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华中科技大学:书写科学人文相融的文明答卷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华中科技大学:书写科学人文相融的文明答卷

来源:光明日报2025-06-10 09:58

   【文明的力量】

   在江城武汉喻家山南麓,位于珞喻路1037号的华中科技大学隐身于7000多亩的森林深处。

  在这里采访,给人以强烈反差:脉冲强磁场中心、精密重力测量设施等科研重器投资动辄数十亿元,在国内乃至国际上居于领先地位;而来到行政楼时,却发现这里停留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水泥地面、轻薄的栅栏式窗户、简易木门……依然是当年的简朴风貌。

  日前,华中科技大学荣膺“全国文明校园”。这所理工基础雄厚的高校,以低调务实之风,书写了“科学人文总相宜”的杏坛佳话,在“书香气、科技范、森林风”的校园内,师生们以科技创新与“世界光谷”紧密互动,互促共兴——

  精心编排展现奋斗历程的话剧、反复调试凝聚班级智慧的科研成果、认真排练彰显班级特色的原创班歌……在华科大2025年“荣誉班级”创建入围展示活动现场,记者沉浸式体验了一年一度的“华山论剑”。

   2017年以来,该校共有45个班级被评为校级“胡吉伟班”“黄群班”。这些以模范姓名命名的集体,正将精神传承转化为“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实践。“学在华科大”“文化素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正化作涵育学子的多重养分。

  去年暑假,集成电路学院“黄群班”的同学们在进行社会实践时发现,武汉凌久微电子公司在海洋环境复杂多变情况下,对于目标检测、跟踪和测距有较大需求。同学们立即结合专业所长,联合相关领域教授团队,设计出海洋点云智能感知系统。“为了保证系统的稳定可靠,我们在长江江滩开展了多次实地测试,反复优化算法仿真和硬件电路,最终才把系统交给企业。”该班胡至浦同学提及社会实践的成果应用依然激动。

  多年来,华科大坚持理论铸魂与实践育人协同发力,上好“行走的思政课”,连续三年获评全国十佳实践大学。每年有8000余名毕业生赴国家重点单位、关键领域和基层一线工作,践行“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

   “崔院士60多岁时依然和我们一起在实验室工作到凌晨,80多岁主动学习用电脑写书。”“240万字、1000余个表格都是崔院士亲力亲为,他严谨的治学态度也一直影响着我和我的学生。”5月下旬,在崔崑院士编著的《钢的成分、组织与性能》第三版出版座谈会上,师生们你一言我一语畅谈他们眼中的百岁“钢铁院士”。

  这种信念的培育,源于学校始终把教师作为立教之本、兴校之源。多年来,学校聚焦国家重大战略,紧盯“卡脖子”难题,引导教师“板凳甘坐十年冷”,锐意进取,至诚报国。9项科技成就亮相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7项成果助力北京冬奥会。创造的脉冲平顶磁场强度创造新的世界纪录;测得国际上最高精度的万有引力常数G值,研究成果写入中学物理教材……

  华科大坚持弘扬教育家精神、科学家精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锻造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以段正澄院士为原型的系列“大学大师”剧,用教育家的先进事迹激励教师队伍坚定报国之志。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人民英雄”张定宇、全国道德模范崔崑、全国“最美教师”熊有伦等一大批教师先进集体和个人持续涌现,引领师生校友心怀国之大者,坚定强国担当。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科学技术,一打就垮;没有人文精神,不打自垮。”在华科大老校长杨叔子院士的倡导下,1994年学校首场人文讲座开讲,在全国理工类高校中率先举起文化素质教育的大旗。31年来,学校累计举办2565期人文讲座、348期科学精神与实践讲座,形成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融的大学文化。

   (光明日报记者 王建宏 张锐 光明日报通讯员 王潇潇 高翔)

[ 责编:李欣哲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印度客机坠毁爆炸 警方说已找到超200具遗体

  • 联大紧急特别会议要求以巴冲突方立即无条件永久停火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5年3月,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子午工程二期正式通过验收,建成了国际上综合实力最强的空间天气地基区域监测网络。
2025-06-13 09:45
前不久,一场人形机器人格斗擂台赛引发了全球关注。
2025-06-13 09:44
系外行星大气研究对理解行星形成、演化和宜居性具有重要意义。
2025-06-13 09:38
地磁暴,是由太阳表面活动引起的地球磁场全球性剧烈扰动现象。据中国气象局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消息,受5月31日太阳爆发活动影响,北京时间6月1日14时至2日14时,先后出现了6小时特大地磁暴。
2025-06-13 09:37
中外科学家团队在广东省肇庆市怀集县取得四足类足迹的重要发现,首次记录了华南白垩纪地层的哺乳形类及恐龙足迹组合。
2025-06-13 09:35
“如果你是一名文科生,将有机会学习数学和计算机,将来可能成为人工智能方面的研究生”,这是不久前,复旦大学教育教学改革发布会上传出的消息。
2025-06-12 18:17
一种新的神经细胞网络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2025-06-12 09:52
这一机器人仿生手灵感源于人类手部的生物智慧。
2025-06-12 09:46
冬虫夏草学名叫“中华线虫草”,其实是一种寄生蝙蝠蛾幼虫的真菌。线虫草在白垩纪就已经寄生蚂蚁的基干类群,学会了“操控蚂蚁”,而这类寄生蚂蚁的线虫草,正是如今最繁盛的一支。
2025-06-12 09:43
来自NASA的3位科学家分析了2020—2024年间坠落地球的523颗“星链”卫星在不同太阳活动水平的轨道变化。美国《商业内幕》网站报道称,很多科学家担心“星链”卫星可能会以人们尚不了解的方式破坏大气层。
2025-06-12 09:40
天气越来越热,我们中医院急诊西北角的药膳坊门前,同样“火热”。现在,“中医药+餐饮”在很多地方越来越火,药膳面包等产品吸引了很多消费者,也带动了更多人了解中医药知识和养生理念。
2025-06-12 09:37
中毒、缺氧、病原体侵袭……这些突如其来的“变故”会诱发生命应激反应。
2025-06-11 09:27
传统人工智能研究聚焦于物体识别准确率,却鲜少探讨模型是否真正“理解”物体含义。
2025-06-11 09:26
为满足小农户的粮食干燥需求,该所联合国内多家单位研制出智能化可移动牵引式烘干机。
2025-06-11 09:25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有序推动绿电直连发展有关事项的通知》,提出以满足企业绿色用能需求、提升新能源就近就地消纳水平为目标,建设绿电直连项目。
2025-06-11 09:23
 地处浙皖赣三省交界处的钱江源—百山祖国家公园候选区,由衢州市开化县的钱江源园区与丽水市的百山祖园区组成,总面积约747平方公里。
2025-06-11 09:23
为发挥警示作用,切实推动问题整改,第三轮第四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9日对第一批典型案例进行集中公开通报。
2025-06-10 10:04
6月8日,国产人形机器人携手机器狗攀上湖北燕矶长江大桥,挑战在全球最长猫道上行走。
2025-06-10 10:03
夏日,生机勃勃,在北京市温榆河公园“生态心”区域,这里没有人工干预和打理,一切都在“野蛮”生长。
2025-06-10 10:02
日前,位于重庆巫山的五里坡管理中心在科研监测中发现了2个新属共8个新物种,这是继2022年发现4个新物种后该中心在五里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再次发现新物种。
2025-06-10 09:59
加载更多