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最近,多名读者询问上海辟谣平台:网传“清明节不能问候‘早上好’”,是真的吗?还有读者说,有说法称“清明节前后都不能问好,一直要到4月10日”,还说“今年是特殊年,要在意点”。
对于此类消息,大可一笑置之,更不用改变自己的问候习惯。因为不论是清明节前后,还是清明节当天,“早上好”“晚上好”等各种正常问候没有违反任何民俗或禁忌。恰恰相反,每年清明节前后,“不能问好”的谣言都会卷土重来,就是为了博眼球,误导公众。
追溯清明节“不能问好”说法的由来,大概率是因为清明节有祭祖、扫墓的风俗。很多人觉得,这些场合比较肃穆。
但清明的风俗并非只有祭祖扫墓,还有踏青出游。自古以来,清明节就“身兼数职”。
“清明”本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之所以从节气变成了“节”,是因为在清明前后,有不少古代节日。从历史文献看,清明融合了上巳节、寒食节、秋千节等多个节日。这些节日的风俗习惯也一起并入了清明节,其中就有不少色彩明快的活动。
先看上巳节。这是古代一个讲卫生、求健康的节日,最早起源于周代。最初的上巳日是一种干支纪日法,时间并不固定。自曹魏以后,固定在农历三月初三。据《后汉书·礼仪志》,人们在上巳节“洗濯祓除,去宿垢疢,为大絜”,意思是彻底清洁身体,能祛除不祥。杜甫《丽人行》首句“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更展示了上巳节淑女们争相游春时的场景。不难发现,上巳节不哀伤,而是充满了踏青赏花的欢快。由于上巳节与清明时间相近,久而久之,不仅上巳节并入了清明,上巳节的活动也成为清明风俗。
至于寒食节的由来,有多种说法。比较流行的一种是晋文公为纪念介子推,在其死难之日禁火寒食。虽然宋代以后寒食不再禁火,但吃寒食的习俗有所保留,包括吃青团也被认为是寒食节的习俗之一。寒食节与清明也相隔较近,最终合二为一,形成了清明节扫墓、祭奠、吃青团等风俗。
被清明囊括的节日中,还有一个知名度不高,却看到名称就仿佛听到笑声的节日:秋千节。元代古籍《析津志》提到“辽俗最重清明,上自内苑,下至士庶,俱立秋千架,日以嬉戏为乐”,讲的是在辽代,人们将打秋千作为清明的重要活动。明朝《酌中志》更是直接说:“清明则秋千节也”“坤宁宫后及各宫皆安秋千一架”。虽然秋千节的名字没有流传下来,但清明打秋千的习俗在不少地区得以保留。
可见,清明节并非只有肃穆,也有欢声。在这样的日子里,公众大可不必被所谓的谣言误导,不问候、不祝好。其实,扫墓与踏青也可以兼得。而且,古人也是这样过清明。比如,清朝《大兴县志》就说:“清明日,男女簪柳出扫墓,担尊榼,挂楮钱,既而寻芳择地,欢饮而归。”
本报记者 任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