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中国高铁“逆袭”之路:从冰天雪地跑到春暖花开
首页> 科技频道> 头版头条 > 正文

中国高铁“逆袭”之路:从冰天雪地跑到春暖花开

来源:光明网2025-01-22 10:04

坐看山河过,千里快哉风。

高铁如同一条条大动脉,

让全国各地紧密相连,

人才、技术、信息等要素便捷流动,

真正实现了千里通途、畅行无阻,朝发夕至、天涯若邻。

 

在享受高铁带来的便捷时,

你是否曾想过,

什么样的工程,才能被冠以“复兴”这样的名字?

科学家精神百场讲坛邀请到

复兴号高速列车研发创新团队负责人、

首届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负责人周黎,

听他讲讲“复兴号”的故事。

中国高铁“逆袭”之路:从冰天雪地跑到春暖花开

周黎接受光明网记者采访

 

从“引进模仿”到“自主创新”

中国高铁走上“逆袭”之路

周黎介绍,我国早在“八五”时期

就启动了动车组研制工作,

后来在国家顶层规划引领下,

开展了引进、消化吸收,

通过国内组装和国产化生产,

逐渐掌握了部分关键技术和生产工艺。

 

然而外国引进的技术和设备,

车厢之间无法互联,

部件之间无法互用,

标准之间“各自为政”,

运行时间和运行环境也与中国差距很大,

很多核心技术没有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这些问题让我们深刻认识到,

在底层技术上,必须建立统一标准,

形成中国自己的技术体系。

2012年起,我国动车组进入自主创新阶段。

 

曾经“照猫画虎”

拆解外国设备的方式已无法满足发展需求,

“正向设计”思路应运而生。

从自身需求的角度出发进行研制,

致力于确定高铁的“中国标准”。

 

“组织复兴号研制过程中,

我最大的体会就是不依靠别人。”

周黎感慨道。

通过每一次自己解决问题,

一步步积累、一步步前进,

最终成就了复兴号。

 

厚积才能薄发

复兴号从冰天雪地跑到春暖花开

身为“复兴号”研发创新团队的负责人,

对于周黎而言,乘坐高铁不仅是出差旅行的方式,

更是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成了一位“挑剔”的“工程师乘客”,

花时间费心思找问题。

复兴号实验期间,

他在车上一待就是两个礼拜。

中国高铁“逆袭”之路:从冰天雪地跑到春暖花开

复兴号高速列车研发创新团队负责人周黎正与同事们查看列车试验后转向架的状态

 

2016年7月,

两列中国标准动车组,

在郑徐线上实现了时速420公里的交会。

中国铁路几十年的技术积累,

最终化成了那历史性的一瞬间。

“根本来不及欢呼,就一秒多,

确实就是一瞬间。”

 

如今,中国高铁正奔驰在广袤的神州大地上。

通过特殊的防寒保暖和散热技术,

哈大高铁克服冬夏之间80度的温差,

在极端温度下安全稳定运行。

有了先进的隧道挖掘和桥梁建造技术,

沪昆高铁在地形复杂的西南山区,

也能化“天堑”为通途。

 

从巍峨峻岭走进无垠戈壁,

从冰天雪地跑到春暖花开,

中国高铁穿行其中,风驰电掣。

中国高铁“逆袭”之路:从冰天雪地跑到春暖花开

中国自主研发、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复兴号列车

 

从“国内纵横”到“全球布局”

中国高铁如何驶向世界

截至目前,世界高速铁路总里程超过6万公里。

其中,中国高速铁路里程4.6万公里,

超过其他国家高速铁路里程总和,

占世界高速铁路总里程70%以上。

高铁的中国标准也正迈向全球舞台。

 

周黎表示,要让中国标准“走出去”,

需要因地制宜,区分不同策略。

对于已有成熟标准体系的地区,

积极参与项目建设,

展示技术优势,争取市场份额;

对于铁路建设基础薄弱的国家,

在建设过程中全面推广中国标准,

让我国高铁技术和标准在当地落地生根。

 

谈及心目中的科学家精神,

周黎用八个字予以概括:

“永不懈怠,持续创新。

我们也在继承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精神。

一步一步地,通过持续创新,

不断擦亮中国高铁的名片。”

 

总监制

宋乐永

总策划

战钊

记者/编导

林佳欣 李欣哲

脚本编辑

王笑颜(实习)

摄像

狄明

剪辑

孙守玉 王旭

出品

光明网科普事业部

 

[ 责编:肖春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网络中国节·春节短视频征集活动分享交流会举行

  • 2025年中国春兰大集在绍兴柯桥开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科普团队成立于2000年,旨在面向公众传播以大熊猫为代表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
2025-02-14 10:26
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者天然物质。
2025-02-14 10:24
《自然》杂志13日报道我国发现迄今唯一确切的侏罗纪鸟类——政和八闽鸟。
2025-02-14 10:23
在当前的极寒天气下,机器狗更灵活、可携带更多仪器,巡检质效显著提高,让赛事电力保供更安心。
2025-02-14 10:22
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现行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的主要政策减税降费及退税达26293亿元,助力我国新质生产力加速培育、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2025-02-14 10:11
独脚金是寄生在高粱上的一种植物,能导致高粱减产甚至死亡。近日,我国科学家首次从高粱中发现两个关键基因,敲除后,高粱对独脚金的抗性显著提高。
2025-02-14 10:04
基于AI大模型及领域数据资源,构建基于PC端和手机端应用的科特派数字人“小科”,为用户提供随时在线、多终端访问、7×24小时全天候资源对接,全方位服务于北京城市科技创新与管理。
2025-02-13 09:36
新时代以来,我国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来谋划和推进新征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全力推动生态环境根本好转。
2025-02-13 03:40
新年伊始,DeepSeek成为“热词”,其在各领域的应用也引发思考和讨论。在科研领域,人工智能驱动科学研究的新科研范式随之到来,对构建开放创新生态提出了更急迫的要求。
2025-02-13 03:50
从个性化的珠宝饰品到复杂的航空零部件,3D打印展现出了巨大的创造力和应用潜力。然而,科技的探索永无止境,一种比3D打印更具突破性的技术——4D打印,正悄然兴起。
2025-02-13 03:50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生态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更是经济财富、社会财富。
2025-02-13 03:40
中国人工智能发展与安全研究网络主办,上海期智研究院、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承办
2025-02-12 19:16
2025年,空天院合成孔径雷达科研团队将继续研制8颗“女娲星座”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届时“女娲星座”20颗在轨雷达卫星将实现全球组网运行,对地观测能力将大幅提升。
2025-02-12 10:07
这并不是一辆普通的复古电车,而是一部使用了16K全息数字技术、AI技术与四轴动感震动系统的数字电车。
2025-02-12 10:06
科学家们发现,水波涉及复杂的流体力学效应,能够构造丰富的拓扑矢量场用于粒子的操控。
2025-02-12 09:59
通过打造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经济圈,让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得以兼顾,天目山保护区的实践,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也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
2025-02-12 09:57
春节期间,全国科技馆以“科技温暖中国年”为主题,为公众献上一系列融知识性、趣味性和人文关怀于一体的科普惠民活动。
2025-02-12 09:53
2月6日晚,“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我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黄旭华院士因病在武汉逝世,享年99岁。
2025-02-11 14:55
气动外形优化是航空设计中的核心技术,可以提升燃油效率、降低阻力,提高飞行器性能。该几何引擎无需庞大的数据集或繁琐的超参数调整,大幅降低了开展气动优化的复杂度和成本。
2025-02-11 09:43
最近,原子能院自主研发的两步法650毫米直径冷坩埚玻璃固化工程样机,完成90天连续运行试验,收获约52吨玻璃固化体,高放射性废物(以下简称“高放废物”)可被“封印”其中。
2025-02-11 09:4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