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健身:听AI的,更要听自己的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健身:听AI的,更要听自己的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4-03 02:35

  【科学随笔·我见AI】

  作者:王晶晶(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小肖是我高中同学,如今是一名软件工程师。从我们认识那天起,“超重”似乎就和他如影随形。然而,去年夏天,他的朋友圈突然变得不一样了——每天都有规律的运动打卡,身材也逐渐紧实有型。朋友们纷纷点赞,甚至有人调侃他“转型成功”。可就在前几日,他发了一张体重反弹的照片,配文透着一丝无奈:“受伤静养后,被打回原形……”

  我关心地问:“之前看你减肥效果那么好,怎么突然受伤了?”

  他很快回复:“我之前一直坚持饭后散步,但效果不明显。直到有一天,我偶然接触到了AI,让它帮我制定了一份运动计划。没想到效果出奇好!去年夏天开始,我的体重真降下来了,身材也变好了。我当时特别兴奋,每天都严格按照AI的方案训练。可没想到,有一次训练强度太大,超出承受范围,结果大腿拉伤了。养伤期间,体重反弹得很快。”

  我追问:“那你以后还会用AI的运动方案吗?”

  他顿了一会儿,回复说:“会的,毕竟它有效。不过这次经历让我明白,光靠AI是不够的。我打算多学一些运动知识,遇到问题也会请教专业教练,希望能更全面掌控自己的健康。”

  事实上,随着AI技术飞速发展,大众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获取信息从未如此轻松——以往需要耗费大量精力挖掘的知识,如今只需在AI中输入提示词,便可立即获取。同样,在体育领域,AI为全民健身注入了新动力,有效降低了系统锻炼的门槛——开启健身之旅却不知从何入手?只需向AI提问,它便能迅速汇聚海量专业知识,无论是适合初学者的入门运动推荐,还是各类运动的注意事项和技巧讲解,都能精准快速给出答案。现在,我们制定一份专属的居家锻炼计划变得轻而易举:输入身体状况、时间安排和场地条件等信息,短短几秒,一份贴合需求的详尽方案便会跃然眼前,让毫无经验的新手也能有条不紊地开始锻炼。一句话,AI可以轻松拉齐基础运动计划的“下限”。

  然而,笔者想强调的是,AI提供的运动信息质量参差不齐,大家在借助其规划锻炼时,必须保持警惕、仔细甄别,盲目跟从可能带来运动损伤等风险。

  尽管AI能一键生成完整的运动方案,涵盖从热身到放松的全部阶段,但在细化到每个动作时,使用者很难完全按照标准执行。哪怕只是一个关节的动作失误,都可能导致与标准动作偏差千里,引发运动伤病,降低使用者的依从性与锻炼积极性;进而影响运动体验和健身效果,甚至削弱AI在体育健康领域的公信力。

  更需要提醒的是,AI生成的运动方案很难充分考虑使用者的个性化情况。如果使用者盲目跟随这些方案,可能会面临一系列严重后果。例如,患有心脏病的患者在未被识别有特殊身体状况时,存在因运动不当诱发心肌梗死的风险。

  在实际运动过程中,身体会向大脑反馈许多信号,提示运动的方式、强度和时间是否在可接受范围内——某些肌肉、关节的疼痛信号也是判断技术动作是否正确的关键依据。但显而易见,AI无法接收这些信号,只能依据预设程序和算法提供标准化建议,无法实时感知使用者身体的细微变化。这意味着AI无法灵活调整既定方案,而此项也超出了大众的认知范围。

  比如长跑爱好者,按照AI制定的匀速跑计划训练,当膝盖出现刺痛时,AI并不会做出任何调整——它只是沉默地显示恒定不变的配速数字。那些本该触发调整的生理信号,在程序设定与身体反馈的鸿沟中不断积累,最终导致运动伤病。这份沉默暴露了最根本的隔阂:AI工具能规划标准路径,却无法感知奔跑者每一块肌肉的颤抖。

  因此,面对AI生成的运动方案,我们需要辩证地看。AI生成的减重方案看似快速、简便、周全,但实则难以精准考量个人体重与相关基础病、运动能力与条件,也无法精确捕捉运动中的疲劳、疼痛等信号,更难探究身体管理的动机、助力及阻碍因素。在笔者看来,切实可行的减重目标,个性化的专业指导,科学运动知识的掌握,体重管理经验的运用,个体的主动参与,良好的家庭、社群氛围,这些都会决定运动计划的“上限”。

  “减重一时爽,维持更不易。”我后来这样鼓励小肖。AI为我们开启了一段便捷的健康之旅,但它并非万能钥匙。未来的健身之路,或许会有更多科技手段融入其中,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体重、提升体能。显然,真正的健康不能仅依赖工具,更重要的是我们自身的科学认知与主动参与。掌握运动知识,倾听身体信号,结合专业指导,健康管理才能在AI的助力下走得更远、更稳。

  《光明日报》(2025年04月03日 16版)

[ 责编:王蕾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2025年服贸会媒体吹风会及场馆探营活动在京举行

  • 甘肃榆中:积极开展灾后恢复工作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团队需要从头开始,设计一款“更适合日本”的机器人:体形小巧,穿行灵活,语音系统换成日语,屏幕上的动画表情还能变换。擎朗智能目前在日本已经设立200多个技术支持点,确保常规故障能在2小时内响应,24小时内修复。
2025-08-12 10:06
夏季天气炎热,很多人喜欢去游泳馆游泳。“游泳可以提高心肺耐力和身体柔韧性,改善体脂率,因此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潘力军说,游泳如果不注意卫生,可能感染红眼病、中耳炎和胃肠道疾病,建议做好如下防护措施:  游泳前,注意自身的健康状况。
2025-08-12 10:03
近日,随着最后一笔数据在青藏高原上录入系统,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完成自然资源确权登记。2019年,《关于统筹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与《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相继出台,“依法确权”成为基石。
2025-08-12 10:02
一般认为,宇宙中的每个星系中心都有一个超大质量黑洞,而更大的星系则拥有更大的黑洞,即超巨型黑洞。Collett表示,恒星运动学被视为黑洞质量测量的“金标准”,引力透镜效应则可以帮助团队“探测到更遥远的宇宙”。
2025-08-12 10:01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杨维慎、彭媛团队开发了一种便捷的触发式界面反应策略,实现了二维金属-有机框架膜(MOF膜)的快速制备及高效气体分离。该研究为面向应用的MOF纳米片和超薄二维MOF膜的定制化制备提供了新思路,可满足不同应用场景下的高性能分离需求。
2025-08-12 10:00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科研人员最近在引力波天文学领域取得了突破性发现:双黑洞并合事件可能发生在第三个致密天体的“眼皮子底下”。
2025-08-11 09:56
日前从安徽省林业局获悉,安徽扬子鳄野外种群数量创历史新高。监测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7月20日,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扬子鳄产卵超3800枚,扬子鳄野外种群数量超1920条。
2025-08-11 09:53
近年来,我们团队聚焦海洋多场环境耦合机制、多体结构相互作用、多尺度耦合效应等难题,开展深度产学研用合作,研发多款海工装备。
2025-08-11 09:45
在医学和生物技术领域,实现蛋白质定向进化,使其具有新功能或改进功能至关重要。为此,美国斯克利普斯研究所的科学家开发了一个可以加速蛋白质进化的合成生物学平台T7-ORACLE。
2025-08-11 09:43
近日,科学信息分析公司爱思唯尔与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发布《传承与创新:解码中医药科学发展轨迹》报告。
2025-08-11 09:41
实验室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摇篮,但里边有不少危险而又昂贵的设备,可能对科研工作者人身和财产安全造成威胁。如何织密安全防护网?
2025-08-08 10:25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书宏院士团队成功开发出一种可闭环生物回收的纤维素基介电薄膜,能够提高电子器件的循环利用率,从而减少电子废弃物。
2025-08-08 10:16
日前,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团队与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团队合作,在可见光集成光学领域取得重要进展:成功研制出一套新型可见光矢量光谱分析仪。
2025-08-08 10:12
中国林科院林业所林木细胞遗传研究组近日提出了研究裸子植物生长停滞可塑性的独特模型。这一成果填补了人们对裸子植物发育可塑性认识的空白。
2025-08-08 10:11
8月6日,揽月月面着陆器着陆起飞综合验证试验在位于河北省怀来县的地外天体着陆试验场圆满完成,此次试验是我国首次进行载人航天器地外天体着陆起飞试验。
2025-08-08 10:09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吴凯丰团队采用胶体量子点溶液作为增益介质,通过法布里-珀罗谐振腔耦合及双脉冲泵浦设计,开发出连续稳定工作10天以上、能量转化效率大于17%的量子点液体激光器。
2025-08-07 10:18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的研究团队深入解析了中亚野猪种群在跨越欧亚大陆百万年的迁徙历程中适应环境的独特遗传密码,为理解大型哺乳动物如何应对环境变化提供了全新视角。
2025-08-07 10:18
无论是钢琴家指尖流淌出的动人旋律,还是外科医生在显微镜下的精准操作,甚至是母亲为孩子系鞋带时的温柔细致……
2025-08-07 03:40
月球,地球最亲密的邻居,它的“婴儿期”是什么样的?为破解这个谜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科学研究院王水炯教授团队和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李秋立研究员团队合作
2025-08-07 03:40
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法(草案)》(以下简称《草案》),决定将《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2025-08-07 03:4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