加大技术转移机构建设力度、培育壮大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载体、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鼓励科技人员与企业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等务实举措,加快推动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大力培育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成蕾表示。

   (光明日报记者 张文攀 闫磊)

[ 责编:李欣哲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陕西西安举行仿古入城仪式,献礼文化遗产数字化论坛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科创游”是一种将科技与旅游相结合的新型旅游形式,不仅展示科技企业的生产过程和产品,还注重科技教育的普及和科技创新的体验
2025-09-17 10:23
此次大会将讨论通过“人与生物圈计划”及其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杭州战略行动计划,明确未来十年的发展方向、目标和行动方案
2025-09-17 10:21
人造地球卫星、载人飞船、空间站、空间探测器要“上天”进入预定轨道,运载火箭少不了。在“火箭家族”展台,长征一号至五号运载火箭模型笔直而立。
2025-09-17 10:20
在化学生物学研究中,有一种强大的“分子地图绘制技术”——邻近标记技术。在癌症免疫治疗中,免疫细胞需要足够强和足够多的“信号”才能发起攻击,但癌细胞表面的天然信号往往非常稀疏。
2025-09-17 10:18
当前,秋粮陆续进入成熟期。各地抓住最后的窗口期,落实落细各项增产措施,全力以赴抓好秋粮生产,确保秋粮丰产丰收。
2025-09-17 09:32
人工智能的浪潮正在席卷从科技到教育,乃至全社会的各个角落,中国教育界正在积极推动学习和应用人工智能,以便乘势站在时代前列。今年6月,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提出,人工智能和批判性思维结合形成DNA式的“双螺旋结构”,将有力推动创新。
2025-09-16 09:14
15日,在2025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主论坛上,《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2.0版正式发布。落实《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1.0版于2024年9月发布,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
2025-09-16 09:13
光明日报北京9月15日电 记者陈晨从农业农村部获悉,2025畜禽种业发展论坛14日在北京市平谷区举行。论坛发布了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濒危畜禽遗传资源保护成效、主要畜种分子身份证构建和遗传评估优秀种公畜等重大成果,举办了畜禽种业振兴成果展,26家单位现场推介新技术、新设备、新成果,72家单位进行专场展示。
2025-09-16 09:13
数智技术以及数智互联技术将推进青年间社会化协同与知识共享,可精准连接青年学习者,并形成跨地域的学习社群与项目协作组。总而言之,数智技术能够为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创造良好条件,能够充分激发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的动力,能够更好地帮助青年群体全面发展。
2025-09-16 09:12
作者:王 珩、程松泉,分别系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博士生  当前,全球教育正经历一场由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深刻变革。唯有坚守育人初心,在伦理框架内审慎推进技术应用,才能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引领教育发展的引擎,而非解构教育本质的飓风。
2025-09-16 09:11
在合成生物学和气候变化应对领域有巨大潜力。
2025-09-16 09:11
走进展区,多款新潮文创让人爱不释手;戴上设备,苏轼笔下的诗词世界任人遨游;指尖轻点,三千年前的青铜器“触手可及”……一系列新产品、新服务、新场景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文旅服务专题亮相,漫步其中,处处感受到科技与创意奔涌、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无限活力。
2025-09-15 09:54
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一批品类丰富、兼具趣味与文化内涵的文创精品成为展会现场的“人气王”,引爆观展热潮。
2025-09-15 09:54
最大网络基础设施的建成有助于我国突破关键技术的“卡脖子”困境,形成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优势,建立起数字经济产业的第二创新生态。 (作者:戎 珂,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所长、长聘教授;田晓轩,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2025-09-15 09:53
今年暑期,工厂游火爆出圈。参观名额秒空、门票收入可观、社交平台相关笔记有10多万条,工厂游俨然成了文旅界新宠。 工厂游等新型旅游业态,实现了工业与文旅的跨界融合,也为文旅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增长点。
2025-09-15 09:52
深夜,河南焦作多氟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实验室依旧灯火通明,总工程师闫春生还在带着团队忙碌。 2006年,多氟多打响了由传统氟化工向精细氟化工、新能源材料转型的战役,闫春生临危受命加入六氟磷酸锂研发团队。
2025-09-15 09:51
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
2025-09-12 10:08
汽车排放被认为是气候变化的“元凶”之一,但学术界一直缺乏对城市道路碳排放进行精准刻画的工具。”借助全景AI模型,可实现二氧化碳排放源的精准提取,模型的平均精度超过93%、平均误差低于1.3ppm(ppm为百万分比浓度)。
2025-09-12 10:0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握人工智能发展趋势和规律,加紧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应用规范、伦理准则,构建技术监测、风险预警、应急响应体系,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人工智能系统的可靠性不能停留在统计意义上的“高概率正确”,而应追求在复杂、开放、动态环境下的“高置信可靠”。
2025-09-12 10:01
10日,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以下简称“顶科协奖”)获奖者名单在上海公布。顶科协奖是2021年在上海发起创设、由红杉中国独家提供永久资金支持的面向全球科学家评选的科学大奖。
2025-09-12 09:5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