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中国重大工程建设项目ESG信息披露报告(2024)》发布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中国重大工程建设项目ESG信息披露报告(2024)》发布

来源:中新网2025-04-22 19:37

  中新网北京4月22日电 (记者 夏宾)责任云研究院与北京交通大学碳中和科技与战略研究中心近日在北京联合召开中国重大工程建设项目ESG发展研讨会,并发布国内首份《中国重大工程建设项目ESG信息披露报告(2024)》(下称《报告》)。该《报告》是首个面向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层面的ESG信息披露研究,标志着中国在工程建设项目可持续信息披露领域探索迈出重要一步。

  中国社科院教授、责任云研究院院长钟宏武与联合国环境署(UNEP)全球建筑建设联盟(Global ABC)成员、北京交通大学碳中和科技与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王元丰教授共同阐述了开展重大工程建设项目ESG信息披露的重要意义。

  一方面,开展重大工程建设项目ESG信息披露与评价,不仅是贯彻一系列法规政策对重大工程建设项目信息公开的精神,还是企业ESG在项目层面的深化,是增强企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举措。

  另一方面,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工程建设市场,工程建设项目数量众多、规模庞大,通过在重大工程建设项目中开展ESG信息披露与评价,能够为工程建设领域可持续发展探索新的实现途径。

  此外,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推动全球基础设施建设和全球经济治理的重要平台,通过在“一带一路”工程建设项目中更多引入ESG理念,能够更好提升项目的可持续性,增强中国在全球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影响力。

  目前,国内外对工程建设项目ESG的研究和实践仍处于探索阶段。此次发布的《报告》全面梳理和分析了国内外现阶段ESG信息披露标准和实践,重点参考国际可持续发展标准委员会(ISSB)、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等权威机构的ESG信息披露标准,通过描述性统计和内容分析方法,评估现有工程建设项目ESG信息披露内容的全面性和适用性,分析中国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在ESG方面的信息披露情况。

  《报告》显示,尽管中国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在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和治理结构等关键领域取得积极进展,部分项目已将ESG理念纳入建设管理中,但目前整体ESG信息披露水平还处于初始阶段,平均分尚未达到及格水平,还存在完整性不足、标准化有待提升等问题。

  在环境影响方面,虽然越来越多的工程项目重视碳排放、能源与资源利用效率和生态保护等问题,但环境指标披露在广度和深度上还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对实际环境影响的量化披露较为不足。

  在社会责任方面,项目对员工权益、社区影响及供应链管理的披露也不够充分,部分项目未能全面披露其在社会发展和公众参与方面的贡献。在治理方面,项目的合规管理、风险控制与廉洁制度完善已有一定的进展,但全面、系统的ESG机制建设方面还需大力加强。

  为系统提升我国重大工程建设项目ESG信息披露质量,《报告》从信息披露制度、标准体系、激励机制三个维度提出优化建议。一是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建议将强制披露范围从环境维度拓展至社会和治理维度,并构建覆盖项目全生命周期的信息披露机制,打破现阶段仅环境信息在环评阶段公示,社会维度披露不全面、治理维度缺乏规范披露的状况,推动项目ESG信息披露从被动合规向主动创新转变,尽快建立建设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的ESG信息披露新制度。

  二是建立标准化信息披露体系。工程建设项目层面的ESG信息披露体系在广度与深度上仍有较大拓展空间。在广度方面,建议纳入更多可持续发展领域的信息,如气候风险应对、供应链碳排放披露、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提升以及研发投入等。在深度方面,需细化并量化关键指标的披露,如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影响、劳工权益、治理结构等,同时明确相应的测量方法与评估标准。

  三是创新信息披露激励机制。建议针对ESG评级较高的项目主体,除了现有的给予绿色通道审批以及优先将其纳入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等激励措施外,还需要开发创新的金融工具。通过更多市场化措施激发项目主体提升ESG表现的积极性,进而促进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在ESG信息披露方面更好实现良性循环。(完)

[ 责编:战钊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山东潍坊:推进乡村学校“五项全覆盖”工程

  • 当鹭鸟归来,大自然为重庆大足“点赞”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废旧电器回收不仅能化解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风险,还推进了数据安全治理与资源循环利用领域的双重突破,为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带来广阔的市场空间。
2025-04-22 10:05
建设农业强国,利器在科技。让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重塑“三农”发展新优势,我们才能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道路上展翅翱翔。
2025-04-22 10:04
最新一期《自然》发表了两项独立临床试验研究,验证了干细胞疗法对帕金森病的安全性。为检验帕金森病细胞疗法的安全性和潜在副作用,日本京都大学等机构进行了一项Ⅰ/Ⅱ期临床试验。
2025-04-22 10:03
转型不是丢掉已有禀赋和基础,而要依托技术,在推进资源精深加工、资源产业向下游延伸上下功夫
2025-04-22 09:23
空间站徜徉在浪漫星辰中,书中文字仿佛随之流淌,飘入心间。在空间站里过大年,除了欢乐祥和,更多的是一份守望——守望万家灯火团圆,守望壮美山河辽阔,守望祖国繁荣昌盛、国泰民安。
2025-04-22 09:21
山水工程交出厚厚的生态账本:截至2024年底,52个山水工程累计完成治理面积超830万公顷,其中包括255万公顷森林草原、130万公顷水土流失地、10.7万公顷矿山修复地等,累计完成生态修复面积超1.2亿亩。
2025-04-22 09:19
在政策支持与市场驱动的双重背景下,中国民间投资实现增速,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2025-04-22 09:14
胡大刚介绍,苹果果实硬度是影响果实耐贮性、运输性、货架期和消费者偏好的重要品质性状。 该研究成果不仅为苹果采后保鲜技术研发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其他园艺作物的品质改良研究开辟了新思路。
2025-04-21 10:13
来自国家天文台、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及荷兰莱顿大学等单位的学者,在利用我国天文大科学装置郭守敬望远镜(LAMOST)进行光谱巡天观测中,证认出1982个银道面背景类星体,其中1338个为新发现星体。
2025-04-21 10:12
在深化测绘地理信息应用上,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多测合一”改革的通知,强化成果共享。
2025-04-21 09:27
在不少科研人员看来,人工智能不仅是工具,更是撬动科学问题、推动科研范式变革的引擎。
2025-04-21 09:21
标志着全球起飞重量最大的民用水陆两栖飞机通过了严格测试和验证,研制取得圆满成功,获得市场“准入证”。
2025-04-21 09:16
只有加大惩处力度、让造假成本远高于造假“收益”,才能有效祛除学术造假这一顽疾
2025-04-21 09:19
不仅是花粉,杨柳树的种子、悬铃木的果毛等形成的飞絮,可能携带过敏原,也给人们带来困扰。
2025-04-21 09:18
不久前,北京成立了总规模1000亿元、存续期15年的政府投资基金,重点投向人工智能、医药健康、机器人和信息产业领域,给“硬科技”企业送去“及时雨”。
2025-04-21 09:14
值得一提的是,“破晓”存储器件的稳定性高度依赖工艺流程的一致性,通过AI算法对工艺测试条件进行科学优化,能够推动技术创新与落地。
2025-04-18 10:03
向高处攀,能攻克“卡脖子”技术;往深里钻,能改进工艺、降低成本。坚持面向应用,面向生产一线,注重产学研结合,培育兼具理论知识和实操能力的工科人才——这是教育的有力支撑。
2025-04-18 09:36
春耕正忙,走进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七都镇开弦弓村的高标准农田,连片油菜花正被翻耕回田,为稻田积蓄肥力。
2025-04-18 09:29
农业产业发展的目标始终是满足城乡居民不断增长的对农产品数量、质量、品类多元化需求。
2025-04-18 09:27
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杨德仁来到禄劝县第一中学,为现场600名初中学生作当日首场讲座。
2025-04-18 09:2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