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编者按:
为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宣传的亲和力和实效性,创新激活大思政、大宣传潜能和效应,中国农业大学、光明网联合推出“思政开放麦·时事热点微评”专栏文章,激发“强国先强农、农大作先锋”奋进力量,铸就强农报国思政引领力。
海南是我国的育种“圣地”。南繁也被称为“南繁加代”,就是将玉米等夏季作物,在当地秋季收获后,拿到南繁热带地区再进行迭代繁殖和选育,缩短育种年限。由于海南三亚南繁基地独特的气候条件,玉米最佳生长期内的授粉工作往往与春节不期而遇。当万家灯火点亮团圆的时刻,中国农业大学玉米生物育种各个科研团队都选择了在三亚南繁基地的玉米地里迎接新年。春节期间三亚南繁玉米地里的科研坚守,是农大师生对“国之大者”的铭记与行动,更是强农报国的生动实践。
上图为赖锦盛教授团队在三亚南繁玉米地察看玉米长势情况。
“做玉米育种,授粉这一阶段的工作是最忙碌的,在三亚南繁玉米地里授粉,守着玉米地过春节是我们团队多年来的常态。”中国农业大学赖锦盛教授说,他们坚守在玉米地里,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种源自主可控、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的号召,致力于攻克“卡脖子”的前沿技术。他们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中并驾齐驱,还利用现代科技如基因编辑、人工智能等,致力于推动全球种业的新一轮科技革命。这些成就不仅推动了农业科技的进步,更体现了中国农大科学家们心系国家发展、致力于解决国家粮食安全问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上图为董朝斌教授团队在三亚南繁玉米地察看玉米长势情况。
中国农业大学董朝斌教授团队同样也在坚守,这已经是他第5年在玉米地里过春节。“搞玉米科研,人要跟着玉米走,虽然是春节假期,但是研究数据不能断,南繁育种工作不能断档。”今年受台风影响,播种延迟,春节期间正值授粉高峰期,因此他的团队有22名师生留在三亚继续他们的研究。
农大人的研究,不仅仅局限于实验室里,更延伸到了田间地头的实际应用,确保科研成果能够真正服务于农业生产,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春节期间玉米地里的科研坚守,是农大师生对“自找苦吃”精神的生动诠释。他们立志打通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最后一公里”,计划在5-10年内建设成为全球领先的玉米生物育种技术创新中心和重大战略性品种策源地。春节期间玉米地里的科研坚守,是“国字号”农大肩负国家使命的真实写照。2018年7月30日,赖锦盛教授课题组在《自然·遗传》杂志上发表重要研究成果;2021年,他们开发的“基因剪刀”Cas12i和Cas12j获得专利授权,填补了国内空白,突破国家在基因编辑领域的“卡脖子”难题。
奋进正当时,建功新时代。农大人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勇担“国字号”农大使命担当,扎根奉献、创新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师生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展现了农大师生“自找苦吃”、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精神风貌,“强国先强农”的理念正在这里变成现实,而“农大作先锋”的承诺也在每一位师生的心中生根发芽、蓬勃茁壮。
(段蕾,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曾获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