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新就业生态赋能新就业形态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新就业生态赋能新就业形态

来源:《中国教师报》2025-04-08 11:45

  新就业形态是伴随数字经济、平台经济、低空经济等新兴经济形态发展而涌现的新型就业方式,正在凭借其灵活性、创新性与协同性特征重塑传统就业模式。为进一步推动新就业形态发展,需要突破制度性堵点,构建“要素—模式—生态”三位一体赋能体系。

  “三新”优化新就业形态要素组合

  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技能结构与新质生产力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特征高度契合,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动态循环。第九次全国职工队伍状况调查显示,全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数量达8400万人,占全国职工总数的21%,他们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生力军。如何优化新就业形态要素组合,进一步激发这支生力军的活力与创造力?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深化“建—选—学—评”数字化教育改革,构建“人工智能+劳动教育”新样态。借助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实现“资源找人”,重点解决低空经济、智能制造等领域“有活没人干”的结构性矛盾。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依据劳动者的学习情况和职业需求精准推送学习资源,提高学习效果。大力推广“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数字素养证书”多证融合制度,促进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数字技能提升。

  推动生产资料智能化转型。生产资料的革新是推动新兴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低空经济作为新兴经济形态的代表,具有巨大发展潜力。例如,长沙、深圳等地构建“人—机—网”协同系统,通过5G专网实现无人机物流实时调度,依托区块链技术建立飞行器维修数据溯源体系。2025年,低空经济产业规模预计将突破5000亿元,带动200万高技能人才就业。生产资料智能化转型不仅为新就业形态提供更多就业机会,还将促进相关技术不断创新与应用。

  优化数据要素资源配置。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已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然而,当前数据要素配置存在诸多问题,如“数据孤岛”现象严重,数据流通不畅,致使数据价值无法充分发挥。可通过“协同优化—复用增效—融合创新”实现数据要素的乘数效应,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拓展经济增长新空间。例如,京津冀、长三角数据交易实施“数据资产入表”制度,培育了300家数据服务商,推动制造业企业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三级以上达标率超40%;2024年,浙江“产业大脑”试点已实现跨部门数据共享,降低企业“用数成本”35%。

  “四建”完善新就业形态模式

  为充分释放新就业形态潜能,需要完善新就业形态队伍、阵地、清单、机制建设,促进新就业形态向多元化、智能化、数字化方向“进化”。

  以党的建设加强队伍建设。党建在新就业形态队伍建设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引领作用。美团、京东等平台企业建立“功能型党支部”,开发“红色骑手”应用程序,实现组织关系线上转接。石家庄试点“15分钟党建服务圈”,将社保办理、技能培训嵌入骑手驿站,党员骑手流失率下降18%。这充分表明,党建引领在新就业形态队伍建设中成效显著,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稳定的队伍支撑。

  以就业服务完善阵地建设。完善就业服务阵地建设,是促进新就业形态发展的重要保障。打造“1+N”服务矩阵,即在国家层面建设灵活就业服务枢纽;在县域层面推广“零工市场+共享工位”模式,为本地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就近服务场所。例如,苏州“云聘苏州”平台集成人工智能面试、电子合同等功能,2024年促成灵活就业120万人次,匹配效率提升40%。

  以就业基准规范清单建设。实行负面清单管理,围绕新就业形态的切入点、着力点和融合点,以“数字孪生”和“智能合约”为驱动,运用边缘计算、量子计算、深度学习等尖端技术,制定动态更新的政策清单、服务清单、资源清单,为就业者提供精准清晰的指引与支持。例如,杭州对网约车、外卖等8类岗位实施“最低工资+绩效奖励”弹性标准,劳动者收入波动率下降22%。

  以就业机制优化体系建设。探索健全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坚持统一管理、责任明确、任务严格的监督机制,让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积极构建“智创引擎”体系、打造“云创空间”平台、建立“创融联动”机制,突破地域与时间限制,开展跨境交流活动,拓宽国际化就业空间,为新就业形态发展注入国际化智慧。例如,海南自贸港试点“国际零工港”,开发了多语种智能匹配平台。

  “五链”促进新就业形态融合

  “五链”融合,即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政策链的深度融合,是解决当前就业结构性矛盾的有效途径。产业链发展需要不断创新推动,创新链为产业链提供技术支持与解决方案;人才链是实现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关键;资金链为产业链和创新链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确保项目顺利开展;政策链在整个过程中发挥引导和规范作用,为“五链”融合营造良好政策环境。

  合肥“芯屏汽合”产业集群通过“揭榜挂帅”机制,充分发挥高校科研优势,组织中科大等高校攻关“显示驱动芯片”,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同时,培养大量“数字蓝领”,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深圳的“人才银行”模式,将技能证书与授信额度挂钩,发放“技能消费券”,激励劳动者提升技能,促进人才链与资金链融合。2024年,全国“产教融合型企业”增加以及校企联合培养学徒人数增长,表明“五链”融合在实践中效果良好,有效破解了高技能人才培养瓶颈,解决了“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的问题。

  “六力”筑牢新就业形态之基

  坚持思政引领力与人才竞争力相结合。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形成“思政教育+思政课+课程思政+社会实践”育人格局。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推动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发展,提高人才培养与企业和社会需求的匹配度。开发“新质生产力”思政金课,将思政教育与新质生产力相关知识结合,引导青年劳动者树立正确职业观和价值观,提升其职业认同度。

  加强科技支撑力与产业需求相衔接。发挥高校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作用,创新产教融合机制,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坚实物质支撑。建设现代产业学院,促进高校与企业深度合作,根据产业需求开展科研项目,突破“卡脖子”技术,提高关键领域自主创新率。

  深化民生保障力与社会协同力相关联。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凝聚各主体工作合力,推动政策、财政、投资、产业等要素资源协调联动,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促进新劳动者高质量充分就业,有效夯实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民心”之基。例如,推广“零工社保通”,实现医保跨省结算,提高灵活就业参保率,保障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基本权益。建立政府、平台、工会三方协商机制,及时调解劳动争议,缩短调解时效,营造和谐劳动环境,促进社会协同发展。

  强化国际影响力与全球合作相整合。加强高水平职业教育,打造“开放式”就业合作平台,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统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篇“大文章”。制定跨境就业国际标准,建设海外工作站,输出中国标准和经验,提升国际影响力。吸引国外先进技术和人才,促进国内新就业形态与国际接轨,实现共同发展。

  可以预见,新就业形态将形成“技术—制度—文化”三位一体的创新生态,催生诸如“空中蓝领”、人工智能生成内容重塑创意就业者、跨境数据流动培育“数字游民”等新群体。这种变革不仅是就业模式的迭代,更是中国式现代化在微观经济领域的生动实践,为全球劳动市场转型提供了“中国方案”。

  (作者冯赵建系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齐萌系河北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基地研究员。本文系2025年天津市社科界“十百千”主题调研活动项目“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赋能天津市未来产业的体制机制研究”阶段性成果)

  《中国教师报》2025年03月19日第15版

  作者:冯赵建 齐 萌

[ 责编:蔡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甘肃漳县:震后群众安置及排险工作有序进行

  • 银铜器加工“老手艺”成为乡村振兴“金钥匙”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建设海洋强国,离不开海洋文化等软实力的支撑。
2025-09-29 09:22
2025年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27日在海南海口开幕。大会以“产业变革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策划了18场会议、2场闭门会议、技术展览、科技评选和系列科普活动。
2025-09-29 05:25
国家“十四五”规划重点工程——青藏直流二期扩建工程28日正式投运,可将青海与西藏之间的输电能力提高一倍,达到120万千瓦,对于提高西藏电力供应保障能力,促进清洁能源大范围优化配置,服务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2025-09-29 05:25
日前,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在浙江杭州落下帷幕。这场十年一届的盛会首次在亚洲举行,各方代表齐聚一堂,汇聚共识,共同探讨进一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与举措。
2025-09-29 05:25
科普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创新发展的基础性工作。
2025-09-29 03:15
“我们要做轻量化,就是要做轻量化生态,要建设轻量化生态系统。”在2025(第十八届)汽车轻量化大会(以下简称“大会”)上,北汽福田欧曼事业部研发中心底盘系统高级主任工程师兼公司轻量化负责人李军代表公司获得“汽车轻量化创新成果大赛卓越成果奖”,展现了中国商用车轻量化技术的最新突破。
2025-09-29 07:19
目前,我国专业技术人才超过8000万人,技能劳动者总量超过2.2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过7200万人,为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了坚实人才支撑。
2025-09-28 09:45
9月27日20时40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11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9-28 09:39
今天,横跨贵州省贞丰县与关岭县的世界第一高桥——六安高速花江峡谷大桥正式建成通车。大桥通车后,原来需要绕行2小时的花江峡谷两岸贞丰县至关岭县,如今仅需2分钟即可直达,真正实现了“天堑变通途”。
2025-09-28 09:39
近日,2025亚太机器人世界杯青岛国际邀请赛在青岛西海岸新区举行,来自12个国家和地区的84支代表队同台竞技。在各类比赛中,人形机器人足球赛吸引了最多观众“观战”。
2025-09-28 04:15
9月27日03时28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风云三号08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9-28 04:15
为改善数字消费“硬设施”和“软环境”,近日,商务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7部门研究出台《关于大力发展数字消费共创数字时代美好生活的指导意见》。
2025-09-28 04:15
各地情况不同,建设“无废城市”也需因地制宜,但认准了,就要坚定不移干下去,直到干出成效、达到既定目标。
2025-09-26 09:39
黄芪五仁月饼、茯苓陈皮豆沙月饼、“五行月饼”……中秋将至,主打“药食同源”的药膳月饼受到许多人青睐,成为节日消费新亮点。药膳月饼选用的食材,如茯苓健脾宁心、莲子益肾固涩、薏仁利水渗湿,都是常见食疗材料,适量食用有一定调理效果。
2025-09-26 09:38
国家疾控局近日举行新闻发布会。该局新闻发言人、综合司一级巡视员熊煌介绍,目前,病媒生物传染病、自然疫源性传染病风险处于较高水平,手足口病、诺如病毒感染等肠道传染病聚集性疫情风险增加,流感等其他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处于低水平。
2025-09-26 09:37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藏品管理和展览部副主任黄海荣介绍,广西素有“铜鼓之乡”的美誉,2006年,壮族铜鼓习俗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全国科普月期间,重庆邮电大学空间通信研究院科普基地展台前,一场趣味十足的“芯片探秘”正在上演。
2025-09-26 09:35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丁薛祥23日在湖南调研。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
2025-09-26 04:30
“十四五”以来,我国能源科技在全产业链取得新成效,能源科技创新取得更大突破。数智技术不断助力能源创新升级,绿色低碳能源技术开发能力不断增强。
2025-09-26 04:30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人工智能已成为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也是当前国际竞争的新焦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发展,不断完善顶层设计、加强工作部署,推动我国人工智能综合实力整体性、系统性跃升。
2025-09-26 04:30
眼下正值全国科普月,25日,科学家精神百场讲坛走进成都炭材公司,中国工程院院士、高功率脉冲技术及应用专家邱爱慈作题为《马兰精神与强脉冲辐射环境模拟技术》的主题报告。
2025-09-26 04:3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