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中国高铁“逆袭”之路:从冰天雪地跑到春暖花开
首页> 科技频道> 头版头条 > 正文

中国高铁“逆袭”之路:从冰天雪地跑到春暖花开

来源:光明网2025-01-22 10:04

坐看山河过,千里快哉风。

高铁如同一条条大动脉,

让全国各地紧密相连,

人才、技术、信息等要素便捷流动,

真正实现了千里通途、畅行无阻,朝发夕至、天涯若邻。

 

在享受高铁带来的便捷时,

你是否曾想过,

什么样的工程,才能被冠以“复兴”这样的名字?

科学家精神百场讲坛邀请到

复兴号高速列车研发创新团队负责人、

首届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负责人周黎,

听他讲讲“复兴号”的故事。

中国高铁“逆袭”之路:从冰天雪地跑到春暖花开

周黎接受光明网记者采访

 

从“引进模仿”到“自主创新”

中国高铁走上“逆袭”之路

周黎介绍,我国早在“八五”时期

就启动了动车组研制工作,

后来在国家顶层规划引领下,

开展了引进、消化吸收,

通过国内组装和国产化生产,

逐渐掌握了部分关键技术和生产工艺。

 

然而外国引进的技术和设备,

车厢之间无法互联,

部件之间无法互用,

标准之间“各自为政”,

运行时间和运行环境也与中国差距很大,

很多核心技术没有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这些问题让我们深刻认识到,

在底层技术上,必须建立统一标准,

形成中国自己的技术体系。

2012年起,我国动车组进入自主创新阶段。

 

曾经“照猫画虎”

拆解外国设备的方式已无法满足发展需求,

“正向设计”思路应运而生。

从自身需求的角度出发进行研制,

致力于确定高铁的“中国标准”。

 

“组织复兴号研制过程中,

我最大的体会就是不依靠别人。”

周黎感慨道。

通过每一次自己解决问题,

一步步积累、一步步前进,

最终成就了复兴号。

 

厚积才能薄发

复兴号从冰天雪地跑到春暖花开

身为“复兴号”研发创新团队的负责人,

对于周黎而言,乘坐高铁不仅是出差旅行的方式,

更是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成了一位“挑剔”的“工程师乘客”,

花时间费心思找问题。

复兴号实验期间,

他在车上一待就是两个礼拜。

中国高铁“逆袭”之路:从冰天雪地跑到春暖花开

复兴号高速列车研发创新团队负责人周黎正与同事们查看列车试验后转向架的状态

 

2016年7月,

两列中国标准动车组,

在郑徐线上实现了时速420公里的交会。

中国铁路几十年的技术积累,

最终化成了那历史性的一瞬间。

“根本来不及欢呼,就一秒多,

确实就是一瞬间。”

 

如今,中国高铁正奔驰在广袤的神州大地上。

通过特殊的防寒保暖和散热技术,

哈大高铁克服冬夏之间80度的温差,

在极端温度下安全稳定运行。

有了先进的隧道挖掘和桥梁建造技术,

沪昆高铁在地形复杂的西南山区,

也能化“天堑”为通途。

 

从巍峨峻岭走进无垠戈壁,

从冰天雪地跑到春暖花开,

中国高铁穿行其中,风驰电掣。

中国高铁“逆袭”之路:从冰天雪地跑到春暖花开

中国自主研发、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复兴号列车

 

从“国内纵横”到“全球布局”

中国高铁如何驶向世界

截至目前,世界高速铁路总里程超过6万公里。

其中,中国高速铁路里程4.6万公里,

超过其他国家高速铁路里程总和,

占世界高速铁路总里程70%以上。

高铁的中国标准也正迈向全球舞台。

 

周黎表示,要让中国标准“走出去”,

需要因地制宜,区分不同策略。

对于已有成熟标准体系的地区,

积极参与项目建设,

展示技术优势,争取市场份额;

对于铁路建设基础薄弱的国家,

在建设过程中全面推广中国标准,

让我国高铁技术和标准在当地落地生根。

 

谈及心目中的科学家精神,

周黎用八个字予以概括:

“永不懈怠,持续创新。

我们也在继承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精神。

一步一步地,通过持续创新,

不断擦亮中国高铁的名片。”

 

总监制

宋乐永

总策划

战钊 宋雅娟

记者/编导

林佳欣 李欣哲

脚本编辑

王笑颜(实习)

摄像

狄明

剪辑

孙守玉 王旭

出品

光明网科普事业部

 

[ 责编:肖春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甘肃榆中:积极开展灾后恢复工作

  • 河北秦皇岛:科技赋能高质量发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团队需要从头开始,设计一款“更适合日本”的机器人:体形小巧,穿行灵活,语音系统换成日语,屏幕上的动画表情还能变换。擎朗智能目前在日本已经设立200多个技术支持点,确保常规故障能在2小时内响应,24小时内修复。
2025-08-12 10:06
夏季天气炎热,很多人喜欢去游泳馆游泳。“游泳可以提高心肺耐力和身体柔韧性,改善体脂率,因此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潘力军说,游泳如果不注意卫生,可能感染红眼病、中耳炎和胃肠道疾病,建议做好如下防护措施:  游泳前,注意自身的健康状况。
2025-08-12 10:03
近日,随着最后一笔数据在青藏高原上录入系统,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完成自然资源确权登记。2019年,《关于统筹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与《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相继出台,“依法确权”成为基石。
2025-08-12 10:02
一般认为,宇宙中的每个星系中心都有一个超大质量黑洞,而更大的星系则拥有更大的黑洞,即超巨型黑洞。Collett表示,恒星运动学被视为黑洞质量测量的“金标准”,引力透镜效应则可以帮助团队“探测到更遥远的宇宙”。
2025-08-12 10:01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杨维慎、彭媛团队开发了一种便捷的触发式界面反应策略,实现了二维金属-有机框架膜(MOF膜)的快速制备及高效气体分离。该研究为面向应用的MOF纳米片和超薄二维MOF膜的定制化制备提供了新思路,可满足不同应用场景下的高性能分离需求。
2025-08-12 10:00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科研人员最近在引力波天文学领域取得了突破性发现:双黑洞并合事件可能发生在第三个致密天体的“眼皮子底下”。
2025-08-11 09:56
日前从安徽省林业局获悉,安徽扬子鳄野外种群数量创历史新高。监测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7月20日,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扬子鳄产卵超3800枚,扬子鳄野外种群数量超1920条。
2025-08-11 09:53
近年来,我们团队聚焦海洋多场环境耦合机制、多体结构相互作用、多尺度耦合效应等难题,开展深度产学研用合作,研发多款海工装备。
2025-08-11 09:45
在医学和生物技术领域,实现蛋白质定向进化,使其具有新功能或改进功能至关重要。为此,美国斯克利普斯研究所的科学家开发了一个可以加速蛋白质进化的合成生物学平台T7-ORACLE。
2025-08-11 09:43
近日,科学信息分析公司爱思唯尔与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发布《传承与创新:解码中医药科学发展轨迹》报告。
2025-08-11 09:41
实验室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摇篮,但里边有不少危险而又昂贵的设备,可能对科研工作者人身和财产安全造成威胁。如何织密安全防护网?
2025-08-08 10:25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书宏院士团队成功开发出一种可闭环生物回收的纤维素基介电薄膜,能够提高电子器件的循环利用率,从而减少电子废弃物。
2025-08-08 10:16
日前,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团队与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团队合作,在可见光集成光学领域取得重要进展:成功研制出一套新型可见光矢量光谱分析仪。
2025-08-08 10:12
中国林科院林业所林木细胞遗传研究组近日提出了研究裸子植物生长停滞可塑性的独特模型。这一成果填补了人们对裸子植物发育可塑性认识的空白。
2025-08-08 10:11
8月6日,揽月月面着陆器着陆起飞综合验证试验在位于河北省怀来县的地外天体着陆试验场圆满完成,此次试验是我国首次进行载人航天器地外天体着陆起飞试验。
2025-08-08 10:09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吴凯丰团队采用胶体量子点溶液作为增益介质,通过法布里-珀罗谐振腔耦合及双脉冲泵浦设计,开发出连续稳定工作10天以上、能量转化效率大于17%的量子点液体激光器。
2025-08-07 10:18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的研究团队深入解析了中亚野猪种群在跨越欧亚大陆百万年的迁徙历程中适应环境的独特遗传密码,为理解大型哺乳动物如何应对环境变化提供了全新视角。
2025-08-07 10:18
无论是钢琴家指尖流淌出的动人旋律,还是外科医生在显微镜下的精准操作,甚至是母亲为孩子系鞋带时的温柔细致……
2025-08-07 03:40
月球,地球最亲密的邻居,它的“婴儿期”是什么样的?为破解这个谜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科学研究院王水炯教授团队和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李秋立研究员团队合作
2025-08-07 03:40
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法(草案)》(以下简称《草案》),决定将《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2025-08-07 03:4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