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2025年中关村论坛年会的主题是“新质生产力与全球科技合作”。在3月29日举行的2025中关村论坛“量子科技创新发展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副所长丁洪发出呼吁,应当加强量子科技领域的国际合作,只有敞开交流,才能让人类共同进步。
在接受光明网记者采访时,丁洪表示,科学强调合作,量子力学的发展也是通过国际合作来出现的。量子力学的发展史本身就是一部国际合作的典范。百年前,来自德国的爱因斯坦、来自丹麦的玻尔、来自意大利的费米等著名科学家跨地域的思想碰撞,催生了量子理论的根基。如今,这样的开放协作依然是推动技术突破的关键。
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副所长丁洪
当前量子领域的国际合作正面临挑战。随着全球科技竞争加剧,量子科技被过度敏感化,导致人才流动与学术交流受阻。量子领域的研究大部分属于基础科研,即便是在最前沿的技术领域,也仍旧需要国际合作。“在国际合作方面,中关村论坛做得非常好。”丁洪说,“我今天看到有国际知名量子物理学家来参会,大家在一起交流,这会带来启发和帮助,是一个共赢的模式。”
随着量子科技领域越来越受到重视,各方对该领域的投入随之增加。丁洪建议,做量子科技研究要有一定的协调性。量子领域人才偏少,人才过于分散有时不利于协作发展。为了加强团队合作,促进交流,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组织了一支20人左右的科研团队,团队成员平均年龄不到35岁,均为来自美国、荷兰等量子科技强国的年轻人才。团队目前正在围绕拓扑量子比特方向开展研究。
丁洪表示,量子科技的研究并非易事,这是一个长期的研究,不能将其当作短时间内挣钱的渠道,而应该怀着为人类文明发展做贡献的心态坚持做下去,才能真正取得突破。(记者谢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