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喜看麦菽千重浪——全国麦类作物病害研究与防控协作组50年护小麦增产丰收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喜看麦菽千重浪——全国麦类作物病害研究与防控协作组50年护小麦增产丰收

来源:光明网2025-05-26 11:12

  5月24—26日全国麦类作物病害研究与防控协作组学术交流会在甘肃省天水市召开,大会主题是“寻根溯源、协同创新”。来自全国56家科研教学单位、技术推广部门和相关企业的180余名代表汇聚龙城天水,共商小麦重大病害科学防控大计,交流研究进展,会商发展趋势,制定应对策略,为我国小麦产业稳健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喜看麦菽千重浪——全国麦类作物病害研究与防控协作组50年护小麦增产丰收

  麦类作物病害研究与防控协作组学术交流会现场调研

  “全国麦类作物病害研究与防控协作组”前身是“全国小麦锈病研究协作组”,是由全国40多家单位的科技工作者自愿结合而形成的一个合作交流平台,组长单位为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实行“开放式运行、AA制管理”。自1975年5月成立以来,至今已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历经了4次内容扩充和名称变更,成为全国麦类病害科技工作者之家,小麦增产丰收的坚实守护者,通过长期协同创新,使我国小麦条锈病、赤霉病、病毒病等重大病害的研究与防治工作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为保障国家小麦产业安全和粮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是全国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的典范之一。

  专家介绍,我国小麦生产上常见病害有30多种,其中经常发生、频繁流行的病害有10余种,主要有小麦条锈病、赤霉病、茎基腐病、白粉病、纹枯病、叶锈病、黑穗病、病毒病等。若不进行有效防治,将导致小麦产量损失30%以上。历史上,1950年小麦条锈病全国大流行,造成小麦产量损失60亿公斤,占当时全国小麦总产量的41.4%,相当于当年全国夏季征粮的总和,全国小麦锈病防治研究委员会因此成立。

  1975年5月在河南新乡召开的“全国植物保护工作会议”上,决定成立包括“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监测协作组”在内的全国植物保护十大科研协作组,开启了全国农业科研协作的先河,其后协作组风雨兼程五十载,无论有没有项目和经费支持,都坚持不懈地开展科研协作活动,现发展成为 “全国麦类作物病害研究与防控协作组”,由全国40多家科研教学单位和技术推广部门组成,协作内容由单一的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联合监测发展成为协作开展麦类作物多种病害的研究与防控。

  协作组坚持全国一盘棋和自愿参加原则,系全国麦类作物病害研究与防控科技工作者合作交流的平台。主要有三大任务:一是协作开展小麦重大病害越冬、越夏和春季发生情况调查,为病害流行预测和应急防控提供基础数据;二是协作开展病菌致病性和小麦品种抗病性的变异监测,为抗病育种和品种布局提供科学依据;三是组织召开全国麦类作物病害学术年会和开展麦类作物重大植保问题调研,形成调研报告供政府决策参考。

  协作组自成立以来,联合承担了国家计委专项、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攀登计划、国家973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际科技合作专项等20余项与麦类病害有关的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平台条件和创新文化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了诸多成绩。

  通过几代科技工作者长期不懈的努力,协作完成了小麦重大病害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使我国小麦条锈病、赤霉病、土传病毒病等研究与防治工作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基本实现了 “有病无灾”。通过采取综合防治技术措施,有效降低了小麦锈病的流行成灾频率,实现了有病无灾和病害持久控制,对保障国家小麦生产安全和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科研协作,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从事麦类病害科技工作的高端人才,协作组成员单位创建了“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1998)、“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011)”“农产品质量安全危害因子与风险评估全国重点实验室(2024)”“国家植物保护甘谷观测实验站(2018)”“国家小麦品种抗病性鉴定站(2013)”等一系列与麦类病害科技创新相关的国家级平台。协作组成员与国外同行频繁交流合作,成功举办了多次国际会议,促进了全球范围内的科研协作。

  值得一提的是,甘肃陇南地区作为中国小麦条锈病的核心菌源基地,见证了协作组成员“扎根黄土、求真务实、不断探索、协同创新”的科学家精神。1965年5月中国农业科学院在甘肃省甘谷县建立小麦锈病研究工作站(简称甘谷站),供全国有关专家使用,以加强小麦锈病协作研究工作。2009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依托甘谷站,与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天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合作共建“中国农业科学院天水有害生物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2011年获批“农业部天水有害生物防治野外科学观测实验站”,2018年获批“国家植物保护甘谷观测实验站”。

  全国锈病工作者紧密结合小麦条锈病源头治理这一国家重大需求,以甘谷站为基点,面朝黄土、寻根溯源,不畏艰险、攻坚克难,承前启后、不断探索,深入实地开展调查研究、试验示范和技术指导工作,为基层农技人员和广大农民排忧解难,解决农业生产中植物保护重大科技问题。

  喜看麦菽千重浪。50年再出发,朝着麦浪涌动的方向,协作组又开启了新的征程!(宋雅娟)

 

[ 责编:肖春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我国成功发射卫星互联网低轨08组卫星

  • 中欧班列(西安)累计开行突破30000列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截至目前,我国累计批准发布国家标准物质19007项,其中1—7月新批准发布国家标准物质549项,同比增长56%。
2025-08-14 10:29
一项发表于《自然-神经科学》的研究,首次成功建立了线粒体功能障碍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因果关系。
2025-08-14 10:28
中国的黄牛育种终于有了自主、低成本的检测芯片!”
2025-08-14 10:27
提到全球变暖,人们往往首先想到二氧化碳、甲烷乃至氟利昂等能够加剧大气温室效应的温室气体。很多人不知道,大气中还存在一类可以抑制气候变暖的物质。而人类扩张农田等行为,可能在客观上导致大气中“降温物质”减少,进而加剧全球气候变暖。
2025-08-14 10:24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人工智能安全监管制度,完善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和管理机制。这就要求我们坚持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把安全作为底线要求、把普惠作为价值追求,积极融入“人工智能+”行动,鼓励和促进人工智能气象应用服务创新发展,前瞻应对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带来的风险挑战。
2025-08-14 03:50
广东珠海以南海域,一座银灰色的三角形装置随波起伏。这里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全球首台兆瓦级漂浮式波浪能发电装置“南鲲号”,日均发电量可达1万千瓦时,能满足约1500户家庭一天的用电需求。
2025-08-13 10:02
研究发现,在1950年至2020年间,极端高温的加剧导致热带地区陆栖鸟类的丰度下降了25%至38%。研究人员以地球生命力数据库中的全球陆栖鸟类种群数据作为研究起点,未包括水鸟和海鸟。
2025-08-13 10:01
中性原子体系因优异的扩展性、高保真度量子门、高并行性和任意的连接性,成为极具潜力的量子计算和量子模拟平台。审稿人高度评价这项研究工作,认为这一工作是原子相关量子物理领域在计算效率和实验可行性方面的一次重大飞跃。
2025-08-13 10:01
“植物如何整合复杂环境信号是深入理解植物生存智慧的关键,也是创制兼具养分高效利用与逆境抗性的未来作物新品种的理论基础。储成才团队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未来会有更多基于植物“生存智慧”的作物新品种出现,让农业更高效、更环保。
2025-08-13 10:01
8月12日是世界大象日。记者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亚洲象研究中心了解到,从最新一线监测数据看,我国野生亚洲象象群交流频繁、种群结构稳定、生育率稳步提升、
2025-08-13 03:45
团队需要从头开始,设计一款“更适合日本”的机器人:体形小巧,穿行灵活,语音系统换成日语,屏幕上的动画表情还能变换。擎朗智能目前在日本已经设立200多个技术支持点,确保常规故障能在2小时内响应,24小时内修复。
2025-08-12 10:06
夏季天气炎热,很多人喜欢去游泳馆游泳。“游泳可以提高心肺耐力和身体柔韧性,改善体脂率,因此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潘力军说,游泳如果不注意卫生,可能感染红眼病、中耳炎和胃肠道疾病,建议做好如下防护措施:  游泳前,注意自身的健康状况。
2025-08-12 10:03
近日,随着最后一笔数据在青藏高原上录入系统,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完成自然资源确权登记。2019年,《关于统筹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与《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相继出台,“依法确权”成为基石。
2025-08-12 10:02
一般认为,宇宙中的每个星系中心都有一个超大质量黑洞,而更大的星系则拥有更大的黑洞,即超巨型黑洞。Collett表示,恒星运动学被视为黑洞质量测量的“金标准”,引力透镜效应则可以帮助团队“探测到更遥远的宇宙”。
2025-08-12 10:01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杨维慎、彭媛团队开发了一种便捷的触发式界面反应策略,实现了二维金属-有机框架膜(MOF膜)的快速制备及高效气体分离。该研究为面向应用的MOF纳米片和超薄二维MOF膜的定制化制备提供了新思路,可满足不同应用场景下的高性能分离需求。
2025-08-12 10:00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科研人员最近在引力波天文学领域取得了突破性发现:双黑洞并合事件可能发生在第三个致密天体的“眼皮子底下”。
2025-08-11 09:56
日前从安徽省林业局获悉,安徽扬子鳄野外种群数量创历史新高。监测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7月20日,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扬子鳄产卵超3800枚,扬子鳄野外种群数量超1920条。
2025-08-11 09:53
近年来,我们团队聚焦海洋多场环境耦合机制、多体结构相互作用、多尺度耦合效应等难题,开展深度产学研用合作,研发多款海工装备。
2025-08-11 09:45
在医学和生物技术领域,实现蛋白质定向进化,使其具有新功能或改进功能至关重要。为此,美国斯克利普斯研究所的科学家开发了一个可以加速蛋白质进化的合成生物学平台T7-ORACLE。
2025-08-11 09:43
近日,科学信息分析公司爱思唯尔与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发布《传承与创新:解码中医药科学发展轨迹》报告。
2025-08-11 09:4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