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夏婷
周边是实现发展繁荣的重要基础、维护国家安全的重点、运筹外交全局的首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在当前全球化进程受阻、地缘政治竞争日趋激烈的复杂形势下,中国周边外交迎来新的发展契机,同时也面临着多重考验。与此同时,以科技创新合作为纽带的民间外交正日益成为突破地缘壁垒、深化区域合作的重要路径。民间科技外交以其灵活性、包容性、低敏感性,以科技这一人类共通的语言为纽带,中国可与周边国家携手共建区域创新共同体,为区域稳定与发展注入强劲的科技动力。
尽管中国与周边国家在数字经济、绿色技术等新兴领域合作前景广阔,但当前民间科技合作仍面临多重制约因素,如创新资源呈碎片化分布,科技人才跨境流动存在制度性障碍,技术标准对接不足,跨境数据流动面临监管壁垒,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参差不齐,民间科技合作的深度与广度仍面临现实挑战。
推进区域性国际科技组织建设,加强区域内创新资源的整合与组织协同。可联合东盟、中亚等国家,依托现有的中国-东盟科技创新提升计划、上海合作组织、澜沧江-湄公河合作等平台,或升级现有合作机制,主导发起成立区域性科技组织,设立秘书处,实体化、机制化运行。聚焦数字经济、农业科技、公共卫生等领域,区域国际科技组织搭建科技创新平台,通过联合培养科技人才、技术市场化对接、科技基础设施开放共享等多种方式,推动创新要素高效流动,鼓励龙头企业牵头成立跨区域的产业联盟,优先考虑民生科技领域,根据周边不同国家差异化特点,设置不同类型“小而美”惠民项目,通过“组织搭台、企业唱戏、科技惠民”组合策略,实现从资源整合到价值创造的升级,共建区域创新共同体。
加强科技人才交流合作,构建“多层次、宽领域、可持续”人才互动体系。拓展深化学历教育合作,在现有“中国—东盟双百职校强强合作旗舰计划”、“中国—东盟双十万学生流动计划”等基础上,聚焦重点领域强化产业支撑纽带,可鼓励科技企业以“项目制”形式接收毕业生或技术人员学习交流,同时派出技术骨干到周边国家企业锻炼交流,培养知华友华亲华的科技人才,构建科技人才培养-成长-发展的全周期支持体系。优化人才流动政策,可在“低敏感高需求”领域试点实施“科技人才签证”便利化措施,建立双边互认的科研人员资质认证体系。完善服务保障体系,为跨境合作的科研团队提供法律咨询、知识产权保护等专业化服务。通过多层次、制度化的合作安排,切实破除人才流动壁垒,让科技创新成为联结区域发展的强劲纽带。
建立多边标准对话平台,构建信任与风险共担机制。可依托东盟、上海合作组织等区域合作框架,设立专项工作组,定期开展技术标准互认磋商,推动构建区域性技术标准协调机制,减少市场准入壁垒。实施“标准联通”示范工程,优先在基础设施、数字经济、新能源等关键领域推动标准兼容互认,支持龙头企业牵头制定跨境项目标准实施指南;可在“一带一路”项目中,采用中国技术标准,并为当地提供技术培训,形成示范效应,以“硬联通”带动“软联通”。加强标准能力建设,通过设立跨境联合实验室等多种方式,开展“标准工程师”培训计划,开发多语种标准对照数据库,为中小企业提供标准转换技术服务。同时,鼓励行业协会发挥主动作用,支持科技企业牵头国际组织中的标准提案,联合周边国家共同提案,增强区域发展的国际话语权。
人文科技双轮驱动,打造区域合作新名片。可以人工智能、航天科普、绿色农业等为载体,举办面向周边国家青年的“科技夏令营”、“数字创新工坊”等特色活动,打造人文科技品牌项目,增强文化吸引力。吸纳优秀科学家、工程师等加入中国主导发起的国际氢能燃料电池协会、世界青年科学家联合会等国际科技组织,鼓励本土科学家、工程师积极参加国际交流对话,通过“技术叙事”讲述中国发展故事,传递中国发展理念,以科技外交助力周边外交。
(作者系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创新环境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