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4月30日,第八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期间,由清华大学主办,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培训中心(宣传中心)和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联合承办的“数字人才培养”分论坛在福州数字中国会展中心举办。来自政府、教育界、企业和媒体的300多位嘉宾共襄盛举,深入探讨数智社会趋势下数字人才培养的新思路、新模式,并通过跨领域融合合作,推动数字经济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发展,为数智社会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与人才保障。
福建省委常委、福州市委书记郭宁宁在致辞中表示,数字人才是数字大厦的重要基石,是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重要资源。福州持续提升“好年华聚福州”人才品牌、工作平台,紧扣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构建“引、育、用、留”全链条人才培养体系,为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筑牢坚实人才底座。希望通过本次论坛,与各大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进一步深化校地院地合作,聚焦前沿领域,密切产学研用深度链接,做好“五链融合”文章,让高校的科技人才“智力池”和科技创新“成果池”,成为数字福州建设的“动力源”和“生态圈”。
国家数据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陈荣辉表示,高素质数字人才是推动相关领域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的关键因素。数字人才培养是时代赋予的重要使命,面对高端技术人才与复合型人才“双重紧缺”的结构性挑战,国家数据局持续推动数据人才体系建设,从深化前瞻性理论研究、构建跨学科人才培养体系到推进产教融合发展,着力打造多方协同、学用贯通、场景驱动的良好生态。同时,他呼吁,高校、企业、科研机构和社会各界协同发力,共同为数字中国建设夯实人才根基、激发创新动能。
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过勇表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支撑,面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引发的产业变革,数字人才培养亟需加速转型。清华大学紧扣国家战略需求,优化学科布局、强化交叉融合,深化课程改革,探索“AI+教育”新模式,积极构建面向未来的数字人才培养体系。他强调,高校要在推动数字中国建设、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发挥主力军作用,培养既具技术创新能力又懂产业融合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为高质量发展和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有力支撑。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统计与数据科学系讲席教授陈松蹊以“数据科学人才培养”为题发表演讲。陈松蹊认为,挖掘数据生产力是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方向。在这一进程中,数据分析软实力是核心支撑,而统计学作为指导数据分析的基础学科,贯穿科学研究、产业创新和国家治理全过程。此外,他还指出我国应建立自主可控的数据库体系,实现数据高效利用,为此他呼吁按照数据风险等级,有序开放共享公共数据,并集中力量打造高质量再分析数据集,为各领域的研究和决策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校长吴卫星围绕“锚定经贸新场景构建AI教育新生态”作主题演讲。他表示,面对经贸产业数智化转型的时代背景,首经贸系统推进教育数字化改革,构建以人工智能为核心驱动的经贸人才培养新体系。学校通过推进专业全面数智化转型、打造“AI+”复合型专业矩阵、建设财经特色教育大模型“驼灵”,探索人工智能在课程、教材、教改、教学平台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同时,围绕教师教研和学生成长全过程,形成“课上-课下-实习-实践”一体化育人新生态。
联通数据智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陈海锋表示,数智融合的根基是人才融合。首先是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人才的融合,其次是数智人才与行业人才的融合,最后是内部人才与外部人才的融合。构建“三位一体”人才融合生态,加强政策引导,要更加强调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中做出的贡献,推动人才“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先接地气,再高大上。
会议同期举办两场圆桌论坛,分别围绕“数智社会背景下的数字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经济社会数智孪生创新能力建设和人才培养”两个主题展开交流。(宋雅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